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數十畝小麥
有位種植界的朋友分享了一件真實的“趣事”,今年夏收季節,田間大部分小麥都已經收割完畢,可某個村子里依然有數十畝小麥沒有收割,有人好奇詢問,這才得知,這是一位種植大戶種植的小麥。
當時村民們認為可能是種植大戶種植的小麥面積過大,收獲比較耗時,會比普通種植戶晚收一些,可村里種植的玉米都出苗了,數十畝小麥都開始往土壤里落籽了,也沒見種植大戶前來收獲。
有好心人聯系到種植大戶時,他居然一臉懵逼的樣子,忽然想起來是有那么幾十畝小麥的存在。
據種植大戶解釋,他承包了1000多畝土地,有很多還是零地(數十畝、上百畝的種植面積),普通人家種植10畝左右的土地,管理起來可能沒有問題,但一下擴種到1000多畝,很多農活就要雇人去做。
加上農事繁忙,以至于很多土地,也就在承包的時候去看了一下,時間久了,也就淡忘了。
被匆忙處理的700多畝玉米
時下,正值當地收獲春玉米的季節,雖然今年夏玉米遭受到臺風的侵襲,造成了不小損失,但春玉米依舊迎來了大豐收,種植大戶張三,年初的時候,不顧家人反對,流轉了700多畝土地搞起了種植。
張三原本是位藥材商,放著舒坦的日子不過,偏要從朋友手中結轉了700多畝土地搞種植,雖然頂住了家人的反對壓力,但他也作了一定的妥協,原本種植中藥材的計劃,就暫時擱淺了下來。
由于小麥玉米漲價,于是乎,他就先從種植玉米入手,家人的盤算是,小麥玉米種植穩妥、投入成本低,還有做農資生意的親戚提供便宜農資和技術指導,這也的天時地利人和,想不成功都難。
對此,他還算了一筆賬,春玉米產量較高,平均畝產1700斤,按當前行情1.4元/斤計算,一畝地毛收益為2380元,去掉種子、農資、土地租金和管理成本,再去掉產量及市場行情的浮動,每畝至少能掙400元,這樣算來,700多畝種植面積,年賺30萬不是問題。
正當張三憧憬迎來玉米大豐收時,由于沒有來得及建造盛放玉米的場地,附近也缺乏烘干設備,眼看著玉米已經成熟,無奈間,只有尋找出路,將田間玉米以每畝800元的價格,“賤賣”給了那些專門包地收購玉米的商販。
很多人都說這700多畝玉米,經過商販加工后出售,至少能賺取20萬的利潤,而張三當初投入了100多萬(含地租費用),賣完玉米,竟然還虧了30多萬元。
搞服務加工的商販,不用擔驚受怕,也不用累死累活,短短幾天的時間,居然賺了20多萬,而自己一個季節的堅守,竟然做成了賠錢的買賣,這讓他郁悶不已,瞬間就失去了當初的種植熱情。
如何避免農業種植的“陷阱”
從以上兩位種植大戶的“遭遇”不難看出,想成為一名合格的種植大戶,單憑一腔熱情還是不要輕易進入種植業,不做好統籌管理如此規模的種植能力,無論種植何種農作物,看起來都是一個個美麗的泡泡,輕輕一戳,便就破滅了。
種植大戶之所以急于進入規模種植,一是受補貼政策的刺激,其實很多農業補貼出發點都是好的,只是種植戶沒有吃透其中的精神,聞聽每畝有數百元的補貼,便就匆匆上馬,為了完成檢查,達到補貼標準,往往是瘋狂包地,就像本文中第一位種植大戶,就屬于這樣的情況。
結果呢?規定的土地畝數達到了,驗收也達標了,補貼資金也下來了,然而并不是現金,而是修建了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這種措施雖然很惠農,但對并不想長久規模種植的種植大戶來說,無疑是滅頂之災。
當初為了爭取補貼,從而花盡積蓄后,又在親戚朋友甚至銀行那里爭取了很多“補貼”,只等補貼到位后,好拿這筆錢去償還籌來的“補貼”,然而,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想象中的補貼竟然是以這樣的一種形式出現。
利息壓力加上種植失敗(任何不以種植為目的的種植戶都不可能獲得成功),很可能人生就這樣一蹶不振,難以翻身了。
而第二個種植大戶,分明是把農業種植看得太樂觀了,在腦子里描繪的種植,和現實中的種植,真的是兩碼事,恍然間,張三無奈感慨道“怎么感覺還沒開始,這就要結束了呢”!
真正的種植大戶,首先是熱愛農業種植的人士,而后能耐得住寂寞與失敗,從小到大,將種植中的各種細節都能爛熟于心,災害年份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正常年份才可能有所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