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程小紅
截至目前,經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認定的級別高一點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數量已達328個。雖然這些產業基地在各自擅長領域具有一定優勢,但如何進一步做好產品技術創新、加快構建全技術體系并實現產業鏈融合發展,卻是每個基地在追求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必須直面的現實問題。
華夏建筑學會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委員會秘書長葉明表示:“技術創新始終是建筑產業長盛不衰的動力和源泉,也是建筑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對級別高一點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而言,誰能掌握新技術,率先運用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誰就可能擁有更強的市場核心競爭力。”
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水平待提升
2017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十三五”裝配式建筑行動方案》強調,要加強產學研用等各種市場主體的協同創新能力,促進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與應用。2020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發布《關于加快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指出,要強化科技支撐,培育科技創新基地,組建一批新型建筑工業化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基地,鼓勵骨干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聯合建立新型建筑工業化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核心技術成就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在加大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力度,累計投入超3億元。”山東萬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波表示,隨著裝配式建筑產業不斷向前發展,技術創新和產業鏈融合也在蓬勃發展,蕞終都服務于裝配式建筑的“兩提兩減”(即提高效率、提高質量、減少人工、減少污染)。
為加強技術研發力度,多位級別高一點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基地一方面通過與高校、科研機構開展合作建立級別高一點院士工作站、級別高一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China企業技術中心等推動技術研發;另一方面,基地本身也一直在堅持進行應用技術的自主研發,且逐步實現了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的同頻共振。
以浙江省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浙江建工”)的實踐為例,在推動建筑工業化和智能建造技術創新方面,該公司目前已開發出工業化建筑項目管理平臺、鋼結構智能生產線等成果,在建設“始版橋未來社區”等項目時也全力推進了企業研發成果的轉化;浙江亞廈裝飾股份有限公司也通過自主研發,在華夏第一個推出了無醛裝配化裝修解決方案,同時通過工業化生產讓產品在質量上達到高度均質化,實現了公司產能的持續提升。
不過,一位級別高一點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負責人也表示,雖然公司已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建成了一系列技術創新平臺,但高校和科研機構很難全面了解企業真實情況,基本只能開展基礎性研究,應用級研發或為某個項目難題開展的攻關研發還需依靠企業自己。“我們這幾年投入大量資金做研發都是不得已而為之,十幾年的‘產學研用’之路走得非常困難,性價比并不高,接下來該如何與高校、科研機構達成更好更有價值的合作是企業必須直面的痛點。”
構建全技術體系還有很長路要走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7年發布《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管理辦法》指出,申請產業基地的企業應具有先進成熟的裝配式建筑相關技術體系,建筑信息模型(BIM)應用水平高,還要有一定的裝配式建筑工程項目實踐經驗,以及與產業能力相適應的標準化水平和能力,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等。
“上述管理辦法明確要求申請產業基地的企業具有先進成熟的裝配式建筑相關技術體系,并非要求一定要有專有技術體系。”浙江建工總工程師金睿表示,目前大量企業投入專有體系且聚焦在結構體系的研發上是不合適的,事實上,首要的并非專有體系而是對于現有各類體系的集成,然后在集成基礎上根據自身實際,在點或面上實現專有技術和體系的創新。
在加快構建全技術體系方面,部分級別高一點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按照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總工程師陳宜明提出的“一體兩翼”發展模式(其中“一體”是指建筑體系的完善、成熟和可復制、可推廣,“兩翼”則是指工程總承包的建設方式和基于BIM技術的一體化設計),已經對企業內現有建筑工業化體系進行了完善,同時努力將自身建筑工業化體系與市面現有技術體系進行優化銜接,以便在實際應用中可根據項目特點為業主提供成套綜合性解決方案。
“運用全技術體系進行項目建設優勢很明顯:一是無縫銜接能縮短工期,二是溝通無障礙能提高效率,三是建筑垃圾顯著減少能大幅度降低成本。”浙江東南網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南網架”)副總經理郭慶表示,經過多年探索實踐,東南網架的全技術體系已初步成型,很多住宅、醫院、學校及城市綜合體項目均按此打造建設,效果良好。
不過,目前全技術體系的構建仍有很多問題,蕞難的則是可以上的協同。金睿表示,建筑工程實踐中很多可以相對獨立,各自工業化的內容組合起來就會有碰撞,比如負責結構的沒有考慮到機電、內裝或者內裝的部品部件與結構的模數不匹配等。“接下來還需加快行業標準的編制,讓可以不協同問題通過行業標準的實施逐漸得以解決。”
監制:肖正華 責編:高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