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來,農業農村部不斷完善合作機制,以聯合實驗室、海外農業研究中心、合作基地等為抓手,推動農業科技人才引進來和走出去,強化先進技術引進,為我國農業生產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主動參與涉農國際規則調整制定,以農業科技國際合作推動構建公正合理的全球農業治理秩序。向亞非國家派遣農業專家(教師)組,深入田間地頭、學校課堂,開展百余項農業技術的示范和培訓,穩定當地農業生產,提高農民收入,為服務“一帶一路”倡議作出積極貢獻。
一、夯實合作基礎,對外合作機制不斷完善
“十三五”時期,我國與52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農業科技合作、種質資源交換等協議109份,與150余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農業科技合作關系,與外國、加拿大、德國、法國、日本等60多個國家建立了雙邊農業科技對話機制。與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國際應用生物科學中心、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等國際組織機構的合作進一步加強,針對非洲豬瘟、草地貪夜蛾等重大動植物疫病,邀請國際知名專家會診,探索農業國際交流合作新模式。積極參與二十國集團(G20)農業首席科學家會議、亞太經合組織(APEC)農業技術合作工作組等機制工作。我國農業科學院多次組織國際農業科學院院長高層研討會,共商全球農業科技創新和發展大計,并實現機制化。
二、搭建合作平臺,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水平有效提升
截至2019年年底,支持共建聯合實驗室或聯合研究中心100多個,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等在我國認證了22個國際參考實驗室(中心),共享農業科技經驗和成果,促進國內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有效提升了我國與國際優勢力量的協同創新水平。我國科研教學單位與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下屬中心共同建立了25個聯合實驗室(中心)。其中,2016年我國農業科學院與國際水稻研究所共建的“基因促進水稻品質提升”聯合實驗室,聯合開展3000份水稻基因測序,相關結果在Nature上發表。我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與國際科研機構合作,在重要水產養殖物種基因組解析方面實現重大突破,首次完成半滑舌鰨、鯉魚全基因組序列精確解析和注釋,繪制了首張全球鯉魚基因組遺傳變異圖譜。
三、強化技術引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科技支撐有力
“十三五”時期,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產品供給,強化技術引進,僅我國農業科學院和我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引進優異特色糧棉油作物、果蔬花卉、特色畜牧水產種質資源及優良品種有5萬多份,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品種資源庫,為農業生產和育種研究提供了多樣化的材料來源。圍繞服務現代農業發展,引進一批高新技術和裝備,使我國農業科技研發時間縮短了10~15年,研發經費節約30%~50%。
四、注重人才交流,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十三五”期間,依托國家外國專家局引智專項,在重大動物疾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資源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遺傳育種等領域,引進370多位外國專家來華工作。同時,設立特聘專家、客座專家、特聘院士等崗位,全國農科院系統單位累計引進外國科學家超過600人次,其中有7名外國專家獲得“我國政府友誼獎”。引進的國外知名專家,將國外先進遙感監測技術本土化,在農業資源大數據的高效管理與互操作技術、作物空間分布制圖關鍵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選派骨干人才出國(境)培訓 和訪學研修近900人次,選派育種杰出人才去國外學習,引進分子標記育種、轉基因育種等新技術,對加快構建國家良種聯合攻關新機制和分子育種大平臺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五、參與規則制定,農業科技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
充分利用國際食品法典農藥殘留委員會主席國平臺,先后主導制定茶葉、水稻等重要農產品農藥殘留限量國際標準11項,實現了我國農藥殘留國際標準零的突破,促進了茶葉等重要農產品出口貿易。積極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發揮畜禽遺傳資源大國優勢,參與畜禽遺傳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領域相關國際規則制定。主持參與泡菜、發酵肉制品、蜂王漿等農產品加工領域國際標準制定。推動農機標準互通和檢測結果互認,積極引領亞太區域農機試驗標準制定,已完成手扶拖拉機、噴霧噴粉機、水稻插秧機三個試驗標準規則制定。
六、加強技術援助,農業國際合作環境持續優化
十八大以來,圍繞發展我國家需要,我國共向埃塞俄比亞等37個國家派遣農業專家組78個、773人次。其中,農業農村部向13個亞非國家派遣的33個農業專家(教師)組,開展了百余項農業技術的示范和培訓,受訓人員超過4萬人次,推動近150家農業企業、科研單位與受援國建立合作聯系,獲得各方好評。通過實施埃塞俄比亞農業職教項目,歷時18年幫助埃塞俄比亞建立起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體系。推動完善我國在24個亞非國家建立了25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集中展示我國先進適用農業技術,將我國農藝與當地條件有機結合,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應。捐資5000萬美元繼續實施我國—FAO南南合作信托基金(二期),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在亞非“一帶一路”參與國的60多個項目點,開展了300多項農業技術試驗示范,傳授實用農業技術近500項,引進試種作物 品種300多個,約100萬農民從中獲益,受到當地政府和民眾的歡迎,在國際社會贏得廣泛贊譽。時任FAO總干事格拉齊亞諾多次公開贊賞我國是全球農業南南合作的“領軍者”。烏干達總統穆塞韋尼于2017年5月致信習近平主席,盛贊我國—烏干達農業南南合作項目。
盡管成效突出,但與深度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從全球角度謀劃配置資源、服務國家外交大局的要求相比,依然存在一些深層次困難問題。一是頂層設計有待加強。缺少全國統籌的農業科技國際合作綱領性文件,整體系統謀劃力度有待加強。跨部門、跨地區、跨單位農業科技國際合作溝通協商、資源配置、對外聯絡等協同工作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增強工作合力。二是政策體系仍需完善。學術交流的因公出國(境)審批手續有待進一步優化,審批權限有待進一步放開;聯合研究項目、共建平臺、共建基地的經費外撥困難,導致很多合作難以有效開展。科研物資跨境流動難,部分科研儀器設備和種質資源等出入境管控嚴格、審批煩瑣、周期較長、不確定因素多。三是農業科技創新合作不足。部分聯合實驗室和科技研發中心的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有些聯合實驗室的建設處于完成工作方案的擬定階段,有些科研研發中心處于開展研究的初期,需加快建設及開展科學研究。
下一步,農業科技國際合作將立足國內產業需求,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升全球農業科技創新資源整合能力,全面提高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全球化水平和國際影響力,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科技支撐。一是深度參與全球農業科技合作。有效利用全球創新資源,積極主動參與糧食安全、氣候變化、綠色發展等領域國際科技合作計劃,推進農業基礎科學、應用科學、新興交叉學科研究短板領域的協同攻關。二是積極推動農業科技走出去。加強境外聯合實驗室等合作平臺功能落地,聚焦中外優勢互補、技術需求強烈、發展潛力巨大的領域,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與企業聯合構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抱團出海”的合作模式,推動我國優勢農業技術、產品在國外開展創新研發和示范推廣,整合多渠道資源,帶動全產業鏈協同發展。三是強化優秀技術人才的外引內培。吸引和聘用在國際上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海外知名專家來華工作或擔任顧問,遴選一批具有潛力的中青年科研人才到國外一流農業科研機構和國際組織培訓學習。加強涉農國際組織人才選拔培養和推薦工作,加快駐外農業人才隊伍建設,提高信息收集分析和磋商談判能力,繼續增派農業外交官。
(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
來源:農業農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