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家庭聚會的時候,發現一個現象引發了這個思考。聚會的時候大人聊大人的用的是方言,小字輩則用普通話聊的熱火朝天的,他們已經不會祖輩留下的方言了只能聽懂。
我叔公能拿著報紙用方言詠讀,我們這一輩就只能說做不到讀報紙,兒子一輩就只能聽懂了。
按照這個趨勢,孫子那一輩就完全不會方言了,我們這個小語種方言也就徹底消失在歲月長河中。
雖然有些不舍,但覺得消失了也好,全部說普通話有利于各地交流和消除地域隔閡。像我爺爺父母那一輩不識字不會普通話,外地的朋友來都無法溝通,也會助長地方保護主義、地域歧視等等問題。隨著基礎教育推行數十年來普通話走進千家萬戶,像我們這里的小語種方言開始慢慢消失,相信全國也會出現這種情況。
福建閩北山區有很多小語種方言,就像我的家鄉十里不同音,一個小縣城就幾種方言。想閩北這種情況方言應該是最快消失的,浙江西部山區方言可能也類似會很快消失。
接下來就可能是傳播比較廣泛的方言,比如福州話、客家話、唐山話、寧波方言等等,再未來二十到四十年逐漸開始消失。
四五十年后,省級方言開始消失,如四川、安徽、山東、河南等。但是這些地方獨有的文化藝術將得到保留,如河南豫劇、四川變臉、昆曲、河北梆子、天津快板等等。正因為這些藝術的存在,才能延緩這些地方方言的消失速度。
再接下來就是各大民族的語言了,由于國家的大力保護,估計六十至八十年后才會慢慢消失。他們獨特的歌舞、藝術、習俗、宗教將牢牢保護著當地的語言文化,加上政府的支持和保護可以延續很長時間。但是隨著經濟活動的日益活躍,人員交流逐漸頻繁,普通話教育的普及,語言文化的融合和統一不可逆轉!
最后就是具有語言文化完整制作傳播能力的區域性方言,如粵語、閩南話。香港有制作粵語歌曲、電影、戲曲、書籍的能力,還擁有獨立貨幣發行及完整金融體系和海外粵語文化圈,這些將牢牢地維持著粵語文化的存在和繁榮。除非有一天再沒有人拍粵語電影唱粵語歌曲,那么才有可能消失于歷史的長河中。
臺灣統一后閩南方言將獲得和粵語文化圈相似的條件,但各方面都遜色于以香港為核心的粵語文化圈。怎么延續發展各自的語言文化,就看各語言文化圈如何制定政策和投入以及市場的反應。
那有沒有能和普通話一樣永遠存在,永不消失的方言呢?
我個人認為有!那是哪一種呢?那就是宇宙第一魔性方言——東北話!和普通話類似大家都聽的懂無需大的改變,卻幽默的多!加上二人轉和小品等舞臺文化的傳播,迅速在全國打開了知名度。其感染力極為恐怖,和東北的朋友聊天一小段時間你的口音就發生改變,活生生就被他們給柺跑了[捂臉]賊拉恐怖!所以我覺得東北方言必將與民族同在,甚至走向世界!不,是傳染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