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砥柱在河北砥水流域”之說不能成立,而在三門峽市陜州區的黃河中。
典籍對砥柱在三門峽記載詳實、可信。對于“砥柱山”和“中流砥柱”,古籍有著許多記載。《尚書·禹貢》_導河積石,“東至于底柱”。《水經·河水注》_ “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當水者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既決,水流疏分,指狀表目,亦謂之三門矣。”【戰國】佚名記載春秋·齊之晏嬰的言論的《晏子春秋·內篇諫下》曰_“吾嘗從君濟于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中流。”【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載_“昔禹治洪水,山陵當水者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于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又云_“(黃河)又東過砥柱間。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見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既決,水流疏分,指狀表目,亦謂三門矣。山在虢城東北大陽城東也。”《陜州志》稱,三門_中神門,南鬼門,北人門。惟人門修廣可以行舟。三門之廣約三十丈。【唐】王翰在《游三門記》里指今三門峽中之一島_“砥柱在陜州東五十里黃河中。循河至三門,中曰神門,南曰鬼門,北曰人門。……三門之廣約二十丈。其東百五十步即砥柱。崇約三丈,周數丈。”【北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太宗紀_“二月癸亥,如河北縣,觀砥柱。……乙丑,如陜州。……庚午,如蒲州。”詩作于本年二月。二月,己卯(初五),太宗車駕自洛陽向西行。癸亥(十三日),巡幸河北縣,觀看砥柱山。《新唐書·地理志(三)》又曰_“河中府河東郡……本蒲州。”【元】丁鶴年《自詠詩》中有_“長淮橫潰禍非輕,坐見中流砥柱傾。”吳作人《黃河三門峽》,賀敬之《中流砥柱》諸如此類的詩文題字多達七十多篇,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清】魏源《湯誓序》_砥石“疑近砥柱也,在今陜州。”
抒發對“中流砥柱”禮贊的詩篇也很多。【唐】李世民曾為中流砥柱題詩_“仰臨砥柱,北望龍門。茫茫禹跡,浩浩長春。”【唐】柳公權《砥柱》詩_“禹鑿鋒鈚后,巍峨直至今。孤峰浮水面,一柱釘波心。頂壓三門險,根隨九曲深。拄天形突兀,逐浪勢浮沉。”【唐】魏徵《砥柱山銘》及《太宗春日登陜州城樓俯眺原野回丹碧綴煙霞密翠斑紅芳菲花柳即目川岫聊以命篇》,【唐】許敬宗《奉和登陜州城樓應制》等詩文,均為這方面的名作。
尹彥民《商族的起源和發展》(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523頁),稱_“李民詳細考證了昭明所遷‘砥石’在河南省三門峽以北砥柱山。商族自契以后,開始遷徙。最初的一次大遷徙當在昭明之時。……按_砥石,即砥柱,亦即《禹貢》所言‘(導河)南至于華陰,東至于砥柱。’《水經注·河水》_‘又東過砥柱間。砥石,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劈山開河,水流包山而過,見山中若柱然,故曰砥柱。’……是知商族自西而東遷徙,砥石則正當其沖,昭明之第一次遷徙的砥石當在今三門峽市以北。”
因此,《辭海》《現代漢語詞典》《我國古今地名大詞典》等當今權威工具書都予以肯定。《辭海》稱_“砥柱山”條曰_“又名底柱山、三門山。在今河南陜縣東北黃河中。”可見,砥石在今河北砥水流域之“砥柱”說,難以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