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屆農交會#
今天8月21號,后天8月23號就迎來了今年的處暑節氣。這是一個開始進入秋收的時節,有些作物在此期間就能成熟收割了。每個節氣通常15天,古人分為三候,處暑節氣的第三候是“禾乃登”,“禾”指的是黍、稷、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
?因此,到了這個處暑節氣,古人根據農作物成熟的時間,什么時候成熟采收,形成一些農諺俗語,提醒人們及時采收。畢竟,處暑“出暑”,剛過完暑期,以防還會延續暑期降雨頻繁的氣候特征,不利于秋收作物收割、晾曬等農事活動。所以,處暑節氣有農諺道:“處暑下雨人人愁”、“處暑下雨爛竹蘿”。提醒人們搶收搶種,促進農業豐收。
那么,處暑節氣來臨后,有哪些傳統作物能采收了?咱們看看農諺怎么說,你都見過么?
?一、“處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
棉花和綠豆采收模式類似,傳統上都是邊成熟,邊采摘。不像芝麻、玉米、花生、高粱等農作物成熟后一次性收割。這個時候,春季種植的棉花,結鈴最早的那一批、靠近棉株中下部分的棉桃,會陸陸續續地開棉花,需要及時采摘。
因為成熟的的棉花,如果不及時采摘,下雨會使得采摘的棉花質量不佳,不及時晾曬干,浸過水的棉花絮還容易發黃變色。這是因為棉花這種作物的棉籽含油性大,經過雨水漚發曬干以后,棉籽含的油性,會污染棉花絮,使得賣相不好,使用品質下降。而且遇到持續的陰雨天,開花的棉桃還會因為雨水浸濕,悶熱發霉腐爛。
?所以,年到了處暑節氣的時候,天氣晴朗,只要棉田里的棉鈴開花了,棉農通常隔三岔五就會去棉田及時采摘盛開的棉花。前人們發現這種現象以后,就總結出這句農諺:“處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是秋季農忙季節的開始,還有“處暑見新花”也是這個意思。
二、“處暑三天割黃谷”。
意思是進入處暑三天以后,就到了收割黃谷的時節。那么,什么是黃谷呢?這種農作物是我國最古老的農作物之一,也是“五谷之一”。曾經在我國西北和華北地區廣泛栽培,別稱糯秫、糯粟、糜子米、黃米等,古時稱黍(shǔ)。這種黃米有些人不認識也可能吃過,比如我們北方用傳統方式制作的小吃“驢打滾”,還有逢年過節,民間有用黃米為原料做的“油炸糕”等特色美食。
?還有類似的農諺說:“處暑收黍,白露收谷”。黍是一種古代很重要的糧食作物,但是與“白露收谷”所指谷子,也就是小米,不是一回事兒。黃谷(糜子米)收割期在8月份處暑節氣,而谷子(小米)收割期在白露節氣期間,9月中下旬至10月初。另外,有些人分不清黃谷與小米,把由野生的"狗尾草"選育馴化而來的谷子,與黃米弄混淆(小米籽粒小)。古代黃谷稱黍,而小米又名粟,古代叫禾,她們不是同一種農作物。
由于這種谷物類農作物,包括稻谷,成熟期都會有“頭重腳輕”的現象。所以最怕降雨天的風災,倒伏會嚴重減產。因此,有農諺說“處暑谷漸黃,大風要提防”,提醒大家注意當地的天氣變化情況,該收割要及時搶收,不能拖延。
?三、“處暑高粱遍拿鐮刀”。
到了這處暑節氣,也就到了收割高粱的季節。還有農諺說:“處暑高粱,白露谷,秋分兩旁看豆撲”。說的是處暑節氣收割高粱,白露節氣收割谷子,秋分節氣就收割大豆了。
高粱在我國曾經種植廣泛,很多人都見過,或者用過用高粱桿加工成的掃帚、箅子等。別稱蜀黍、桃黍、木稷、荻粱、名禾等。高粱籽實可以磨成高粱面食用,上了年紀的60后不少人都吃過高粱面窩窩頭,聽父親說吃著“剌”嗓子。小時候家里曾經種過,記得還有一種“甜甘蔗”品種的高粱,我們當地稱“甜桃黍”,可以像吃甘蔗一樣吃,非常甘甜美味。
?現在我們當地基本沒有人種植這種作物了,因為現在有了更豐富更高產的細糧,高粱只能作為粗糧偶爾食用,或者深加工釀酒。而且用麻繩編織過的高粱桿,曾經作為建造瓦房,鋪在椽子上面再鋪一層黃膠泥沾瓦的功能,已經被現代建筑材料取代;高粱脫粒過的穗,做刷鍋刷子、箅子,或者掃帚等使用價值,也被新型的家用器具代替了不少;再者說,這種手工藝,如今的農村年輕人幾乎沒有繼承。綜合這種種因素,高粱的種植面積大大減少了。所以有不少年輕人,也不知道高粱長啥樣,或者說根本沒有見過長在田中的高粱。
?在處暑節氣來臨之際,以上若干農作物就能采收了,各地人們應根據當地氣候變化,及時擇期采收,顆粒歸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