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解決問題的具體操作方法
前一篇我們一起了解了遇到問題時我們應該具備的思維模式,包括充分質疑事物的合理性,尋找更優化的解決方法;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發散思維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以及建立探月思維,挑戰不可能的事情。
那么,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看看,解決問題的具體操作方法,如何將想法付諸于行動,處理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01
重構問題,找到更合理的答案
不要急著去解決問題,而是要尋找正確的問題。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如果我們的問題不能正中要害,那么即使給出的答案再完美,也無法達成最終目標。下面,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
作為公司的資深員工,你卻屢次升職失敗,你不由產生疑問:是不是自己的專業能力不足?于是你立即將職業培訓排上日程,空閑時間不是在培訓就是在去培訓的路上。后來你的專業能力確實有所提升,但是新一輪的升職仍然與你無緣。最后,老板的一句話讓你茅塞頓開:你欠缺的不是專業能力,而是工作溝通技巧。所以為了實現升職的目標,如何提高工作溝通能力才是你真正要解決的問題。
尋找正確問題的過程就是對問題進行重構。每個答案都對應著一個問題,我們要找到最合理答案所對應的那個問題,但她往往不是我們最開始提出的問題,所以找到最正確的問題,而不是我們最初的問題或者是最熟悉的問題,就是對問題進行重構。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回答問題,而不是重構問題。當某件事情需要我們解決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和身體就會自動進入問題解答模式,就像我們在學校里拿到習題集的做法一樣。但實際上,現實生活中要處理的問題通常是半成品,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她不會像我們學生時代做的習題那樣,將問題明明白白地擺在那里等著我們回答。我們需要親自去尋找和重新定義問題,直到找到正確的問題為止,而這最終會成為找到最佳解決方案的關鍵所在。
究竟應該如何重構問題呢?我們可以從下面兩個方面著手進行。
首先,我們需要從戰略角度而非戰術角度看待問題。前者是實現某個目標的計劃,而后者是為了實施戰略而采取的行動。例如提高公司的行業知名度是戰略,而開展各類客戶體驗活動是戰術;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是戰略,而引進高端人才和先進技術成果是戰術。我們一旦確定了戰略,就能夠從更廣泛的角度構建問題,不去想做什么,而思考為什么,從而更富有創造力,嘗試更多的可能性。
其次,我們可以通過逆向思維來重構問題。意思就是啟用逆向思考力,找到關鍵問題。例如你需要完成某個項目,通常會圍繞著項目成功的有利因素做充分的準備,如雄厚的資金、優秀的團隊以及完善的銷售網絡。但是同時你也必須朝著反方向思考并提出疑問:如果項目失敗,導致失敗的原因是什么?這樣一來,我們就能夠擺脫當前視角的束縛,打開更廣闊的的視野,發現之前可能疏漏但至關重要的問題。
好,聊完了重構問題的重要性以及怎樣重構問題,接下來我們看看如何通過多種假設發現真相并做出明智的決定。
02
先提出多種假設,再驗證是否成立
現在我們已經找到了正確的問題,是時候想辦法來妥善地解決她了。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對一個問題提出多種假設。
為什么要設立多種假設呢?這是為了讓我們在驗證過程中保持理性,避免自己被主觀想法所左右而影響判斷。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我們總是本能地肯定自己的主觀想法,對她產生依賴感,并會不斷地去強化她的正確性,卻往往忽視和拒絕相反的觀點。下面這個例子就反映了這種情況。
在公司會議上,你就某件事情陳述了自己觀點。如果有人表示贊同,你就會感覺很愉悅,堅定了你的信念,更加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但是如果有人質疑了你的觀點,你就會不自覺地采取防御姿態,感覺緊張和不舒服,想要立即加以反駁。
當我們處理事情時以“我認為”開頭,就容易踏入主觀陷阱里,聽不進其他建議。不妨試試用“如果假設”來表達,在心理上將自己的身份和觀點分離開,讓自己能夠更加客觀和理性地看待觀點,把她僅僅作為一個需要不斷完善的獨立的假設。
我們設立多種假設的具體做法是尋找被忽略的細節,并用這些信息生成多種假設。下面這個例子就體現了找到關鍵細節進行假設的重要性。
為了解決公司某一門店人流量不足的問題,大家各抒己見,提出了各種可以增加人流量的假設,如開展促銷活動能產生什么效果,加大廣告投入會帶來什么好處等等。只有一位剛剛從門店回來的同事因為一個細節提出了不一樣假設:如果能把中央空調的溫度降低5度,客戶停留的時間可能就會更長一些。
我們需要考慮所有的可能性,找到隱藏的細節,提出盡可能多的假設,這樣我們距離真相就愈加靠近了。接著,我們要做的是驗證假設,剔除不正確的假設,哪怕她是我們最熟悉最喜歡的那一個,然后找到那個正確的假設。
我們可以使用兩個方法來檢驗假設是否正確。其一,我們可以通過列舉反例來推翻假設。其二,我們可以借助他人的質疑或相反的觀點找出我們假設的不合理之處。因為自己太熟悉的東西常常難以發現盲點,我們必須有意識地尋找那些不一樣的聲音來幫助我們驗證。
當我們確定了某種假設就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之后,就可以運用即飛即測法對她進行測試了。下面我們來了解下這個方法。
03
運用即飛即測法,進行系統性的檢測和修正
即飛即測法就是在與實際情況相同的環境里檢測我們的設想,她的目的不是發現對我們有利的地方,而是要找出一切可能導致失敗的錯誤,讓我們可以及時加以修正。
即飛即測法是如何應用的呢?她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通過極限測試,將缺陷暴露出來。這個做法是要求我們將現實中可能導致失敗的阻礙放大,檢測她的破壞力。當我們不斷改善直至在最惡劣的情況下,我們的設想也能夠完全不被傷害時,極限測試就達到了她的目的,可以保證在現實情況中的安然無恙。通過下面的例子,我們會對極限測試的意義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一款新車在上市前,車企為了檢測她的性能,通常會找一些極端情況進行測試。如駕駛汽車在陡峭多彎、崎嶇坎坷的道路上行駛,檢測操控、制動性能是否合格;又如駕駛汽車長時間在高溫高負荷環境中行駛,檢測發動機和空調系統的性能如何;再如檢測汽車是否能在極低溫度的環境中正常啟動,是否在積雪覆蓋的情況下行駛還能夠保持系統穩定。
第二個方面,不管修正了什么,都必須重新做系統性測試。雖然我們可以把局部修正得很完美,讓她足以應對現實中的各種情況,但是并不意味著整體就是沒有問題的。所以我們必須重新進行系統性的測試,否則就會冒極大的風險。例如你更換了齒輪,就必須重新測試整臺機器的運轉情況,看看一切是否正常;如果你修改了演講稿的一部分內容,就必須從頭至尾再進行演練,看看邏輯是否清晰,表達是否順暢。
第三個方面,通過觀察用戶在現實中的行為,找到痛點并改進。有時候我們并不能創造出與現實極為相近的測試環境,導致測試出來結果會產生偏差。我們與其在與現實脫節的測試環境中測試,不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直接將現實當做測試環境。例如在推出新產品之前,將她交給測試用戶,直接觀察他們的反應,找出他們不滿意的地方進行改進。
但是需要我們注意的是觀察者效應。她是指當被測試者知道自己被觀察時,他們的行為就會有所不同,無法反映出真實的結果。這是一種無意識的過程,即使我們小心翼翼地不去影響參與者,也可能以微妙但是重要的方式給予他們暗示。這時候,我們可以采取雙盲研究法來緩解這種影響,即在測試者和被測試者都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測試。例如如果想要知道客戶對書籍封面的偏好,就可以將書籍套上不同的封面樣品并擺在書架的顯著位置,觀察客戶第一時間拿起來的次數,以便找到客戶喜歡的那個封面。
04
總 結
以上就是第二篇的全部內容,最后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
首先我們一起學習了通過重構問題來找到更合理的答案;此外,我們還需要提出多種假設,并驗證我們的想法是否正確;最后我們了解了如何運用即飛即測法,進行系統性的檢測和修正。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了,在接下來的最后一篇中我們一起聊聊怎樣正確對待失敗和成功,無論什么結果我們都能夠從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