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歡馬克·李維在《第一日》中的一段話:“我已經很久沒有感受過這般柔情了。我將之前比賽的失敗拋到了腦后,甚至不再去想我夢想的阿塔卡馬高原距離我現在生活的倫敦有多么遙遠。”
沒有任何華麗的辭藻,也沒有任何花哨的修辭手法,但奇特的是很多人就是可以從這段平凡的文字中感受到一種法式情人的浪漫與溫柔,讓人一下對情人間的溫情產生一種向往,
情人節最開始是起源于法國的,為了給每一對熱戀中的情侶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和獨特的回憶而產生,后來因為她的普適性,情人節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了一個國際慶祝日,每年的二月十四日也成了世界每個角落“滿城盡帶紅玫瑰”的日子。
然而,因為歷史發展的不同和地理位置的差異,不同地方的情人節也有著不同的含義和慶祝方式,雖不同,卻各有意趣。
以加拿大獨特的“偵察”情人節為代表的西方世界
說到情侶關系中的穩定安全感,我們首先就會想到男女雙方的忠誠度。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是否是真愛,就要看他/她是否有腳踏多只船的想法。
其實,人的本性就是貪心的,“人心不足蛇吞象”,總會有人認為只要自己足夠優秀,各方面條件足夠好,就配得上擁有多個伴侶的生活,然而不想想,這種所謂的“多伴侶制”已經是多么落后的時代才會法律允許的制度。
雖然如此,這種同時有多個伴侶的情況在世界各地還是數不勝數。像那些歐外國家,由于思想啟蒙得早,觀念也十分開放,對于情人之間的關系也是以愛情為主要判定標準,認為愛就可以在一起,不愛就可以分開。
這種觀念的長期影響下,就會有很多人認為自己同時愛很多個,就可以和很多個人同時在一起,那么像這樣一年只有一次的國際情人節,那些人又該怎么辦呢?
以加拿大為例,為了防止自己的另一半腳踏多只船,在情人節這天,大街小巷的偵探事務所可以說是忙得不可開交,在這天,這些地方的咨詢和預約電話都會被打爆,都是來委托監視他們的男朋友或女朋友的。
因為在情人節這一天,另一半不會一整天都陪著自己,因為雖然情人節是一個國際節日,但是沒有國家會在這一天全國性地批準假期,上班、上學這樣的程序還是要照常進行。那么另一半不在自己身邊的時間又在干嘛呢?是否在陪著另一個人呢?太多人有這樣的不安感,于是會聘請專業的偵探暗中監視他們。
其實這樣的“不信任”在歐外國家那邊很普遍,普遍到都可以被明著搬上臺面討論了。在二零一五年,英國電視臺曾經推出過這么一檔節目,就是在一些特殊的日子比如情人節、生日這樣的時候,給被委托的對象打電話,冒充某花店的店員,說會送給他們一束花并幫他們送到指定地址,這時候,很多人就會自然而然地說出自己心中認定的那個人的地址和聯系方式。
這個節目也是西方世界情人節特別檔,鑒定出了不少渣男渣女,后來由于被大量舉報投訴而被停播了。在法國,情人節這天還有燒掉前任照片的特殊活動。久而久之,這種以檢測信任為主的、反而是偵探這種角色最為忙碌的情人節也成了西方國家特有的情人節模式。
|亞洲地區被賦予多種含義的“情人節”
情人節作為一個國際性的節日,在亞洲也有很多國家慶祝,比如,在越南,不僅僅是情侶會過情人節,單身的人也過情人節,他們會和自己最親密的朋友或者家人一起過情人節;在俄羅斯,大多數人都會過情人節,他們參與大街小巷的活動,互相送禮物,好像這就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慶典日而已,是他們休閑的好機會;
在我國和菲律賓,最常見的過情人節的方式是男女朋友會在一起吃晚飯、看電影;在韓國,則和我們大多數人想的不一樣,通常是女生送給男生巧克力;在日本,雖然也只有情侶們慶祝情人節,他們更多的是慶祝情人節的文化。
那么亞洲各國又是如何具體地慶祝的呢?一個個來說吧,在菲律賓,有一個創造性的轉折點,那就是不僅僅是情侶們慶祝情人節,單身的人也能光明正大地過情人節,在一些社交媒體上,有很多帖子是為正在約會的情侶提供幫助的,而單身的人會為這些情侶拍照、或者送花;
在日本,一般來說也是女生送給他們男朋友和朋友巧克力,但是在日本,同時還有一個“回報日”,在三月十四日,這一天,是男方給女朋友和朋友們送巧克力或者曲奇作為回報。
無論哪一個國家,顯然都很重視情人節,并且也不是完全照搬歐外國家過情人節的方式,而是會根據自己國家的習慣特點制定特殊的過節方式,也會發明一些別出心裁的小活動來增添過節氣氛,這些都足以看出亞洲國家普遍地對情人節的重視,雖然不需要大費周章地舉辦酒席宴會,但這樣的重視,也是另一種定義的重視
情人節的初衷是給全世界的情侶們一個紀念的日子,然而不同地方對她進行的“改造”使她被賦予了很多其他的意義,但不管是哪一種慶祝方式,都能看出策劃者對這個節日的重視,即使說為隆重也不過分,這也許就是文化的繽紛多彩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