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官宣戀情、爭議退圈之后,“霍尊連續劇”正在進入“第三季”——圍繞事件中是否存在涉嫌敲詐勒索,爭議雙方鏖戰正酣。娛樂八卦升級為法制新聞,自然繼續貢獻著社交媒體上的熱搜話題。
知名歌手霍尊與他的前女友陳露相戀、分手,雖然因事涉性別議題而具有一定的公共屬性,但從本質上說,這終究還是一樁私事。陳露把這樁糾紛端上臺面主動曝光的時候,也不是為了什么公共利益,而是要讓霍尊身敗名裂,以泄心頭之恨。
將婚戀生活中的隱私和恩怨端上社會輿論的公共空間,通過劫持公共輿論來實現爭端之中的優勢地位,這種做法有悖于現代文明的倫理要求。私人生活領域與公共生活領域的分化,被認為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結果。在一個傳統社會里,無論男女,恐怕都很難自主決定感情和婚戀生活,很難按照個人意愿去關照自己的需求和幸福。當然,現代文明的進步性不僅意味著權利,她同樣也體現著權利與義務的平衡。在獲得婚戀自主、隱私權利和私人空間的同時,也要求個體具備獨立人格,能夠對私人生活領域的事務進行妥當安排,實現私人生活的自治。
不少人享受了權利,卻不具備足夠的素質能力去承擔義務。有好事者統計,從“霍尊事件”往前算,在短短一年時間里,就已經有9位知名藝人因感情糾紛被曝光丑聞,其中造成巨大輿情者包括吳亦凡、鄭爽、屈楚蕭、羅志祥和陳翔。此外,還有一位“泛紅人人士”王思聰。曝料者之中,有些人是主動出擊,劫持輿論為己所用,也有些人確實缺乏其他救濟渠道,求助輿論成為無奈之舉。但無論何種情況,都說明當事人未能妥善安排好自己的私人生活,在獲得自主權利的同時,并不具備實現自治的素質能力。
名人的感情糾紛密集占領輿論空間,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社交媒體的屬性強化了 “私事公了”的苗頭傾向。社交媒體模糊了私域和公域之間的界線,又同時兼具兩者的屬性。在記錄個人生活、討論私人話題時候,她是典型的私人空間。但她同時又具有公開性和開放性,一旦參與者眾,形成公共輿論之后,隨即就轉化為典型的公共空間。社交媒體的這種屬性,給一些人劫持輿論、把公共輿論工具化提供了便利。比方說,當一個人對戀人心懷怨恨,他(她)只要發布一則聲明、描述一段故事、曝光一組照片,其純粹私人領域的事務,就有可能迅速、零成本地進入公共領域,成為公共話題。隨后,公共輿論形成的壓力,很可能幫助他(她)實現個人目的。
這種“私事公了”的傾向看似快意恩仇,圍觀群眾也參與得不亦樂乎,但事實上她會在兩個方面造成損害。一方面,大量無關公共利益的話題充斥著輿論空間,不但造成輿論資源的低效和浪費,降低公共討論的質量,還會透支媒體資源的公信力。從羅志祥開始,王思聰、鄭爽、吳亦凡、霍尊,每個人都掀起了鼎沸的輿情,有些人甚至一度“承包”了網絡熱搜榜。雖然一些法律、倫理道德和兩性議題因此得以討論,但從整體上看,這些事件所耗費的輿論資源,與其積極成果之間根本不成比例。如果輿論空間長期充斥著這一類爆炸新聞、重磅新聞,在一片喧囂熱鬧之中,媒體資源的公信力其實正在遭受“飯圈化”的反噬。
另一方面,如果私人生活領域的矛盾糾紛,可以很便捷地借助公共領域的力量來解決,那么就有可能阻礙個體獨立人格的發育。如果一個人感情婚戀一旦受挫,就可以吵吵鬧鬧地求助公共輿論,那他(她)恐怕很難成長起來,獲得足夠的素質能力去實現私人生活自治,妥善安排自己的私人生活。而且,模糊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的界線,也可能使來之不易的個人私域空間不斷受到來自公域的擠壓。個人本來可以自主決定的感情和婚戀生活,本來可以按照個人意愿去關照的需求和幸福,有可能不斷受到他人、社會和公共輿論的干預。這種狀況既不利于個人權利的實現,也不利于社會走向更加文明、更加成熟。
欄目主編:封壽炎 文字編輯:封壽炎 題圖來源:上觀圖編 圖片編輯:朱瓅
來源:作者: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