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永波
脫貧攻堅在內蒙古實施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絕對貧困在內蒙古千里草原上即將得到根本解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勝利在望
下一步,內蒙古將在做好全面收官階段各項工作的同時,接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向著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繼續前進
文 |《瞭望》新聞周刊發文人 張洪河 恩浩
目前,內蒙古57個貧困旗縣已全部摘帽退出,內蒙古長期存在的絕對貧困問題即將得到歷史性解決,各族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大幅改善。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瞭望》新聞周刊發文人專訪了內蒙古自治區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么永波,詳解內蒙古的脫貧攻堅答卷。
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
《瞭望》:2021年內蒙古57個貧困旗縣全部摘帽退出,這對內蒙古來說有何深刻意義?
么永波:應該說脫貧攻堅在內蒙古實施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決定性成就。隨著“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有效解決,各族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大幅改善,農村牧區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絕對貧困問題將得到歷史性解決,對內蒙古農村牧區發展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
全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157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1.6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1.7%下降到0.11%。全區3681個貧困嘎查村全部出列,31個國貧旗縣、26個區貧旗縣全部摘帽退出,實現了人脫貧、村出列、縣摘帽的目標任務,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將得到歷史性解決。目前,剩余1.6萬人正在按程序退出。
“兩不愁三保障”得到有效解決。收入保障方面,全區貧困地區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9612元增加到2019年的13793元,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3019元增加到2019年的10473元。義務教育方面,建立了控輟保學動態數據庫,構建起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職業教育一條龍的教育資助政策體系?;踞t療方面,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保障范圍。住房安全方面,嚴格落實國家危房改造政策,累計完成危房改造13.7萬戶、易地扶貧搬遷12.49萬人。安全飲水方面,全面實施農村牧區安全飲水提升工程,累計解決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18.3萬人。
《瞭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需要堅持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內蒙古在提升貧困治理能力方面有何舉措?
么永波:通過編印應知應會手冊、開展主題宣講、組織烏蘭牧騎演出等形式開展政策宣講,組織文化進鄉村4.4萬場次。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農民夜校覆蓋4182個嘎查村,組織活動5.77萬場次。采取實行獎勵積分、設置公益崗位、評定信用星級等手段,培育貧困群眾脫貧主體意識,引導貧困群眾靠自己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
實施鄉風文明行動,開展不良行為治理。累計9800個嘎查村制定村規民約,5279個嘎查村設立道德評議會,2021個嘎查村設立紅黑榜,194個嘎查村設立孝善基金,基金規模達到1604萬元。通過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培養出一大批懂農村、愛扶貧的干部,提升了貧困治理能力,鞏固了黨在農村牧區的執政基礎,打造了不走的工作隊。
重視培養帶貧主體
《瞭望》:相較于我國其他地區開展的產業扶貧工作,地處祖國北疆的內蒙古有何特殊性?如何破解?
么永波:產業扶貧是脫貧工作的重點,是脫貧的根本之基。我們通過“四帶動”,發揮產業扶貧的長效機制。一是建立“基地+合作社+貧困戶”“企業+基地+貧困戶”等企業帶貧模式,全區與貧困戶有緊密利益聯結的企業有1004家,其中自治區級以上扶貧龍頭企業676家,帶動貧困人口42.97萬人次。二是形成集體經濟帶貧模式。整合各級財政扶持資金和其他涉農涉牧資金,支持5267個村集體經濟發展扶貧產業,覆蓋帶動貧困人口30.2萬人。三是健全新型經營主體帶動模式,直接帶動貧困人口24.8萬人次。四是建立資產收益帶動模式。對有勞動能力但無經營能力或無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推行資產收益扶貧,受益貧困人口41.35萬人次,年人均增收1200多元。
下一步,我們將發展壯大扶貧龍頭企業、合作社、創業致富帶頭人等帶貧主體,提高組織化程度,延長扶貧產業鏈條,完善帶貧減貧機制,探索創新鞏固脫貧成果、促進扶貧產業持續發展的新路子。
高度關注扶貧資產管理
《瞭望》:內蒙古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打贏這場戰斗當中有許多亮點。站在這個時間節點,你最愿意與全國同行分享的是哪一項工作?
么永波:脫貧攻堅開展以來,我們形成了很多工作亮點,比如扶貧資產管理、菜單式產業扶貧、生態扶貧、京蒙扶貧協作、志智雙扶、扶貧改革試驗區、光伏扶貧電站運營維護、黨建引領等等。在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扶貧資產管理工作。
從2019年初開始,內蒙古在全國率先開展扶貧資產清查和管理工作,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扶貧資產管理的指導意見(試行)》《關于進一步做好扶貧資產管理工作的通知》,建立起公益類、經營類和到戶類資產“三本賬”,進一步明確了扶貧資產“誰來管、怎么管、如何管得好”的問題,有效防止扶貧資產流失,讓每一筆資金都能用得合理、用得安全、用得透明。
積極推進公司化管理,73個旗縣成立扶貧資產管理公司,構建起“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管理科學、經營高效”的扶貧資產運行機制,扎實推動產業扶貧項目及資產提質增效。每年扶貧資產收益可繼續發揮效益、鞏固脫貧成果,重點用于無勞動能力貧困人口資產收益分紅、設置公益崗位購買服務、壯大集體經濟和扶持嘎查村小型公益事業。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后旗大青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成片的五角楓(10月12日攝) 劉懿德攝/本刊
防返貧要有預案
《瞭望》:當下,你最關心的是什么?如何鞏固好“兩不愁三保障”等脫貧攻堅成果?
么永波:我最關心的是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如何來鞏固拓展脫貧成果。57個貧困旗縣都脫貧了,這個沒有問題。但我們要看到這些旗縣在全區依然是相對比較落后的旗縣,也是鄉村振興應重點支持的旗縣。同時,我們還有5.4萬重點監測對象,不能讓他們致貧返貧。
我們將嚴格做好貧困群體脫貧后的鞏固工作。我們已經出臺了《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致貧的指導意見》《關于建立防致貧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的實施意見》《關于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致貧的八項措施》,明確納入監測對象的標準、程序及幫扶舉措,建立監測預警機制、研判救助機制和“一對一”聯系幫扶機制,做到“脫貧即出、返貧即入”。目前,全區納入監測范圍5.4萬人,其中脫貧監測人口2.3萬人、邊緣人口3.1萬人。
進一步加強社會兜底保障。推進低保制度與扶貧政策的有效銜接,精準實施農村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等保障政策。全區貧困人口納入低保保障40.3萬人,納入特困人員供養1.5萬人,享受低保漸退政策3.14萬人。為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代繳養老保險,實現應繳盡繳、應保盡保。對因病、因殘、因災等意外變故的困難家庭,及時落實幫扶和臨時救助等措施,特別要建立完善因病、因學、因災返貧等風險防控機制,筑起精準扶貧“攔水壩”,從源頭上防控貧困增量。
我們還建立了防貧保險機制,在61個旗縣實施“防貧保”,覆蓋到64萬貧困人口、2.6萬邊緣易致貧人口。30個旗縣投入了5738萬元建立防貧保障基金,為邊緣易致貧戶和脫貧不穩定戶及時發放救助金,有效防止監測對象致貧返貧。
《瞭望》:如何把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么永波:鄉村振興是新時代的國家戰略,是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鞏固脫貧成果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兩者要做好銜接。2021年前,自治區鄉村振興的優先任務就是脫貧攻堅,“十四五”時期,全區脫貧摘帽地區仍要把鞏固脫貧成果作為鄉村振興重點,確保脫貧人口和摘帽地區在鄉村振興中不掉隊。
一是保持過渡期政策穩定。過渡期內,繼續堅持“四個不摘”工作要求,保持脫貧攻堅責任、政策、幫扶、監管的連續性、穩定性,不踩“急剎車”,支持各地把脫貧旗縣作為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繼續壓實鞏固脫貧防止返貧致貧工作責任,抓牢各級黨委書記主體責任,保持駐村工作隊相對穩定,大力培育致富帶頭人,強化嘎查村“兩委”班子建設,打造不走的工作隊,解決“誰來鞏固”的問題?!皟刹怀钊U稀敝鞴懿块T繼續落實行業主管責任,形成鞏固脫貧成果合力,持續改善貧困地區的發展條件,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和發展潛力。
二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把鞏固脫貧成果、提升質量作為穩定脫貧的新起點、全面小康的新亮點、鄉村振興的新支點,繼續加大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消費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保障性扶貧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續改善脫貧地區的發展條件,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激發脫貧地區和群眾內生動力,增強脫貧地區造血功能。進一步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及時有效開展事前預防、事后救助相結合的針對性措施,把返貧致貧風險降到最低。注重用制度創新鞏固脫貧成果,著力在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各方面抓出成效、創出經驗,更好地推動鄉村振興工作,帶領廣大農牧民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上開啟新征程。
三是站高謀遠抓好規劃銜接。結合我區實際,高質量編制“十四五”鞏固脫貧攻堅規劃,以能力提升為主線,鞏固拓展低收入人口發展能力、脫貧摘帽旗縣發展活力、基礎設施支撐能力、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工程項目牽引帶動能力和社會保障兜底能力,繼續堅持扶貧開發方針,全面推動扶貧工作從超常舉措向常態幫扶轉變,從集中攻堅向長效機制轉變。根據工作需要調整完善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工作格局,充分發揮東西部扶貧協作、中央單位定點扶貧以及社會力量在脫貧攻堅以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