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酒店地產圈頗為火熱。一方面,不少酒店被地產商公開出售以求“斷臂回血”;另一方面,萬達、世茂、金茂、等企業紛紛簽約或發布新酒店品牌。一時間,地產、酒店和文旅這個三角關系開始變得撲朔迷離。
此前就有消息傳出,包括上海豫園萬麗酒店、新華聯索菲特大酒店、綠地虹橋世界中心酒店、綠地徐涇會展中心酒店等在內的多家五星級酒店“被擺上貨架”,公開掛網尋找買家,這一現象引發業內的高度關注。
# 酒店:被放棄的盈利點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高星酒店存量市場非常大,其中近八成都是地產商的產業,而其共同特點則是低收益,甚至嚴重虧損。
為什么地產商對開發酒店如此熱衷?一個重要原因是地產商為了提升所開發地塊的品牌價值,往往會選擇大品牌的酒店作為配套設施,以求提升商業體的品牌調性,帶動寫字樓或者住宅的銷售。因此,酒店利潤在一開始就是以“犧牲品”的形態出現的。
而隨著商業地產從賣樓時代轉向運營時代,運營結果改變了物業價值,運營商的價值愈發凸顯。作為地產綜合體的一部分,酒店也需要回歸到住宿和商業本質,盈利的壓力對地產商來說也愈發沉重。因此,前文所述的酒店被擺上貨架的現象也就不難理解。
我們通過數據來理解企業的行為。以綠地為例,公司2021年的年報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末,該公司酒店客房數為12246間,入住率47.7%。2021年度,公司酒店取得經營收入16.60億元,占營業收入的0.36%。可見,綠地公司旗下酒店入住率并不理想,而酒店業務對公司整體的貢獻占比也不高。因此不難理解,就疫情以來酒店營收表現,加之酒店品牌管理方每年要向業主方收取數高額的管理費用,這樣的成本讓企業難以負擔。斷臂止損,出售物業并回籠資金是自然而然的選擇。
# 地產:切換的身份
但是,出售酒店以回籠資金真的就是地產商唯一的出路嗎?更多的地產企業試圖擺脫“業主”的身份,通過走上管理模式而實現轉型。6月底,金茂在三亞發布金茂嘉悅酒店、金茂璞修酒店、金茂隱逸酒店等五大自有品牌。同時,萬達、世茂、融創等企業旗下的酒店集團也各有新酒店簽約和新品牌發布。地產酒店似乎在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而藏在其背后的一個關鍵詞,就是“輕資產”。
盤點過去五年,眾多地產集團紛紛進行了“業主-管理”的輕資產轉型嘗試。
2016年,萬達酒店及度假村品牌成功輸出首個項目,五指山百城萬達嘉華酒店。世茂酒店及度假村旗下首家委托管理輸出的酒店,臨沂濱河世茂睿選酒店也順利亮相。
2017年,世茂集團通過與喜達屋資本合作推出的世茂喜達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以自主品牌對外輸出管理為核心業務,并涵蓋6個不同定位的自主酒店品牌,御榕莊、茂御、世御、茂御居、睿選尚品和睿選。截止去年8月,世茂喜達旗下酒店突破100家。同樣是去年,萬達酒店將旗下的73家酒店打包價189.55億元賣給了富力。
2019年,碧桂園酒店業務釋放出要做輕資產輸出的信號。1年之后,碧桂園核心聯盟企業鳳悅酒店及度假村正式宣布成立,輸出管理和品牌。目前,鳳悅酒店管理全球逾500億元酒店資產,為超過100家酒店提供運營和資產管理服務。
有地產分析人士指出,房企酒店業務的輕資產化的背后,是房企拿地的愈發困難。因地產新規,房企需要集中融資,開發貸成本和按揭成本上升,只能高息借錢。也就是說,自持酒店的物業獲取成本日漸高企。酒店輕資產,稱得上是地產酒店為自己找尋的一條“生存捷徑”。
# 文旅:一切皆有可能,但也僅僅是可能
那么,這樣的運營方式就能讓地產企業的酒店集團高枕無憂了嗎?憑借著能夠兼具房地產開發和旅游項目開發運營的優勢,文旅早已成為了國內眾多房企創新發展的方向。事實上,在宏觀調控和土地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作為多元化轉型的重要方向,有超半數百強房企布局文旅地產。
具體來看,以萬科、恒大、世茂等為代表的房企加緊搶占文旅地產賽道。其中就包括萬科與悅榕控股成立合資平臺“悅榕我國”,落地包括悅榕莊、悅椿、悅梿等系列酒店品牌,打造度假酒店群;世茂攜手Hello Kitty、藍精靈打造國際IP主題樂園;復星旅文一路收購地中海俱樂部、Thomas Cook等一系列全球成熟的文旅IP和品牌資源……企業試圖以旅游拉動地產、以地產反哺酒店和文旅,成為行業多數企業采用的模式。
依舊以復星旅文為例,在2018年分拆獨立上市之際,復星旅文旗下已經擁有酒店、度假村及旅游目的地開發管理和運營、提供旅游產品、娛樂等多項旅游文化服務。這些業務在當時的投行人士看來,因為含有酒店、度假村等優質文旅資源,所以未來發展更具想象空間。
而事實卻給了想象沉重一擊。上市前的三年復星旅文持續虧損,直到三亞亞特蘭蒂斯配套物業棠岸的銷售轉結,復星旅文才打破連續虧損的尷尬局面,當年盈利3.08億元。這其中,雖然物業銷售收入占比只有20%左右,卻貢獻了總毛利潤的58.4%。毫無疑問,配套旅游地產物業銷售是創造收入和盈利最快也是最直接的方式。但這樣的模式與普通住宅的銷售一樣,都是“一次性”買賣。隨著度假村及旅游目的地項目中可銷售部分的去化,復星旅文的業績開始滑坡也就無可避免了。
龐大如復星旅文,文旅和酒店的想象空間仍然依賴于地產的反哺。在當下,地產自身本就“亞健康”的情形下,就國內的市場現狀而言,尚沒有可見、可持續的盈利通道。盡管文旅市場的投資有著擴張態勢,并被專家們看好“有想象空間”,但在市場摸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前,一切皆有可能,也意味著可能僅僅是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