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患者的知情權是現代醫療制度最重要的一項基本措施和法律,醫院和醫生對此稍有不慎就會出現難以承受之重。如何準確把握,及時作出優選的治療方案,讓患者轉危為安是每一名醫生的必修課。
事 例
張師傅52歲,河北平山人,出現活動后氣短、疲乏、活動耐量明顯降低就診。
當地衛生院查心電圖:
1.心房顫動 心室率36次/分 III°房室傳導阻滯,QRS增寬室性逸搏心律;
2.心力衰竭 心功能2級;
3.高血壓;
4.陳舊性腦梗死”。
為進一步診治前來住院。
圖1 患者房顫并III°AVB心電圖
問:患者病史患者房顫病史5年以上,面臨這種情況怎么辦?
1. 患者進行單腔起搏器植入,長期口服抗凝藥物或左心耳封堵。
2. 現在行心室再同步化治療(CRT)或左束支起搏,長期口服抗凝治療或者同期或擇期行左心耳封堵術。
3. 患者先行射頻消融術,患者恢復竇性心律后植入心臟起搏器,左束支起搏或雙室起搏,必要時同期進行左心耳封堵術或擇期進行該手術。
第1治療方案是最簡單的治療方案,2、3治療方案可能患者獲益更大,但同時意味著醫生需要更高超的技術,更精細的操作,更加細心地護理;同時需要患者一次性支出更多的費用。
在具體治療方案落地的過程中,可能有更多的不確定性,可能出現并發癥的概率更高,可能面臨手術不理想的可能性更大;可能面臨醫療糾紛和事故的風險更高。
如何做出選擇是每一位醫生面臨的考驗,是以患者為中心還是做好自我保護;是接受挑戰還是順利完成診療;是療效優先還是安全性為主?
這需要醫護人員和患者進行充分地知情告知,充分讓患者了解每一種手術可能面臨的風險和獲益。
患者經濟緊張,要求在一定費用上解決最緊要的問題,這有進一步增加了診療的要求和醫生面臨的糾紛、事故的風險。
醫患之間怎么做能夠達成更好的結果?
胡喜田主任和科室相關醫護人員進行病例討論,制定了詳細的診療方案,多次和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和方案的確定,最終確立最有挑戰性的方案。房顫導管消融加起搏器植入有條件擇期行射頻消融術。
經過精心準備,胡喜田主任為首的心血管四病區專家團隊為患者進行房顫導管消融術加起搏器植入術。
患者左心房超級大前后徑56mm,左房容積320mm2 ,給消融手術增加明顯的挑戰,經過近3小時的手術,患者成功恢復竇性心律。
圖2房顫導管消融術 肺靜脈隔離+后壁“BOX”
隨后胡喜田主任團隊又給病人做了雙腔起搏器,手術時間50分鐘,患者恢復自身節律,同時重建房室傳導,可以回歸社會了。
圖3 植入雙腔起搏器
圖4 術后恢復竇律的DVI模式起搏心電圖
張師傅一家人對科室的診療方案非常滿意,對診療效果非常欽佩,在有限費用的情況下實現最佳的診療效果。張師傅對胡主任及主管醫生徐雷大夫和心四科全體人員表示萬分感謝。
醫護人員和醫患實現了和諧相處,為解決病人的病患實現了共同的目標。
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面臨不同的選擇,在選擇面前每個人都會感到恐懼,感到眩暈感而不知所措,如何做出最佳的選擇是每個人、團隊和組織追求的目標。
對于醫療方案的選擇,是處于小白的患者和家屬做出選擇;還是讓專業醫護人員提供方案,根據病人家庭經濟狀況和習慣思維做出選擇。
在決定患者和家屬命運的關鍵時刻,如何做出客觀合理,有效的選擇是當下,也是未來我們長期研究和討論的話題。
最后希望每位患者和家屬能夠做出最佳選擇,希望每位患者都能得到最佳治療,每位患者都會有最佳的診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