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抗通脹的工具,但事實可能并非如此。
黃金之所以被認為具有抗通脹屬性,是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外國,黃金價格表現出與通脹指數的正相關性。
當時,外國CPI指數相當高,市場對沖通脹的投資情緒也十分高漲。在所有人都關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投資者選擇了用黃金對沖,這推高了黃金價格。
當時盡管美元對其他所有東西的購買力都在下降,但黃金的購買力卻并未下降。直到時任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為打擊通脹將聯邦利率推至高位時,CPI開始下降。
黃金與通脹之間的這種正相關性,使得許多人相信黃金是一種很好的通脹對沖工具。
不過,數據并不總是支持這種觀點。
觀察歷史數據發現,黃金價格的走勢與通脹指數的正相關性在很多時候會失效,在某些時段,黃金價格在一定程度上和通脹甚至出現負相關。
黃金價格與通脹指數相關性不明顯
如果黃金是一種良好且持續的通脹對沖工具,那么多年來其價格與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的比率應該相對穩定。
但據外國杜克大學的研究數據,在過去50年中,黃金價格與CPI的比率一直在最低點1.0和最高點8.4之間大幅波動。
實際上,黃金價格與通脹指數之間的相關性并不明顯。
據英國旗下的Investors Chronicle報道,自1971年美元成為自由浮動貨幣,與黃金脫掛鉤以來,黃金價格的年度變化與CPI之間的相關性一直為0.28。
而在2000 年后的時段里,外國 CPI 與黃金價格月度相關系數為-0.28。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在外國逐漸走出經濟滯脹后,物價仍在以一定幅度上漲,但投資者知道消費價格的持續上漲是不可能的,物價漲幅將越來越低。隨著通脹預期降溫,投資者對黃金失去興趣,黃金價格在80年代中期出現大幅回落。
而2000 年后,外國 CPI 與黃金價格月度相關系數呈現出的負值,有可能是因為全球央行傾向于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以緩解經濟危機,導致貨幣貶值預期升溫,受此預期影響下的黃金價格快速走高;而當通脹指數上升時,市場對央行加息的預期變強,受此預期影響下的黃金價格可能走低。
與黃金相比,一個和CPI同步上漲更明顯的資產是股市。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外國股市(以標普500指數為例)的表現徹底擊垮了黃金,并遠遠超過了CPI表現。
根據外國杜克大學教授 Campbell Harvey 和 TCW Group 前大宗商品投資組合經理 Claude Erb的研究,只有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個世紀或更長時間)進行衡量,黃金才能相對較好地保持其購買力。
例如,1933年投資者買入一盎司黃金只需要支付20.67美元,而在2021年,投資者買入一盎司黃金需要支付1770美元。
(左邊是2021年購買一盎司黃金所需的美元數量,右邊是1933年購買一盎司黃金所需的金額)
盡管如此,在較短的時間內,黃金的實際價格或經通脹調整后的價格波動不低于任何其他資產價格。
這說明,如今只盯著通脹數據押注黃金漲跌是不太靠譜的。
另外,Harvey教授說,黃金作為通脹對沖工具的弱點在今天可能更加明顯,因為“與歷史相比,黃金目前非常昂貴。”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歡迎下載APP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