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壁
也不完全是墻壁
大多數時候,圍墻都是一道阻隔,高墻內外兩個世界,然而,城市越來越擁擠的當下,設計師們開始思考墻的再利用,圍墻的創新設計漸漸走入人們的視野,無論是古老的城墻還是住宅外墻都還是尋求遮擋與隔斷之外的更多用處。
01
on a fence
打開一堵墻
在2013年,設計師Chat Travieso就在墻的創新上有所嘗試,他在Pier 42公園設計了名為“on a fence’的裝置,由公園原本的圍欄改造而成的“交流墻”,目的是凝聚所有人,提高公共空間活力。
▲ on afence
“On a Fence’使用十分鮮明的外觀顏色以區分區域功能,在一定角度下視覺效果將呈現封閉感,在正面看,會發現其實僅僅是鐵絲網在擔當阻隔的作用,并沒有實際意義上的阻擋物。除此之外,外部有巨大的箭頭符號以指引通往公園的方向,在垂直的欄桿和層次分明的色彩交映下,指引符號會給人極其明顯的動態感。
內部則留有多個公共空間:自行車停車桿,階梯座位,沙地、小黑板以及帶椅子的桌子等等,階梯座位與桌椅一體的座位兩種不同設計將人們的休息需求劃分得更細致,無論是休息還是想聊天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02
Chronotope
令空間穿過墻面
“Chronotope”由UnSangDong建筑事務所設計,是一棟混合用途建筑,位于韓國京畿道,設計選擇了更為徹底的方式來減弱墻的存在,以失序的空間秩序扭轉墻的實體感,營造出連續、流動的空間感。建筑內的13堵墻間隔而立,以外部空間填充其中,整體視野相當開闊,正面墻體外立面更開了5扇窗戶和2處空格,令墻面擁有極大的透氣感。
▲ Chronotope
內部設置多形式的露臺、花園連通外部環境,樓頂花園更為巧妙,由13堵墻的空隙組成,即穿透了整個建筑,內部同樣大量使用窗戶、鏤空設計削減墻壁的存在感。
“墻體一直被視為建筑和空間的局限,我們試著令空間穿過墻面,打破這一陳舊的規律。”UnSangDong希望人們能夠在這棟建筑里自由地享受到空間的美妙,而不是被層層厚墻所阻礙。
03
超薄美術館:墻館
生長于墻壁上的美術館
超薄美術館:墻館由本構建筑事務所設計,項目將墻面的公共屬性發揮到極致,在占地不到一平方米地方,設計在墻面上安了一體式鋼框架的美術館,人們并不能走進去,而是通過留在外部的一條玻璃槽觀賞其中的展品,條式的觀賞設計也更符合人們在街道上的行走狀態。
▲ 超薄美術館:墻館
超薄美術館作為公眾屬性的設計,充分考慮了街道墻面的使用需求,底部設計得狹窄細長以確保不影響行人在人行道的使用面積,建筑安裝需要三小時時間,此模式易于在其他地方復制。路人如果想參與其中,可掃描美術館邊上的二維碼即可投稿,若入選就能在超薄美術館中展覽。
04
Belém文化中心
黑木構成的空間
里斯本的Belém文化中心是葡萄牙最大的文化傳播中心,占地面積約140000平方米,建筑主體由大量石灰巖板構成,每一年,場館方都會邀請建筑設計師對場館進行改造,令建筑有新的面貌。2017年,設計師josé neves以黑色軟木做成的墻體改變了原有建筑過于理性的冷淡感。
▲ Belém文化中心
軟木墻,高2.8米,入口處的標識性軟木墻為4.2米,依托于場館的南墻,因其整日處于陰涼之中,可在人們休息時提供蔭蔽。考慮到廣場面積,設計師改造時在軟木墻底部設有座位,在原有混凝土基礎上做了柔化處理,座位的棱角十分圓滑,帶來舒適感,同時軟木柔和的紋理與柔軟的觸感綜合了石灰巖墻面的冰冷。
墻體延至廣場西側,由于人們會在露天廣場中觀看電影,此處墻體特意形成一個拐角以擋風,避免人們看電影時受到影響。同時,葡萄牙被稱為“軟木王國”,擁有大量軟木資源,是世界上最早開始開發軟木資源的國家之一。
05
一線之園和昌五小區
讓墻體融入日常
城市中的圍墻通常生硬地切割空間,缺乏一些人文內容。在改造街道圍蔽墻的項目中,成都的“一線之園”融入傳統建筑特色,在居民社區與城市綠道空間的中間地帶不僅做到了建筑的融合也將二者的關系展現其中,既封閉又融合。
▲ 一線之園和昌五小區
摒棄圍蔽墻的單一功能,廣州Verge工作室設計的“一線之園”將1.5米寬,250米長的空間變為線性景觀墻,以青磚、灰瓦等材料構建傳統民居意象,用人文內涵化解圍墻的存在感,虛實相接的設計進一步弱化“墻”的概念,加入仿古涼亭、座位等增添圍擋墻實用性質,巧妙地將居民活動與這堵墻關聯在一起。
上海的昌五小區外的圍墻經歷了類似的改造,小區外原本毫無設計可言的圍墻改造為復廊圍墻,加入崗亭、涼廊、庭院等設計,并利用圍墻空間在小區與街道之間設置緩沖地帶,極大拓展圍墻的功能性與美觀性。
06
月桂音樂中心
產生樂符的空間
在墻的功能拓展上,法國WY-TO事務所與toit et joie公司設計月桂音樂中心時做了非常大膽的實驗,這棟建筑包括47間公寓,表演大廳、餐廳等空間,是一棟以音樂為主的多功能建筑。
▲ 月桂音樂中心
因此,設計師將墻的立面設計為樂器的簡化形象,然而,墻的立面采用的穿孔形式不單只是裝飾,孔的位置經過精心設計,能夠演奏出一首曲子,當地居民可通過專屬app進行播放。
圍墻,是一種隔閡了人與人之間聯系的媒介,而通過增加更多功能性的設計也讓圍墻走進日常生活,改善墻體功能增強空間的秩序感,可以為人們營造可停、可觀、可歇、可交互的場所,并且能夠將居民社區以及綠道周邊所有的情景體驗和活動進行關聯,成為供鄰里聊天、閑坐等候、兒童片刻玩耍,來往人群休息的公共開放空間。
除特別注明外,
資料來源于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Roca Gallery編輯。
本文來源:Roca藝術廊,查看更多建筑、設計、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相關議題,請關注微信公眾號Roca藝術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