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管是科學研究還是工作總結,寫論文是必備的,她也成了評級晉升的一個必要條件。當然,除了參加評選,發表在正規學術期刊上也可以。
可還是不少人一提到撰寫論文,心里就發怵!
小寧今年要評級了,除了論文,其他所有的準備工作幾乎就緒,不得已硬著頭皮著手準備。為了保險,他投了期刊又參加評選,可結果是兩邊都沒選上。
他不解!
不就是找個觀點寫篇文章嗎?不就是兩三千字嗎?他上交前也查重了,還請人潤色了,怎么就沒評上呢?
類似小寧的個案不少,每年評選落榜的人都有同樣的疑惑,他們既愛又恨還怕的論文到底是怎么回事?日子按部就班,哪來的潛心研究?快餐信息那么多,大腦什么時候能沉淀下來安靜思考?好吧,就算真的研究了,思考了,又該如何寫成一篇有用的科學論文出來?
不僅是撰寫論文,青年們如何正確積極地學習和研究?怎樣才能少走彎路,重燃學習和研究的熱情?青年學者普遍會面臨什么樣的認知陷阱?應該具有什么樣的婚姻觀、愛國情操?可以說,青年們學習成長、研究發現和工作就業可能會遇到的一系列問題,都是難題。
諾貝爾獎獲得者圣地亞哥?拉蒙—卡哈爾將科學研究的經驗和大學執教中的真知灼見高度濃縮成一本名為《學習的方法》的書,針對以上一系列問題,給予切實的啟發和幫助。
圣地亞哥·拉蒙-卡哈爾
圣地亞哥·拉蒙-卡哈爾,西班牙人,病理學家、組織學家和神經學家,190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被譽為“現代神經科學之父”。他在大腦微觀結構上的研究具有開創性意義,其兩本重量級著作《有關神經中樞精細解剖學的新觀點》與《人和脊椎動物神經系統組織學》,為現代神經解剖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除了神經學家,卡哈爾還是一位聲譽卓著的作家,他的自傳《人生的回顧》、格言集《咖啡絮語》是西班牙文學經典,暢銷不衰。
另外,他的繪畫技能出眾,所繪的關于腦細胞的幾百張手繪圖至今仍廣泛應用在教學中。有人說他是“被神經學耽誤了的畫家”。
多個領域有建樹的卡哈爾除了要歸功于其敏銳的觀察力和天才般的科學直覺,更離不開其執著的嘗試和耐心的試驗。這樣一個天才般的人所寫的書,最大的特點是:沒有太多的華麗辭藻,但是能夠切中要害。
《學習的方法》這本書
一、原因及影響
這是卡哈爾的人生忠告,是一個沒有任何背景進入科學界并通過努力取得非凡成績的老者對年輕學者,對新一代的殷切期望和敦敦教誨。
他說:“讓新手們自生自滅,讓他們陷入困惑,感覺自己被拋棄,沒有師長的指導,缺乏有用的建議,在一條困難如荊棘遍布的小路上孤獨地掙扎?”他不想讓他們走彎路,他希望幫助剛剛邁入科學研究大門的年輕人建立正確的研究態度和方法;希望他們勤奮、耐心、抱負、認真;希望增長他們對學術與科學工作的熱情;希望書中的文字可以重新點燃那些正在坎坷路途上跋涉的研究者們的信心。
正如他在書的封面所說的一樣:
在我看來,關于應該知道什么、應該獲得什么樣的技能教育、成功所需的強烈動機,以及必須避免的粗心大意和偏見的一些建議,遠比理論邏輯的所有規則和警示有用得多。
這本傳世之作首次出版即轟動西班牙,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全世界暢銷,是很多國家的大學生、青年學者必讀書籍,很多的真知灼見對我們每個人都有啟發。
二、問題及方法
書中的分析精辟入理,不乏幽默但真實見解,零廢話。
比如:關于上面提到的撰寫論文。
卡哈爾一針見血指出:我們在寫作之前一定要認真查閱相關的文獻,確保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是出于原創!
“查閱”“原創”是最基本的底線,那些拼拼湊湊的文章,內行人一眼就看出來,天底下糟糕的論文還不夠多嗎?為什么要讓拼拼湊湊的文字見報?
卡哈爾強調比林斯先生的經驗:
1.有話要說
2.說出來
3.說完即停
4.給文章起一個合適的題目
這是最簡單最直接的規范。
好多人寫所謂的論文,喜歡夸夸其談,或炫耀賣弄,或東拼西湊,文章冗長、沉悶、空洞、乏味,讓人看了半天不知所云,毫無受益。真正進行研究了,有發現了,有話要說了,再寫也不遲。寫論文的首要原因應該是“希望和別人交流自己的新發現或者某些有用的想法”。
再比如:關于崇拜權威。
卡哈爾指出“過分推崇那些偉大的科學人物的觀點和言論是年輕研究者最容易犯下的也是最不幸的錯誤之一”。
他勉勵青年學者們,“新手不但不能在權威面前自慚形穢,還必須明白一點——根據一條殘酷但不可避免的法則——只有敢于質疑和反駁權威,自己的研究生涯才會得以前進”。
伽利略駁斥了亞里士多德的重力觀,哥白尼打破了托勒密的宇宙體系論......破舊,才能立新。
他還告誡那些導師不能拿前人的輝煌成就嚇唬自己的學生,而應該向他們闡釋,激勵。
三、結語
此外,這本書有關精神素養和科學工作的社會因素的內容也很有趣,甚至關于步入婚姻及建立家庭,都有忠告。
這是一本有實際指導意義的、風趣的學習方法手冊,深度解析學習心理10種認知陷阱,熟練掌握科研必備7大關鍵技能,全面提升內在學習力、思考力、創造力。其中充滿了永不過時的有用建議,不僅研究新手們受益匪淺,已有經驗的老手亦有所得,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