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情人節。這是一個本土的、原生態、悲情式的情人節。可似乎少男少女們對此情人節的熱情大大低于西方的情人節,從大街上賣禮物、賣玫瑰和暢游的年輕人便可略知一二。同樣是情人節,為何厚此薄比,大相徑庭?
為什么人們鐘情于外國的情人節而冷落于我國的情人節?如此的落差,真還看不出西方情人節的由來比我國的情人節的由來浪漫多少;也不見得西方情人節的含金量與象征意比我國情人節高超多少,更不見得西方情人節帶來的美好與激情就比我國情節超越多少。可現在受冷落和排劑的卻是傳統的、鄉土氣息濃郁的情人節。在情人節說此真有些傷心,正如想過情人節卻沒有情人一樣讓人抓狂與無所適從。
我國人熱衷于過西方的情人節,給人一種棄祖背宗、喧賓奪主的感覺。為何幾千年文化沉淀的情人節卻經不起媒體、廠商的狂轟濫炸?為何老祖宗的遺傳在西方情人節面前卻脆弱如卵不堪一擊?我想,不是西方情人節強勢,也不是西方情人節就威風八面,更不是西方情人節療效就好。而是當今的另一種崇洋媚外的社會導向把年輕人“倒向”了西方一邊。說外國情人節奔放更適合年輕人,說外國情人節更人性于我國的情人節,說我國的情人節表達方式欠缺于西方情人節,我不能茍同;我所理解的是:我國的情人節由于和“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元宵節相混,一直沒有明確哪一個更是情人節,再就是在我國不僅僅是情人節就是其他東西一樣也缺少宣傳與傳播,更重要的是我國傳統式的愛情觀的壓抑、保守和封閉促使我國的情人節固步自封,若有若無。可又根本不能和春節、端午、中秋等節日同日而語。再加之西方情人節的鋪天蓋地的宣傳與大肆張揚的炒作,把我國本來一息尚存的情人節逼得無路可走,黯然失色。 同樣的道理,不是外來東西過于強大,而是本身就脆弱不堪。
不過,節日只是人們生活的添加劑,促進人們的親和與融洽,對生活與工作影響不大,不是生活的主節拍。不是說過一個情人節離婚率就能下降、有情感裂痕的就能完好如初。只是通過節日這個載體更好地體現人們對愛情的追求和向往,更能體現雙方對愛情的敬重與珍惜。本來也不應聲勢浩大與全民參與,過分張揚并不是好事,躲躲縮縮也并非正確,因為一不小心會觸動我國幾年來的人倫道德,也會誘發未成年人過早滑入愛情的泥潭。拿捏不好,會適得其反,這樣看來,這情人節倒不如不過的好。
其實我擔心的是我國傳統文化節日的失落與荒廢。總感覺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節日氣氛越來越淡薄,春節不守夜,十五不觀燈,重陽不登高,中秋不賞月。人們把節日褪色只有“聚”和“吃”的文化,傳統文化里的深層次的底蘊已喪失殆盡。相反一些外國的節日如圣誕節、情人節卻花樣翻新,魅力四射,不少年輕人追捧的忘乎所以,讓人不得不糾心與后怕。
忘記歷史等于背叛,盲目追隨等于自毀。根植于傳統,放眼于未來,慧眼辨真偽,豪情譜新章。別在兒女情長上毫費過多的精力,也別在情人節里轟轟烈烈。唯有平常心才是永久,才會擁有真正的愛情。猛烈的東西不會永恒,永恒的東西不會張揚,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