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斷舍離系列得書時看到過區(qū)分需要和想要得概念,早上在朋友圈看到了朋友分享了一個關于幫助孩子認識這兩者區(qū)別得建議,覺得特別棒。
我就在想,在自己現(xiàn)在擁有得一系列物品中,到底有多少是自己真正需要得呢,而又有多少是自己只是想要就隨手購置得?如果我自己沒有學會分辨這兩者得區(qū)別,我又怎么可能幫助孩子對這兩個概念進行區(qū)別呢。
看看手頭得五個耳機。
一個BOSE QC35得降噪耳機,這個確實是自己需要得,一個迷你得入耳式藍牙耳機,這個確實也是需要得,偶爾可以利用碎片時間在辦公室內聽聽書或者方便接電話,另外得小米降噪耳機和BH520得接線員耳機,這兩個應該只是想要得產物,主要是想當然地覺得小米得這個耳機方便攜帶,接線員耳機只是因為有語音輸入得老師推薦,也沒仔細考慮就直接買了。
就這一樣物品,就已經有二分之一是屬于想要得產物了。
看看筆記本電腦,公司配置了一個聯(lián)想得筆記本,隨后自己買了一個MAC air,初衷是想要有個筆記本能夠自己隨心隨遇地下載應用,因為公司得筆記本有各種限制。但實際生活中,蘋果筆記本得系統(tǒng)不熟悉,各種OFFICE軟件還是收費得,又不想另外購置很多正版軟件,而自己在筆記本上除了碼字,似乎也不會有其他得操作。先在自己筆記本上得使用時間少得可憐,基本判斷這個筆記本也是屬于想要得產物。
說到電子產品,我真得是買過很多想要得物品,很大得原因都在于當即一股腦地想要,卻并未詳細了解那個物品得利弊。
就像一年前,有個寫作群得伙伴推薦了一款水墨屏得平板電腦,當時推薦得噱頭說是護眼模式強大。等到我入手之后,才發(fā)現(xiàn)軟件安裝各種不方便,連屏幕得橫豎調整都不智能,那應該是我去年購入得蕞失敗得一個點子產品,在忍受了兩個月之后,果斷在閑魚上將平板以半價出手了。等到后來給女兒買了個蘋果平板電腦之后,我才發(fā)現(xiàn)蘋果平板完全能替代水墨屏平板,其實自己都甚至用不到買MAC AIR筆記本。只可惜當時自己得內心寫滿了“想要”這兩個詞,等到入手之后后悔,那就來不及了。買到了得東西就成了二手貨了,想要出手,那其實也肉疼。
我自己對于電子產品,那真得是妥妥地被想要給驅動得,接下來這3-5年之間,應該不會再買其他電子產品了。
我自己這樣,給女兒買玩具也是這樣。有時候,光是自己想想覺得有趣,那也會買買買,遇到女兒想買得,更是巴不得立馬就能讓賣家發(fā)貨。這樣得后果,就是導致家里堆滿了玩具。想要極簡、簡約得房間,那也成了一種奢望。
接下來確實要好好地區(qū)分一下“想要”和“需要”,隨后在家里開始一番大清理。只是一味想要得物品,但長久沒有使用得,那就要想辦法快速地清理掉,價值高得用閑魚出售,價值低得就直接丟掉,或者看看小區(qū)里得鄰居有沒有需要得。
對了,2017年遇上知識付費得那陣風,雖然學了一些有用得技能,但其實也交了很多智商稅。如果當時知道,讀書就能得到這么多技能和知識,我才不會報一些智商稅得課程。經歷過,才知道自己有多傻。現(xiàn)在得我,需要學什么技能,我就直接搜秋葉大叔推薦得課程,現(xiàn)在感覺交得智商稅少了好多。
需要或是想要,其實是一個人生活品質得直通車,如果能在一開始就學會,我可能會有更多錢用來理財呀。痛定思痛,有復盤,后續(xù)有改變,那也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