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全世界極具影響力的認知神經科學家之一,歐洲腦科學研究領域的領頭人,世界腦科學領域大師級的人物,已在《自然》《科學》等知名期刊上發表300多篇文章。2014年,與其他兩位科學家共同獲得有“神經科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大腦獎(The Brain Prize)。
關于本書
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理論,來解釋意識和人類大腦的關系。這個新理論叫做“全腦工作空間假說”,認為意識就像是一個特別會發起協作的超級連接點,她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讓全部腦區的高級決策系統,都能獲得這個被注意到的信息。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就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意識的本質作用:意識將大腦的不同部位連接起來。意識這個全腦工作空間,讓我們腦中不同模塊處理的信息能夠實現共享。
核心內容
第一,究竟什么才是“意識”?科學家們是如何從模糊的含義中,一步步界定出“意識”的本質的?第二,意識和我們的大腦有著怎樣的關系?第三,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一天當中,意識有著怎樣的活動規律?前言
你好,我要為你分享的這本書叫做《腦與意識》。這本書從腦科學的角度出發,為我們理解人類的主觀意識,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一直以來,“意識”對我們來說都是一個特別模糊的概念。因為她看不見、摸不著,又瞬息萬變。但與此同時,她又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你所做的每一個決定,所說的每一句話,想到的每一個觀點,背后都有“意識”在發揮作用。可以說,如果能夠更好地了解意識,對于我們認識自身,乃至理解整個人類物種,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但是,研究意識這件事,非常困難。因為她太復雜,主觀性太強了。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不說,就連你自己,上一秒是這個想法,可能到下一秒就會有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些困難,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導致研究者們根本找不到合適的方法來測量意識。所以,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有很多研究者都在有意地回避這個概念,關于意識的研究不但毫無進展,還一度成為了科學界的禁忌。
怎么辦呢?這就要說到本書的第二個關鍵詞——“腦科學”了。隨著現代腦科學和神經科學的建立,人們發現,看似主觀的意識,其實有著客觀的生理基礎。而這個生理基礎,就是我們人類的大腦。這就意味著,想要弄清楚意識,首先就要了解我們的大腦。在這本書中,作者就依據腦科學和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為我們全方位地展現了科學界目前對于意識的最新認識。
本書的作者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認知科學家之一,法國人斯坦尼斯拉斯·迪昂。他是歐洲腦科學研究領域目前的帶頭人,法蘭西學院認知心理學教授。他的另外一部作品《腦與閱讀》,我也為你解讀過。
接下來,我會分成三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第一部分說的是,究竟什么才是“意識”?科學家們是如何從模糊的含義中,一步步界定出“意識”的本質的。第二部分,我們說說,意識和我們的大腦有著怎樣的關系?第三部分說的是,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一天當中,意識有著怎樣的活動規律?
第一部分
首先,咱們先來看一個關鍵問題,到底什么才是“意識”。這是一個特別難回答的問題,難到什么程度?在1996年出版的《國際心理學詞典》中,是這么給意識下定義的:“意識,即擁有知覺、思維和感覺。這個詞無法定義,除了一些詞不達意、難以理解的解釋……沒有什么值得閱讀的相關內容。”你看,想要給意識做出一個清晰的定義,我們很難從正面直接給出答案。
憑感覺來說,我們一般會認為,像是思考、記憶、學習這些和思維有關活動,都和意識有關。然而,迪昂教授在這本書里說,我們日常對話中所提到的“意識”,其實混淆了很多含義。為了不斷逼近意識的本質,最好的方法,也許是和她近似的概念區分開,把她從模糊的認識中,不斷剝離出來。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就先來看看,哪些思維活動不是意識。
首先的一點,迪昂教授認為,意識不是“注意”。“注意”,很多情況下也叫做“選擇性注意”。這是一個心理學的名詞,指的是有選擇性地加工某些刺激,并且忽視其他刺激的傾向。具體來說,我們各種的感官,每時每刻都會接收到各種各樣的外部刺激。比如眼睛看到的圖像、耳朵聽到聲音、觸摸到的物體等等。但是,為了避免信息過載,我們的大腦會有一種選擇性的過濾機制,在無數的接收到的信息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夠進入大腦進行加工,指導我們具體的行為。選擇什么樣的信息能夠進入大腦,什么樣的信息不能進入大腦的過程,就是我們所說的“注意”。
說到這,你可能會問,這個選擇過程,難道不是意識在起作用嗎?其實,大部分情況下,這個過程,是在意識之外運行的。也就是說,注意的篩選過程,往往是在無意識狀態下進行的。比如說,你在刷朋友圈的時候,往往不會刻意去想,我應該點開哪張圖片、哪篇推送去看,我又該在哪條朋友圈下面評論什么。真實的情況往往是,你刷著刷著,就被一篇文章的標題吸引了,然后點進去看,大腦也就隨之開始加工與這個主題相關的信息。其實,你的眼睛掃到標題的那一刻,篩選信息進入大腦的過程,就已經發生了,而這個過程,大多則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進行的。所以,注意并不是意識,更準確地說,應該是通往意識的大門。這么看來,“篩選信息”這個思維活動,并不是意識。
除此之外,迪昂教授還進一步區分了“意識”和“警覺”。警覺指的是,人在清醒的狀態下,能夠感知到外部環境的能力。清醒地感知到外部環境,也不是意識。因為這并不涉及對信息的加工過程。
從迪昂區分出的這兩個角度出發,我們就可以逐步界定出意識的范疇了。你看,剛剛我們所說的“注意”和“警覺”,他們都只是能夠感知和收集到外部信息,并不涉及大腦對信息的加工過程。可以說,她們都只是意識活動的前提條件。那意識到底是什么呢?迪昂教授說,要想給意識一個準確的定義,可以用一個詞來表示,翻譯過來叫做“意識通達”,通過的“通”,到達的“達”。只有“意識通達”,才真正算得上是意識活動。
什么是迪昂說的“意識通達”?簡單來說,就是你的感官接收來的各種信息,“通過”有意地篩選,“到達”你的腦中進行加工,讓你的大腦產生了當前的想法。
比如說,此時此刻你正坐在桌前全神貫注地看書,除了書本上的內容,你的視網膜上,也一定充斥著大量的信息,像是散落在桌子上的鉛筆、立在電腦旁的照片、掛在墻上的油畫等等。與此同時,你的耳朵里可能還會聽到客廳播放的音樂、窗外的鳥叫聲。然而,你在專注工作的時候,所有的這些干擾,都只能停留在無意識的背景中,不會進入到你的意識中去。這時完全吸引的注意力的,是書本上的文字。這些書中的詞句,此刻正占據著你的全部注意力,“通過”你的視覺系統,“到達”你腦中處理文字信息的區域,讓你產生了和這本書內容有關的一些想法。這個時候,才能說你在進行意識活動。
迪昂教授也特別指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意識容量都非常有限。一般來說,在固定的時間內,我們只能有一個處于有意識狀態的想法。然而,一旦這些信息進入的大腦,開始有意識地加工,瞬間你就能夠調動起大腦中的各個功能區,來共同處理這些信息,這點我在第二部分會為你詳細講述。
總的來說,迪昂認為,對意識做出明確的界定的最好方法,也是科學家們常用的一種思維方式,就是把“意識”從模糊的含義中一步步剝離開來,區分哪些思維活動不是意識,然后不斷逼近意識的本質。迪昂教授區分了“注意”“警覺”這兩種思維活動和“意識”之間的區別,認為只有做到了“意識通達”,才稱得上是真正的意識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