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慧跑,助您輕如羽、跑無傷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比如跑者,有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心率比較低,正常靜息心率是60-100次/分,相當比例成熟跑者靜息心率都低于60。
另外,我們也常常聽說這樣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人一生中心跳次數是一定的,跳得慢,消耗慢,壽命就長,跳得快,消耗快,壽命就短”。
那么經常參加跑步這樣的劇烈運動,是讓我們心跳加快導致減壽?還是因為安靜心率低,讓我們更長壽呢?
今天我們從科學角度來分析這些問題
經常跑步心肺耐力好的人
安靜心率也比較低
安靜心率在60~100次/分都屬于正常范圍。安靜時心率如果低于60次/分通常稱為竇性心動過緩(前提必須是竇性心律);安靜時心率高于100次/分則稱為竇性心動過速。
這里的安靜是指沒有身體活動,靜坐時的心率,而不是指晨起心率或者熟睡心率,那時的心率會更低。
經常跑步的人群,安靜時心率往往也比較低,可能在50~60次/分甚至更低。
經過長期運動,也可以使得安靜心率從原來每分鐘六七十次下降至五六十次,這是什么原因呢?
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解釋:
1、心臟神經調節機制改善
心臟活動受到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兩套互相拮抗的神經共同作用,交感神經主要興奮心臟,使心跳加快,迷走神經則抑制心臟,使心跳減慢。
運動時,交感神經占優勢,心跳明顯加快,安靜時,迷走神經占優勢,心率較低,兩套神經互相拮抗,共同作用,使心臟具備較強適應能力,來應付各種情況。
通過經常性地運動,抑制心臟活動的迷走神經張力提高,交感神經活動減弱。
因此,出現了安靜時心率下降的情況,這使得心臟活動呈現節省化的表現,是心臟功能改善、神經調節更為靈敏的體現。
訓練有素的運動員或者經常跑步者,由于竇性心動徐緩,心臟的舒張期延長,使得心臟有更多時間回血充盈,為下一次收縮射血做好準備,且可以讓心肌得到充分地休息。
2、心肌收縮力增強
因為系統訓練后,心肌纖維超微結構發生適應性改變,心肌收縮力增強,心肌毛細血管密度增加,心臟血液循環加強。
同時,心臟體積有可能發生增大,心室壁厚度有所增加,心室腔擴大(耐力訓練多是以心室腔擴大為主),而心室腔擴大增加了心室舒張期血液的充盈量,這樣就使每次心臟每次搏動時射出的血液更多,也即心臟不需要跳那么快,就可以滿足全身供血需要,導致心率降低。
我們用數學公式一算,跑友就理解了,先介紹幾個基本概念:
心輸出量=每搏輸出量×心率
心輸出量:心臟每分鐘收縮跳動射出的血量
每搏輸出量:心臟每次收縮跳動射出的血量
如果一個人,全身所需血量每分鐘為5000毫升
如果每搏輸出量為100毫升,那么
心率=5000/100=50次/分
如果每搏輸出量僅為60毫升,那么
心率=5000/60=83次/分
心臟每次收縮更加有力,能夠射出的血液更多,自然心臟就不需要那么累,跳那么多次了。也就是說,安靜心跳變慢是運動提高心臟功能后,心臟工作節省化的一種表現。
心率是不是越慢越好?
心率變慢是心臟功能提高的一種表現,成熟跑者心率較低也充分驗證了這樣的現象,的確也有學者研究出了通過安靜心率間接評估耐力的方法。
下表可以作為參考,但不能過于絕對化,比如有些人不怎么運動,安靜心率也比較低,這是遺傳的原因,但通常情況下,運動鍛煉者比缺乏運動鍛煉者安靜心率低不少。
通過安靜心率評估耐力(男性)
通過安靜心率評估耐力(女性)
那么問題來了,是不是安靜心率越低就越好,安靜心率越低就代表耐力越好呢?
當然也不是這樣的。
當心跳變得過慢時,容易導致心臟電信號傳導過程中,在心房和心室之間產生傳導異常,使心臟不能正常收縮和泵血,稱為房室傳導阻滯。
房室傳導阻滯根據阻滯程度的不同,可分為一度、二度和三度,一度房室傳導阻滯的患者通常無癥狀。
這里給大家科普一點小知識,心臟的跳動是靠竇房結節律性地產生電沖動,這個電沖動從心房傳遞到心室,從而引發了心房和心室交替收縮舒張,但如果心跳過慢,電信號傳遞也變慢,并且在心房到心室交界處產生長時間阻隔,就稱為房室傳導阻滯,使得心跳變慢的迷走神經如果過于興奮,就有可能產生短暫性房室傳導阻滯。
一度房室傳導阻滯通常接近生理性的,沒有什么不好,但也談不上就好。
對于大眾跑者來說,如果安靜時心率較低,沒有什么主觀不適就不用管,如果安靜時伴有心悸、疲倦、乏力、頭暈等感覺,則應該到醫院做檢查。
心跳越慢壽命越長的說法是否科學?
2013年,丹麥科學家發表了一項長達16年的追蹤研究,大約涉及5000多名男性。
研究人員將靜息心率和死亡率進行對比,結果發現:心率和死亡率存在正相關——即心率越高,死亡率越高。這似乎充分驗證了心率越低越長壽,心率越高越短命。
但大家仔細看下表,其實是心肺耐力越好的人,安靜心率越低,反之心肺耐力越差的人,安靜心率越高。
也就是說,心率只是一個表象指標,準確來說,并非心率越低壽命越長,而是心肺耐力越好,壽命越長,這才是問題的本質!這也充分說明了心肺耐力對于健康重要性。
不是心跳慢壽命長,而是心肺耐力好心率低壽命才更長
如果心率低壽命長
經常跑步心率高會不會縮短壽命呢?
如果真的心率低壽命長,自相矛盾的問題就來了,如果經常從事長時間劇烈運動,比如每天跑個5-10公里,眾所周知,跑步時心率往往都比較高,通常可以達到150-180次/分。
長年讓心率處于那么高,這樣會不會造成心率過高而縮短壽命呢?
跑者大可不必杞人憂天,正如前文所說,跑步時的確心率肯定是明顯加快的,會超過安靜心率不少,但不要忘記了,經常跑步的人安靜心率比一般人低,這樣平時加上運動,總體而言,心肺耐力好的人仍然比不運動的人每天心跳次數總和要低一些。
我們可以做如下計算:
甲為跑者,經常運動,安靜心率為60次/分,每天跑步30分鐘,跑步時心率達到150次/分,那么他一天的總心跳次數為
甲一天心跳次數=23.5×60×60+30×150=89100次
乙為普通人,不運動,安靜心率為70次/分,那么他一天的總心跳次數為乙一天心跳次數=24×60×70=100800次
這樣看來,甲即使運動時心率很高,但由于安靜心率低,使得他一天的心率仍然比乙少跳動了11700次,當然這只是近似計算,沒有考慮日常活動等因素,但我們可以從中發現經常運動者由于長期鍛煉,即使運動時心率高一點,也沒事,因為安靜心率低呀,他們仍然比不運動者總的心跳次數要少,這也部分驗證了心率低壽命長的道理。
即便是常年長時間處于高心率狀態的運動員
壽命也比一般人長
前文我們已經分析了,每天運動一小時的運動愛好者,雖然運動時心率會上升,但由于其平日大部分處于安靜狀態的時間的心率比一般人低,所以最終一天總心跳數也比一般人少。
那么對于那些常年長時間接受大強度訓練的專業運動員來說,其心跳是否會“消耗”過快,導致他們壽命變短呢?
我們也常常擔心運動員或者普通人過量運動會折壽這個話題。
2021年年初,在國際權威運動科學期刊《運動醫學(Sports medicine)》發表了一篇名為《精英運動生涯的健康后果:長期損害還是長期收益?
對16.5萬名前運動員的薈萃分析》的研究,該研究最終得出結論:
退役運動員的壽命明顯超過普通大眾,并且退役運動員發生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的死亡率的風險明顯低于普通人,這一結論完全顛覆了所謂運動員因為運動量太大傷身折壽的傳言,并且傳遞出一個重要的科學證據——運動量相對越多,越健康壽命越長。
所以,即便是長期處于高心率狀態的運動員,壽命也長于普通人。
運動提升心肺功能延年益壽
心率變慢只是順理成章的效果
心率低壽命長;人的心跳次數是一定的,心跳慢所以壽命長等等諸如此類的大眾流行的觀點都沒有被科學研究充分論證過,心跳次數與壽命的關系并不是特別經得起推敲,大眾關心的不應該是心跳高低,而是心肺耐力好壞,當然心肺耐力本身與心跳是存在一定關聯。
2016年年底,美國心臟協會已經將心肺耐力作為“第五大”生命體征。而過去傳統四大生命體征包括呼吸、體溫、脈搏、血壓。
大家都理解沒有了這四大體征,就意味著死亡,而如果第五大生命體征——心肺耐力特別差,同樣也就意味著死亡,區別就在于時間先后而已。
心肺耐力低下預示著心血管疾病和死亡,心肺耐力提高則意味著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和減少死亡,延長壽命。
因此,心肺耐力已經完完全全成為健康的核心指標,但令人遺憾的是,這個指標還沒有引起大眾甚至專業人士的重視,它是目前唯一沒有在健康體檢、臨床實踐中常規評估的指標。
心肺耐力被列為五大生命體征之一
眾多科學研究強有力地支持,心肺耐力被證明是比傳統危險因素如吸煙、肥胖、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更有力的預測死亡風險的因素。這句非常晦澀的話又是什么意思呢?
眾所周知,吸煙會導致死亡、肥胖也會增加死亡風險、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就是俗稱的“三高”)同樣也是大眾熟知的危害健康和導致死亡的重要原因;
但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因素似乎都不如心肺耐力對于健康的影響更大,差的心肺耐力似乎比吸煙、肥胖、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更加導致心血管受到損害。
與此相對應的是通過運動提高心肺耐力,就可以顯著提升健康,減少心血管疾病、癌癥、糖尿病等的發生。
總結
心率越低,壽命越長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本質并非心率高低造成的,而是運動多的人,心肺耐力更好,使得心率變慢。
所以,不要糾結自己的心率是快一點還是慢一點,讓自己動起來,一段時間后你自然會發現你的心率變慢,即使心率沒有改變,你的健康狀況也會明顯改善,從而讓你遠離疾病,享受高質量生活。
大多數跑者現在都配了一塊運動手表,關注運動中心率變化無疑可以讓跑步更科學、更安全、也更有效。
如何更好地用好跑表的心率相關功能?
我們為你準備了高質量的《13講學會正確使用運動心率》課程。
? 點擊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