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看點:
在這個成就導向型社會,普遍存在著孩子玩耍嬉戲就是浪費時間的謬見,這與大肆宣傳父母一定要提高孩子智力有關。但真相是,自由玩耍和引導性玩耍是充實生活的關鍵——不僅對兒童,對父母也是如此。玩耍是培養快樂、聰明兒童的關鍵。
作者: [美]凱西·赫什-帕塞克 / [美]羅伯塔·米尼克·格林科夫 /[美]迪亞娜·埃耶
本文摘自《游戲天性:為什么愛玩的孩子更聰明》(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心理2021年出版)
周三 | 思維
全文共4415字,閱讀時間12分鐘
玩耍=學習
當今許多父母一樣認為自由玩耍不重要,甚至是浪費時間。他們認為孩子“只是”玩耍的時候沒有學到任何東西,但真相是:玩耍時刻其實是隱藏的學習機會。玩耍在許多領域都能促進孩子發展。例如,研究人員發現,玩耍能推動孩子解決問題,激發他們的創造力,還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注意力,推動孩子的社交發展。玩耍與更豐富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有關,甚至與更高的閱讀水平和智商分數有關。基于研究證據,一個新的公式應運而生:玩耍=學習。
12個月大的孩子正在廚房里敲打鍋子,這是在玩耍。18個月大的孩子午睡前躺在嬰兒床上大聲練習所有認識的單詞,他也在玩耍。4歲的孩子第一次參加足球隊是在玩耍。5歲孩子正在和朋友精心設計一場幻想游戲,這也是在玩耍。那么到底什么樣的活動是玩耍呢?
一些著名的研究者得到共識:玩耍有五個要素:
第一,玩耍必須是愉悅享受的過程。這并不意味著你躺在地上笑得前仰后合才是玩耍。但玩耍必須充滿樂趣。
第二,玩耍沒有任何外在目標。你不會在玩耍的時候說:“嗯,我覺得我現在玩耍,之后就會獲得一些課前閱讀技巧了。”玩耍是為了玩而玩,玩耍不具備任何功能,也不摻雜任何功利性的目的。
第三,玩耍是自發自愿的,玩家自主進行選擇。你不能指定游戲。事實上,一項研究中,一位幼兒園老師給學生分配游戲活動時,學生認為這是任務。然而其他時候,他們卻把同樣的活動說成玩耍!如果你出于功利的目的讓孩子踢足球,那就不能算是玩耍。如果孩子覺得自己有壓力,那也一定不是玩耍。
第四,玩耍需要玩家的積極參與。玩家一定是自己想玩游戲。如果玩家只是被動地坐在那里,并沒有過多的參與其中,這就不是玩耍。
第五,玩耍中包含一定想象成分。幼兒玩的許多游戲中,有一種抽象成分,一種脫離現實的元素。一個孩子假裝倒出飲料,然后喝掉,這就是玩耍。
諷刺的是,如今許多父母都對這些因素感到不安。如果用這些標準來衡量,我們讓孩子參加的一些活動并不是“很好玩”。例如,許多父母和老師認為必須為孩子選擇玩什么,而不是讓他們自主選擇。他們這類想法就與玩耍的定義背道而馳。玩耍應該源于孩子的渴望。當然,我們可以為孩子提供一組有限的選擇,然后讓他們從中進行選擇。接著我們應該推動他們的玩耍,這才是我們該扮演的角色。
對孩子真正有益的是自由玩耍
而不是父母老師安排的活動
在這個狂奔者的社會,人們與定義游戲的第二個要素相去最遠:玩耍必須沒有任何外在目標。我們有多少人,真正讓孩子進行玩耍,而不帶任何實用目的?甚至我們為其選擇的玩具也帶有隱藏的學習目的。
考慮到這一趨勢,《華爾街日報》一篇1995年的文章指出,“任何帶有課堂學習跡象的玩具都被視為死亡之吻”。然而到了2002年,僅僅7年后,益智玩具的銷量就急劇上升。
舉個例子,一家名為跳跳蛙的公司生產學習閱讀和數學的玩具。該公司第一年(1995年)收益只有300萬美元,但在2002年的銷售額卻超過了5億美元!那是個驚人的增長。
顯然,父母和祖父母正在大量購買益智玩具。這些玩具都不利于孩子成長嗎?不是的,孩子們喜歡就好。但記住,這些玩具為孩子設定了學習目標。決定下一步該怎么做的不是孩子,而是玩具。這已經背離了玩耍的定義——讓孩子自主選擇。
我們給幼兒報班也是如此。我們是希望他們在班上玩得很開心,和其他孩子打成一片,還是在心里希望為他們培養一些潛在的天賦?讓5歲的孩子加入少年棒球聯合會,我們真的只是想讓他們盡情玩耍嗎?我們是否認為,讓他們學會一些用手套接球這類新技能,會給他們增添更多樂趣,還是希望他們打進決賽,甚至贏得比賽?正如一位開始訓練4歲孩子從事體育生涯的父親所說:“我承認,有時候我的行為確實惹人生厭,因為我沒有充分考慮孩子的感受。”
最近,一位發文人向我們提出了以下問題:“家長給孩子報名參加的活動聽起來就是為了玩樂。為什么你非要認為自由玩耍是必要的呢?”答案是什么?通過自由玩耍,孩子不僅學會了和其他孩子在組織性活動中一起玩耍,也學會了自主創造活動,鍛煉了創造力。
正如外國幼兒教育協會的蘇珊·布雷德坎普博士寫道:“孩子加入自己設計的游戲當中,會很有成就感。”如果老師使用那些“高度結構化的、由教師指導的課程,決定孩子們要做什么,什么時候做,同時期望孩子被動地聽課或長時間用鉛筆和紙完成任務”,這些行為絲毫不利于孩子發展。聽起來很可怕?在我們看來確實如此。然而,越來越多的家長,希望自己孩子所在的幼兒園會提供這一類復雜的課程。我們也走訪了那些提供“計算機科學”和“數學教學”的幼兒園,那里的孩子看起來忙忙碌碌,問題是,他們因此失去了什么?
這類強調學習多過玩耍的學術型學前班頗受推崇,因為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先人一步。生活不易,這毫無疑問,但不是只有高大聰明的成年人指揮孩子的一舉一動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也不是上了學術導向型學前班的孩子入學后,就能擁有更出色的技能和更端正的學習態度。多年的研究表明,孩子需要自己安排玩耍活動。孩子有機會玩耍時,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有所提高。
現在我們來談談玩耍的另一個核心功能:給孩子帶來一種力量感。對于那些每時每刻都被告知要做什么的人來說,力量感不僅令人愉悅,而且具有指導意義。自由玩耍,孩子可以練習自己當家做主——不受任何現實生活的影響。正是通過自由玩耍,孩子成為現實世界或想象世界中的主宰者,獨立地進行選擇。
玩耍過程中,孩子會發明一些新事物或解決恐龍身上出現的問題,而恐龍往往是真人的替身。雖然組織性活動有其存在的價值,但我們不能把她們誤認為是玩耍。只有簡單的玩耍才能給孩子帶來許多最基本的智力和社會優勢。
正如耶魯大學教授兼著名的研究者多蘿西·辛格所說:“那些過家家游戲中,孩子可以成為任何自己想成為的人,去任何想去的地方。他們參與扮演游戲,學會如何處理感情,如何把又大又混亂的世界變成小而可控的世界;如何在分享、交往和相互合作中變得善于社交。孩子玩耍時,他們在學習新詞匯,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學習如何靈活變通。最重要的是,他們只是單純地享受快樂。”
為什么孩子缺少玩耍時光是有害的
專家認為,家長“剝奪孩子的玩耍機會”,會讓孩子深陷抑郁又充滿攻擊性。畢竟,如果你從不休息,你可能也會得抑郁癥!雖然你可能并不喜歡生活中的一些日子,但你仍然可以控制。相反,孩子對發生的事情幾乎沒有控制權。孩子需要休息時間,以此吸收自己學到的知識,掌握新技能,克服可怕的負面情緒,單純地進行休閑娛樂!
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剝奪動物的玩耍時光可能會對其大腦產生負面影響。俄亥俄州博林格林州立大學的名譽教授賈亞克·潘克塞普對老鼠的研究表明,玩耍會對大腦額葉產生影響,額葉是大腦進行自我控制的部分。潘克塞普教授及其學生尼基·戈登發現,如果老鼠完全沒有玩耍時間,鼠腦的成熟會出現延遲。而且,那些大腦額葉受損的老鼠玩耍之后,一些損傷會自行修復。
人們將額葉的損傷認作一種類似于兒童患有注意力缺陷障礙的情況。事實上,從事兒童工作的研究人員也發現了類似的結果:活躍的玩耍方式會幫助孩子緩解注意力缺陷障礙,在學校沉下心來,集中注意力。
我們從明尼蘇達大學安東尼·佩萊格里尼教授進行的工作中也了解到,為學齡兒童提供玩耍休息時間,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思考的時候最大限度地提高注意力。而如今學校愈發減少學生的玩耍時光,正如佩萊格里尼教授所說,這樣的舉動是“錯誤的,實際上會對學生造成一定傷害。”
為什么在21世紀玩耍對孩子更重要
經過多年的研究,我們得出結論:玩耍之于幼兒如同汽油之于汽車。她是孩子加入各種智力活動的燃料。研究人員普遍認為,玩耍為智力成長、創造力的產生和解決問題的技能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是發展情感和基本社交技能的手段。
21世紀,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獨立地思考、對社交高度敏感的人,必然將超越那些只會獲得正確答案的人。各類信息知識觸手可及。如果你有閱讀技能,有一臺電腦,并且懂得使用谷歌這樣的瀏覽器,你幾乎可以得到任何問題的答案。盡管對于教育界的高風險測試而言,答對題目才是最重要的,但真正有創造力的人(做出最重大貢獻的人)不只是尋找現成的問題答案。這些人是如何提出新問題并獲取答案的呢?答案是玩耍。
玩耍可以培養多種多樣、靈活多變的智力技能;玩耍可以培養解決問題的技能。愛因斯坦一直知道玩耍的價值,他說:“早在學會組織語言及任何與他人進行交流的手勢之前,玩耍似乎是富有成效的科學思維的基本特征。”
玩耍不是浪費時間,玩耍只會讓孩子更聰明
在這個成就導向型社會,普遍存在著孩子玩耍嬉戲就是浪費時間的謬見,這與大肆宣傳父母一定要提高孩子智力有關。所以我們給孩子排上滿滿的日程,而放棄內心深處重要的價值觀。孩子的智力在玩耍中得到大幅度提升,然而,人們卻認為孩子的智力必須通過各項任務才能提高,這幾乎成了新的信條。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兒童自由玩耍的時間在不斷減少,但家長們似乎都了解到玩耍的價值。2000年哈佛大學的 “零到三歲”研究協會進行的調查中,87%的3~5歲兒童的父母都認為玩耍對健康成長很重要!父母甚至知道哪些類型的游戲對孩子最有利。
調查中,他們認為某些活動——搭積木(6個月)、扮演一場茶話會(2歲)、用美術工具做藝術品(4歲)、和爸爸打牌(6歲)——能最大限度地激勵孩子。而像玩電腦(2歲)、在電腦上繪畫(4歲)、背識字卡片(4歲)等活動則被認為不利于孩子的最佳成長。調查顯示,家長和研究人員的看法是一致的。
玩耍時間不斷減少的大背景下,這些數據顯得尤為滑稽可笑。我們知道該做什么,但是我們卻做不到。我們擔心,如果相信自己的直覺,孩子就會錯過一些關鍵技能的學習。
3歲的麗貝卡的母親弗朗西斯很好地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如果只是玩耍,她可能會浪費本該用于學習的寶貴時間。我不想耽誤孩子的時間。其他孩子都領先于麗貝卡,我會有什么感覺?如果因為我,麗貝卡落后于其他孩子,她會怎么想?”
然而,正如我們希望你所見,自由玩耍和引導性玩耍是充實生活的關鍵——不僅對兒童,對父母也是如此。玩耍是培養快樂、聰明兒童的關鍵。
互動話題
你的孩子平時自由玩耍的時間多嗎?你認為玩耍對孩子的成長來說重要嗎?歡迎和我們留言分享你的經歷和想法!
拓展閱讀
現在的孩子真的不會玩了嗎?
孩子喜歡看喜歡玩,就是啟蒙對路嗎?別把熱鬧當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