8月30日晚上11點12分,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心血管一科主任殷擁軍接到醫院電話,需要立即做一臺急診介入手術。
原來,39歲的患者張先生(化名)5年前因急性心梗做了支架手術,當晚,他再次因心梗入院。目前,張先生還沒有脫離危險期,仍在重癥監護室接受治療。
據家屬介紹,第一次手術后,張先生沒有嚴格按照醫囑戒煙,而是改抽電子煙。“加上體重管理不到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問題,造成了病情加重。”殷擁軍說。
↑殷擁軍和同事在做急診介入手術
危重
39歲男子再度急性心梗入院
急診常規介入手術進行了2小時
8月30日晚上,在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拉著警報的120救護車疾馳而來,一名突發心梗的男性患者,被緊急送到急診科。
“據家屬說,當時是在外面聚會,突然不舒服,打了120。本來想去指定的醫院,但上車的時候,接診的醫生判斷患者是急性心梗,而且狀態已經很不好了。”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心血管一科主任殷擁軍稱,患者被推進急救室時,已經意識不清、呼之不應,胸痛中心立即啟動相關的流程,呼叫心血管科、重癥醫學科的醫生參與搶救。
根據家屬提供的病史,患者5年前曾因急性心梗在外院做了手術,置入了支架。“在搶救室,患者的血壓非常低,一度低到低壓20、高壓40,并且全身濕冷休克。”殷擁軍說,立即準備急診手術。
“造影結果提示,患者做過支架手術,在冠狀動脈的回旋支上。”殷擁軍說,但當時患者的支架已經被血栓完全堵死,血栓負荷非常嚴重。醫生進行了球囊擴張、血栓抽吸導管、冠脈內給藥等等,幾乎是使上了“十八般武藝”,才抽取了大部分血栓,支架恢復通暢。
殷擁軍解釋說,常規介入手術,大約需要20分鐘到半小時,但給張先生做的手術,差不多用了快2小時,直到31日凌晨1點多才結束。“血栓太多了,用了很多辦法和力氣。”
手術后,醫生為患者做了有創動脈壓監測(IBP),用上了體外人工膜肺(ECOM)。到9月1日,患者仍在重癥監護室,雖然情況穩定,“但還沒有脫離危險期。”殷擁軍說。
擔憂
醫生:冠心病患者應嚴格戒煙
即使改抽電子煙 危害不減
患者張先生僅僅39歲,就兩次嚴重心梗,病情危重。雖然目前心血管疾病呈現年輕化的趨勢,但張先生的發病年齡和危重程度,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仍然比較少見。
殷擁軍稱,家屬講述張先生的病史時透露,患者在5年前突發心梗、接受手術后,沒有戒煙,而是抽上了電子煙。這一情況,讓心血管內科醫生殷擁軍感到擔憂,他說:“冠心病患者,需要嚴格的戒煙,不管是紙煙,還是電子煙。”尤其是在查看患者以往病例時,發現張先生在第一次手術一年后進行復查,狀態挺好,說明手術效果明顯。
殷擁軍說,8月30日晚上的手術結束后,他將這個病例朋友圈,不少同為醫生的朋友都表示,第一次知道電子煙的危害并不比紙煙小。“加之患者體重較重、腹部脂肪明顯較多,說明患者在術后也沒有做好體重管理。”殷擁軍說,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因素,造成了患者如今病情危重的情況發生。
“如果沒有做好生活方式的管理,沒有遵醫囑堅持用藥,支架和搭橋手術做得再漂亮,‘房子’一樣要塌。”殷擁軍形象地說。
他還表示,“現在市面上很多電子煙的宣傳,淡化了吸煙對身體的危害。尤其擔心毒害年輕人。”
調查
電子煙“遍地開花”
市民大多認為比卷煙危害小
如今,電子煙似乎成為年輕人的“時尚”,不管是在街頭還是室內,經常都能看到手持電子煙“吞云吐霧”的年輕人。市場上也雨后春筍般地出現了不少電子煙體驗館、專賣店,甚至連鎖超市、零售店鋪也擺著電子煙售賣。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描述,電子煙是一種通過加熱溶液傳送氣霧供使用者吸用的電子尼古丁傳送系統,溶液一般由尼古丁、丙二醇、甘油和添味劑構成。
紅星新聞記者隨機走訪了一家電子煙專賣店,據工作人員介紹,這種電子煙與傳統紙煙不同,在吸入的時候不會產生焦油,電子煙提供多種不同口味,其尼古丁也要低于一般紙煙。該品牌電子煙的售價為299元,煙彈的售價為99元2個,對于那些癮比較大、一天能抽兩包紙煙的煙民來說,電子煙能讓他們的煙癮降低一些,一支煙彈足夠他們使用三天。
27歲的張女士因為上述緣由,從紙煙到選擇電子煙,已有一兩年時間。“我以前一天要抽一包半,大約30支紙煙。”張女士說,改抽電子煙后,確實比紙煙少一些,同時,電子煙的煙味不像紙煙那么難聞,對身邊的人影響小一些。
孫先生則表示,自己是因為抽紙煙嗓子不舒服,改抽了電子煙。“電子煙(廣告)說沒有焦油的嘛。”
同樣抱著“電子煙比紙煙傷害小”的想法改抽電子煙的市民韋女士和楊先生則表示,實際上,因為電子煙不需要點火,更方便,反而比紙煙抽得更多,嗓子反而會不舒服。“抽紙煙,一支抽完會有一個明確的界定,但電子煙不會。”韋女士說,尤其無聊或者聚餐的時候,幾乎“停不下來”。
紅星新聞記者 于遵素 實習生 成佳熾 圖據受訪者
編輯 于曼歌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