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遞交項目申請到成立公司,西安交大孫楊教授團隊用了不到1個月時間。在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的支持下,團隊的“綠色多元金屬氧化物鹵化專用催化劑開發”項目獲得秦創原春種基金支持,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秦創原集中了成果轉化鏈條上金融、法律等各種服務,解決了科技創業者的后顧之憂。更重要的是,我對這里產學研深度合作的生態充滿信心!”孫楊表示。
隨著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加快,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持有人有了和孫楊一樣的體驗。圍繞解答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難題,陜西探索建立聯通供需雙方的成果轉化機制,加快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的步伐。
“喚醒”更多“沉睡”的科技成果
孫楊教授團隊的項目是西安交大概念驗證中心的苗圃項目之一。在遞交申請之前,該項目已經在“苗圃”里經過了走向市場前的熟化培育。
“高校有海量的科技成果,由于成果偏早期,同時缺乏商業路徑規劃和成果轉化路徑設計,導致潛在價值難以被挖掘,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概念驗證是技術創新鏈的前端環節。”西安交大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主任王文介紹,“我們通過成立中國高校首個‘概念驗證中心’,并聯合國有資本發起成立曲江交大概念驗證基金等措施,推動海量早期成果熟化為中試級成果,讓更多‘沉睡’的科技成果得以走向市場。”
今年初,西安交大面向全校征集了一批具有產業化潛力的項目,涉及新能源開發與儲能、生物醫藥與健康、高端裝備與智能制造等20個領域,其中100個苗圃項目獲得了省科技廳3500萬元的專項支持,按“概念驗證中心”模式管理。這些苗圃項目獲得資助后迅速向產業化推進,一部分已由春種基金投資,作為種子項目繼續孵化。
根據《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到2023年,陜西將推廣轉化科技成果1000項以上,引進培育科技型企業2000家。未來,還將有更多苗圃項目得到專項支持,縮小大學研發成果與可市場化成果之間的差距。
精準對接市場需求
科研成果要和市場需求精準對接,才能發揮價值。
陜西擁有100多所高校、1500多家科研機構、2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創新能力強。“但是,一邊是眾多科研人員手握成果找不到合適的‘婆家’,另一邊是大量‘嗷嗷待哺’的企業為謀求發展急需技術支持。”陜西遠諾技術轉移中心負責人王海棟介紹,為解決這一問題,陜西初步建立了涵蓋各大高校科研能力和技術成果的數據庫,并在省內高新區和企業設立了成果推介點。
這段時間,200個陜西省高校優秀科技成果正在秦創原路演平臺一一展示,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投融資機構和企業前來尋求合作。今年7月,一支21人的科技經紀人隊伍,對陜西高校500余個創新項目進行了摸排,最終遴選出35個路演項目、200個展示項目。
科技經紀人隊伍是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圍繞構筑創新創業人才高地打造的“三支隊伍”之一。為實現技術成果與市場需求的常態化精準對接,陜西加快科技經紀人隊伍建設,服務全省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截至9月6日,秦創原科技經紀人隊伍共征集230個優秀成果,對接春種基金項目169個,其中65個項目完成投資決策;針對校地、校企合作,梳理技術需求300余項,已促成聯合攻關95項,匹配專家教授101人。在省屬國有企業對接秦創原方面,科技經紀人采取“一對一”服務的方式,與陜西地建、延長、陜汽等12家省屬國有企業對接,完成每家企業落地方案。
建立產學研協同機制
在8月31日至9月3日舉辦的第十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陜西賽區)暨陜西秦創原科技創新創業大賽上,西安西圖之光智能科技公司榮獲新一代信息技術初創組決賽冠軍。6月18日,該企業曾參與金融機構走進秦創原暨金融支持西咸新區科技創新發展大會的路演活動,并獲得支持。
在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中,陜西圍繞建設立體聯動“孵化器”、成果轉化“加速器”、“兩鏈”融合“促進器”的目標,不斷健全服務要素,加快創新服務體系建設,讓創新資源充分對接,釋放潛力。
陜西搭建了“秦創驛站”“推介發布”和“月度專場”3個層級的秦創原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路演平臺。該平臺由省科技廳會同省級相關部門、各市(區)科技局,聯合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投資機構、金融機構和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等各方力量共同推進。
“我們希望通過推動項目路演常態化,搭建一個讓創新資源自由對接的平臺。”省科技廳廳長孫科介紹,秦創原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系列路演活動包括科技成果挖掘、項目梳理篩選、前期輔導培訓、項目路演和投資對接、科技成果落地等全鏈條的各個環節。在這個過程中,進展成效突出的項目,將獲得政府引導基金、金融機構及各類政府資助項目的重點支持。
各項創新要素有機結合,帶動科技成果轉化水平不斷提升。今年上半年,陜西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同比增長70.86%,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增長近40%。(記者 張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