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孩子在超市購物,走到旺仔牛奶的貨架邊,看著旺仔牛奶被包裝成禮物的樣子,姑娘問我:“為什么旺仔牛奶要這樣賣?”
我說:“馬上要過七夕情人節了,喜歡的人之間可以把旺仔牛奶送給對方”。
“媽媽就是談戀愛的人嗎?”
“對的”。從小朋友的嘴里聽到“談戀愛”這個詞多少會讓我有點吃驚,畢竟總覺得她離愛情還有很久的時間。
“媽媽,什么是愛情”?女兒的問題打斷了我的思路,面對這個6歲女孩純凈又帶著好奇的眼神,我在想該不該給他講什么是愛情?忽然想到近一個月的時間,紅人發生的關于吳亦凡、霍尊等藝人事件,讓老母親的心瞬間緊張,愛情這事兒既然孩子問到了,作為父母就得跟他們好好聊聊。
“媽媽,愛情是什么?”
我想很多家長都遇到過孩子類似“愛情是什么”的提問,尤其是發生在年齡較小、對兩性關系認知不夠的孩子身上,我認為可以分年齡段與孩子討論“愛情是什么這個話題”。
第一階段:5-6歲“婚姻敏感期”
這是孩子最早會問道關于“愛情”的年齡,這個階段孩子有一定的性別認知,也是“婚姻敏感期”。很容易會“愛上”自己的老師或者其他異性小朋友,并愿意與對方分享自己好吃的東西、小秘密等。
可以簡單的告訴孩子:“愛情是互相喜歡的,你愿意分享最好的東西給對方,對方也是這樣”。他們對愛情沒有認知,但卻是對兩性關系初步的認識與探索。
在婚姻敏感期,爸媽認真對待,回答孩子的問題,并做出好的榜樣,孩子會順利度過婚姻敏感期,并且為成年后的兩性關系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以,在孩子對愛情感興趣的階段,父母的回答尤為關鍵。
第二階段:7-10歲
外國研究人員選擇一些5-10歲的孩子,進行關于“愛情”的問卷調查,內容十分可愛有趣:
問:合適的結婚年齡是多少歲?
答:“84歲吧。那時候什么也不用做,有好多時間彼此相愛。”──朱迪,5歲。
問:愛上一個人的感覺會是怎么樣的?
答:“如果會像學拼寫那么麻煩,我可不想試。太花時間了。”──里奧,7歲。
問:愛情怎樣才能持久?
答:“多花一點時間,不要老是想著上班。”──湯姆,7歲。
面對各種問題,這個年齡段孩子們會在有限的認知里回答出天馬行空的答案,提起這個話題時,最好是媽媽與女兒聊,爸爸與兒子聊,告訴他們:愛情是甜蜜的,但包含責任、擔當與互相保護。
第三階段:11-18歲
青春期的孩子,“愛情”的小種子已經萌發在懵懂之間。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的變化,孩子對于愛情的看法已經不是處于“幼稚看客”的角色,很多人會參與其中。他們對愛情的認知不成熟,但那種對愛情向往的心思又無法刻意阻止,否則適得其反。
那就心平氣和與孩子聊聊愛情這回事。讓他們知道愛情不止是兩個人互相喜歡,還包括對自己的責任、對父母的責任、甚至還有對老師的責任等。
就像兒童及家庭心里專家Richard Weissbourd教授提出的:我們要告訴孩子愛情是甜蜜的,但其中也會包含一些苦澀。幫助孩子成熟的看待愛情,會讓他們彼此成為更好的人!
跟孩子聊“愛情”有必要嗎?
我與朋友討論過這個問題,她的女兒正值初二,用她的話說是比較“危險的年紀”。有男同學約女兒一起去玩,媽媽的反應會特別大。當我提出與孩子暢聊愛情話題時,她說:“有必要嗎?好好學習才是第一任務吧?”
當然有必要!如果沒有必要的話,她應該就不會在男生約女兒去玩時發生那么大的反應。現在的資訊發達,孩子們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東西,與孩子建立一個自由的溝通環境,才能夠正確的引導他們,才會讓孩子信服,真正聽進去大人的觀點,用“防”的姿態會適得其反。
1、及時聊愛情,避免孩子早戀
有人曾做過一項《關于父母最擔心中學生發生的事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0%的家長選擇早戀。從父母老師的角度來看,孩子早戀最大的問題就是影響學習,于是為了糾正他們的行為,采取強制性措施。
事實上,關于早戀這件事情,如果父母用健康的眼光,平和的心態與孩子進行溝通,他們會理性面對,得體處理,知道孰輕孰重,不會因此耽誤自己的前程;但若將男女生之間正常的交談、交往視若猛虎,處處警戒,時時提防,那么結果就真的會是“怕什么來什么”。
青少年教育專家方剛曾說:“性教育不應該忽視與性有關的情感、責任、愛、尊嚴的教育,不應該回避有關愛情的教育。”每年有那么的關于愛情的節日,甚至生活中一點小事都可以與孩子暢聊愛情。
2、樹立孩子正確的戀愛觀
父母應該知道好的愛情教育是人生教育,包含人格教育、責任與愛的教育,并不只是“青春期不能談戀愛”的教育。
電影《完美陌生人》中有一個很觸動我的情節,女兒剛談戀愛,在該不該去男朋友家過夜之前給爸爸打了電話,問爸爸的意見,這個男人跟女兒說了這樣一段話:“這是你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時刻,是你會銘記一生的事情,不僅是你明天和朋友聊天的談資”。他用這樣的方式來告訴女兒,成熟的愛情觀。
凌晨媽媽來叨叨:
馬上七夕節,不僅是一個適合談愛情的節日,更是一個適合聊愛情的日子,若有空,與孩子聊聊天兒,就從“我和你爸的愛情故事……”開始吧。
一位凌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相關鏈接一:“學霸”和“學渣”的區別:家長兩方面抓,從小學就開始了
相關鏈接二:三年級的“坑”,一年級早已挖好!寫給家長的一份路線圖
相關鏈接三:還在讓孩子用“教科書式”社交?孩子的朋友“反減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