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醫療科研遇到遙感衛星,可以碰撞出怎樣的火花?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教授團隊牽頭,應用衛星遙感技術證實校園綠化率與近視發生密切相關。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眼科頂級期刊《眼科學》(Ophthalmology)上。
近年來,青少年近視問題越來越引發社會關注。2021年,我國兒童青少年人群近視率達52.7%。有研究表明,城市地區的兒童近視患病率是農村地區的2.6倍。
這一組數據,引發了林浩添團隊的思考:不同地區近視患病率的差別,是否與農村地區兒童長期暴露在較多綠化的環境下相關?
平時,大家也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保護眼睛,要多看綠色。”但是,長期以來,這樣的“經驗之談”難以找到科學依據。林浩添團隊基于中山大學交叉創新平臺,把目光投向了天上的遙感衛星。
要測量一個區域的綠化率,天上“俯瞰”的視角,比地面測量更直觀、簡易。林浩添團隊聯合了國內外20家醫療領域、遙感領域、智能圖像分析領域的頂級科研機構,利用我國自主研制的首顆空間分辨率優于1米的光學遙感衛星高分二號,精確量化了百余所學校綠地的綠化率。
在地面上,在深圳市星光眼健康公益服務中心團隊的全力支持下,林浩添團隊構建了一共142865名學生的前瞻性隊列,結合高分二號遙感圖像的多光譜數據,計算出的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對學校綠化暴露進行精準評估。
研究成果是可喜的:研究團隊發現,對于學校而言,學校范圍內每提高0.1個單位的NDVI植被指數,可減緩3.6%的學校近視患病率增長。對于沒有近視的學生個體而言,校園綠植每增長0.1個單位的NDVI植被指數,可減少19.8%近視發生風險。
值得留意的是,研究團隊發現,當校園NDVI植被指數普遍在0.3以上時,每年近視總體患病率將減少4.0%。“從宏觀角度測量和評價環境因素對學生群體的廣泛影響,將為近視防控開啟環境干預的群體防控模式。”林浩添分析,群體近視干預可以產生大規模的公共衛生效益,在經濟上可能比需要基于個體防控的傳統光學矯正和藥物矯正等近視干預手段更可行,具有易操作、成本低、效應范圍廣等特點。
“學科的交叉為醫學的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未來通過遙感系統可以解決微觀實驗所無法涉及的領域,為科學研究開辟新的思路和方向。”林浩添說。
【發文人】朱曉楓
【通訊員】邰夢云
【作者】 朱曉楓
廣東健康最新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