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克勞德·皮肯斯是一名外國牧師,1933年至1936年間曾率考察團數次來到古城西安,考察當地的人文狀況,本組圖片為他1933年首次到西安時所拍攝。
接近西安
1933年6月,考察團一行來到西安,圖為他們乘坐的車輛剛剛經過灞橋的情景。灞橋始建于漢代,在西安城東十公里的灞河之上,曾是西安的標志性建筑,到了灞橋,說明就要到西安了。
進入西安
來到西安后,考察團便急不可耐地先去參觀大清真寺。圖為他們所乘坐的車輛正在小心翼翼地通過一座門樓前的積水地帶。
大清真寺
大清真寺位于西安鼓樓西北的化覺巷內,與西安大學習巷清真大寺并稱為我國西安最古老的兩座清真大寺,因其在大學習巷寺以東,所以又叫東大寺。
前往碑林
隔日牧師打算前往碑林參觀“景教紀念碑”。這次沒有坐汽車,而是改乘當地的人力車。
景教紀念碑
這座石碑全名叫“大秦景教流行我國碑”,落成于大唐建中二年(781年),上面記載了景教(基督教)教義、禮儀和唐代前中期傳教士在華傳播景教的史實。
拜訪友人
6月27日,牧師一行在楊牧師夫婦家中會見了一些生活在西安的宗教朋友和當地的外國人。
愉快地交談
牧師一直稱西安是一座友好的城市,他和當地的人們相處得非常融洽,這也是他幾次來到西安的原因。圖中的牧師正在給當地百姓講阿拉伯笑話。
航空處
閑暇之時,牧師還去看了飛機,這是他在歐亞航空公司西安辦事處門前留影。歐亞航空公司為中德合資,當時國內的兩大航空公司之一,另一家是中美合資的我國航空公司。
郵政飛機
機場工人正在往飛機上裝運貨物,牧師稱飛機為“魔毯”,說法來源于阿拉伯故事《一千零一夜》,意思是“會飛的毯子”。
飛機休息
停機坪上的飛機,被披上“機罩”,前面還架起一只板凳托著機頭,周圍拉著繩網,保護得很仔細。
離開西安
準備離開西安前往潼關,上車之前,牧師和前來送行的朋友合影。
木頭汽車
行駛到西安西門附近證券交易所的汽車。這是一輛比較環保的汽車,車廂為全原木打造,車頭一側捆綁著備用的輪轂和車胎。由此看,他們是從西門出的西安。
西出長安
西安至潼關的路邊風景,低矮的黃土坡下是成片的莊稼以及 斷裂的黃土地。
中途休息地
車隊一路向西,行進到這個地方,看到此地風景優美,便決定在這里休息逗留一晚。
和村民溝通
牧師和當地村民談笑風生,非常融洽。很好奇他們是怎么交流的,牧師自己說他是在使用一種通用的語言技巧 。
爆胎了
爆胎了,司機停下車撅在地上換輪胎。一位同行的老先生背著手,悠哉游哉地看著熱鬧。當時的路況比較差,車子的質量也不怎么樣,爆胎是常有的事。
第二次爆胎
很不幸,汽車趴窩在爛泥里,無形增加了更換輪胎的難度。幾名過路的行人站在旁邊看著,愛莫能助。
抬汽車
這張圖有莫名的喜感,車子陷進了爛泥沼里動彈不得,牧師一行只能求助于周邊的村民幫助擺脫困境。話說車后面背對抬車的這四位是一家人嗎?動作一致,非常整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