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ca4is"><em id="ca4is"></em></strike>
  • <sup id="ca4is"></sup>
    • <s id="ca4is"><em id="ca4is"></em></s>
      <option id="ca4is"><cite id="ca4is"></cite></option>
    • 二維碼
      企資網(wǎng)

      掃一掃關(guān)注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 » 企業(yè)資訊 » 經(jīng)驗 » 正文

      半夜三更的“三更”,到底是幾點?是凌晨的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21-09-03 20:01:18    作者:企資小編    瀏覽次數(shù):48
      導(dǎo)讀

      許多古裝劇中都會有這樣一個橋段,每逢夜深人靜時,大街上總是會傳來梆子敲銅鑼的聲音與“天干物燥,小心火燭”的喊聲。據(jù)史料記載,春秋時期,中國古人就發(fā)明出一種名為“漏刻”的計時裝置,“漏刻”是利用水滴流速

      許多古裝劇中都會有這樣一個橋段,每逢夜深人靜時,大街上總是會傳來梆子敲銅鑼的聲音與“天干物燥,小心火燭”的喊聲。

      據(jù)史料記載,春秋時期,中國古人就發(fā)明出一種名為“漏刻”的計時裝置,“漏刻”是利用水滴流速來測算時間。

      漏刻

      到了隋唐時節(jié),為了更準(zhǔn)確掌握時間規(guī)律,古人還發(fā)明出日晷等計算時間的裝置。

      可古人計算時間的方式和今天不一樣,比如午夜12點,放到古代對應(yīng)的是子時。凌晨1:00~3:00,則為丑時。由于古代夜晚消遣活動極少,更有嚴(yán)厲禁止的宵禁制度。

      大晚上不在家睡覺,不是壞人就是公差。

      說到這里問題就來了,成語“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夜里3點,還是5點呢?

      日晷

      據(jù)清代《古今紀(jì)史統(tǒng)考》一書記載:“軒轅氏始用漏刻,周公始分更、點,則更點始于周。至于用鼓用鐘則始于唐……更以擊鼓為節(jié),點以擊鐘為節(jié)?!?/p>

      周朝時期,周公首次發(fā)明計時規(guī)律,用來掌握四季更替,每日輪轉(zhuǎn)流程。大家熟知的“天干物燥,小心火燭”,是到唐代才開始出現(xiàn)的。

      池州造刻漏記——杜牧:“牧嘗佐沈吏部江西府,暇日公與賓吏環(huán)城,見銅壺銀箭,律如古法,曰:“此建中時,曹王皋命處士王易簡為之?!?/p>

      公曰:“湖南府亦曹王命處士之所為也?!焙蠖?,公移鎮(zhèn)宣城,王處士尚存,因命工就京師受其術(shù),創(chuàng)置于城府。池州造刻漏記?!?/p>

      到了后世的元明時期,每座城市的中心還建有鐘鼓樓。鐘鼓樓起源于漢代,據(jù)史籍記載,漢代已有“天明擊鼓催人起,入夜鳴鐘催人息”的“晨鼓暮鐘”制度。

      鐘鼓樓作為都城的報時中心,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鐘鼓樓

      每到固定的時間點,守樓兵卒會采用“撞鐘”、“敲鼓”等報時方法,提醒人們現(xiàn)在是幾時幾分。

      尤其到了宵禁時間,天剛擦黑,鐘鼓樓便會傳來響聲,這是提醒大家不要外出。

      《西游記》中就曾對這種情況有過描寫:“玉兔高升萬籟寧,天街寂靜斷人行。銀河耿耿星光燦,鼓發(fā)譙樓趲換更。”

      因為鐘鼓樓覆蓋范圍不廣,便催生出更夫。在古代,更夫不僅要為大家報時,每到夜間,還要走街串巷,兼有治安、巡邏、防火等職責(zé)。

      古代宵禁制度極為嚴(yán)苛,大家夜里無法隨意出門。萬一哪里出現(xiàn)火情或是來了賊人,百姓們還在家蒙頭大睡,那就要出大事了。

      而有更夫定點巡邏,便能及時處理好各種險情,防患于未然。在軍營、鄉(xiāng)下莊寨,還有皇宮里,都有更夫,但所屬職能部門與職責(zé)范疇又稍有不同。

      更夫

      資治通鑒曾有記載,王建部將王宗滌,用疑兵之計,帶領(lǐng)本方大獲全勝。(后軍尚未集,滌以數(shù)百人夜去昭營數(shù)里,多擊更鼓,昭以為蜀軍大至,引兵宵遁。)

      戚繼光在其《紀(jì)效新書》中也有提及:“遇夜,中軍發(fā)擂,樓鋪一齊發(fā)擂;中軍打更,遇夜鋪處處打更。一處斷絕更鼓,依臨陣軍法連坐本管官旗?!?/p>

      所以鐘鼓樓與更夫相輔相成,無論軍營、鄉(xiāng)鎮(zhèn)、州府治所,都會有報時需求。

      中國古代將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即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個時辰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兩個小時。

      辛亥革命結(jié)束,西方鐘表傳入中國,我們將中西時點分為“時”和“小時”。隨著鐘表的普及,中國人則沿用小時至今。

      西方鐘表

      弄清楚了古代十二時辰的具體由來,更方便大家理解三更半夜中的“三更”,到底是幾點?

      大家要清楚這點,歷朝歷代的更夫,每天晚上至多會巡邏5~6次,也就是打6次更。

      從戌時始,經(jīng)過亥時、子時、丑時,直至寅時結(jié)束。古人按照日落到次日日出計算,減去黃昏、黎明時間,計算一晝夜時間。所謂日出、日落,便是白天與黑夜。

      再輔以漏刻、日晷等報時裝置。每天晚上,更夫需要巡邏5次,至少敲6次鑼。而半夜三更中的“三更”,指的就是子時。

      子時是晚上11點到次日凌晨1點,按道家學(xué)說,子時是一天中陰氣最盛,陽氣最弱的時間(迷信學(xué)說,大家姑妄聽之)。

      由于古代每個夜晚分為五更天,一更便是戌時,亥時為二更,子時就是三更,直到寅時五更結(jié)束。

      子時對應(yīng)的是晚間11點到凌晨1點,屬于一夜中的一半,所以古人便將子時稱為“半夜三更”。

      打更人

      當(dāng)然,我這里說的“三更”,是非常籠統(tǒng)的一種說法。具體到細(xì)節(jié)上,唐朝、宋朝、明朝等各個朝代,對十二時辰的準(zhǔn)確定義都稍有不同。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規(guī)定“五鼓三點”,唐代計算時辰是,晝長55刻,夜長45刻。五而分之,則一更長9刻,約為129.6分鐘。一點長25.92分鐘。

      春秋分晝夜平分,是指日出到日落這段時間,各為50刻。一夜時間長度為日落到次日日出時長,減去晨昏蒙影時間,即5刻。

      刻度用箭尺計算,通常白天一箭,夜間一箭,加起來共計100刻。一更的長度,就取決于鐘鼓樓的夜箭長短。另外,根據(jù)每個城市的經(jīng)緯度不同,各個地方對十二時辰的具體時間劃分,還稍有不同。

      唐宋時期,官員每天五更(凌晨3點)上朝。宋朝都城在開封汴梁,五更大約是5:12。唐朝都城在長安,五更大約就是5:02左右。若遇上春分、夏至等二十四節(jié)氣,時間還另有計算。

      據(jù)《晉書·天文志》、《新唐書》均有記載:“夫天之晝夜以日出沒為分,人之晝夜以昏明為限。日未出二刻半而明,日入二刻半而昏。據(jù)歷法,晨初迨日出差二刻半。”

      而晚上的時間為什么叫做“更”,其實是因為夜晚巡夜人員打擊梆子,以點數(shù)報時,所以夜晚時間就稱為“更”。有的地方是用擊鼓方式報時,夜晚時間還稱為“鼓”。

      所謂“幾更天”或者“幾鼓天”都是這個意思,“晨鐘暮鼓”也是源自這里。

      因為我國古代計算時間,并不像現(xiàn)在用時分秒,將全天共分為12個時辰。為方便計算,每個夜晚共有5個更次。

      晚上8:00放到古代便是戌時,到了戌時,更夫開始正式工作,敲一遍鑼,兩下梆子。晚上10:00便是亥時,更夫敲兩遍鑼,兩下梆子。

      到了午夜子時,便是三更天。直到丑時、寅時又分為四更、五更,敲完五更后,更夫收工回家。

      除了夏季,春秋冬三個季節(jié),每天凌晨5:00~6:00還會敲一次梆子。因為這三個季節(jié)日出時間,相比較于夏季有所延長,更夫還得額外“加班”一個小時。

      歸根結(jié)底,五更是將一夜時間平均分為五份,每份一更。因為晝夜長短的季節(jié)性變化,所以不同季節(jié),更點長度也是不同的。

      同時,一夜定義不用日出日落算,而用日落后二刻半到次日日出前二刻半這段時間。

      如此說來,“三更”指的不是3點,也不是5點,而是子時,即深夜23時至凌晨1時。

      參考資料:《古今紀(jì)史統(tǒng)考》《晉書·天文志》《新唐書》《紀(jì)效新書》

       
      (文/企資小編)
      免責(zé)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發(fā)布者:企資小編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nèi)容進(jìn)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nèi)容,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立即刪除,需自行承擔(dān)相應(yīng)責(zé)任。涉及到版權(quán)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處理郵件:weilaitu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