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會現場 清華大學華夏新型城鎮化研究院供圖
北京10月18日電 《清華城市健康設施指數》18日在北京發布。報告成果顯示,城市健康設施指數領先城市以中心城市和東部沿海城市為主,深圳位列第壹;部分一般地級市表現亮眼,但大部分一般地級市有待改進。華夏不同區域之間依然存在一定得差異,各個城市得健康設施狀況與其經濟發達水平趨勢基本一致。
當天,清華大學華夏新型城鎮化研究院、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清華大學健康華夏研究院聯合舉行發布會,發布《清華城市健康設施指數》。
該報告是基于2020年“清華城市健康指數”總報告得專項研究成果。報告通過創新運用多源大數據和地理信息技術,對華夏80個主要城市得健康設施規劃、建設水平和設施使用情況展開了綜合評估,并對不同區域、不同類型、不同規模城市得整體狀況進行了重點梳理,針對發現得問題進行成因分析、提出政策建議,為新發展階段全面推進健康華夏建設貢獻清華力量。
參會嘉賓合影 清華大學華夏新型城鎮化研究院供圖
清華大學健康華夏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常務副院長梁萬年表示,城市作為一個“有機生命體”,通過土地利用、交通引導、設施布局和社區塑造等規劃、建設和管理等方式,對公眾健康產生了直接影響。后疫情時代,將健康要素納入城市與區域規劃,建設更加宜居、韌性、安全得健康城市空間,實現人民健康和經濟社會良性協調發展,已成為一道必須答好得時代命題。此次清華團隊編制《清華城市健康設施指數》,旨在引導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廣泛健康城市設施水平得整體提升。
在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卓越訪問教授、健康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宇看來,《清華城市健康設施指數》主要實現了四個方面得研究探索創新:一是強調科學有效性,指標體系得設計堅持問題導向,以循證為依據;二是強調數據真實客觀,指數得評價以多源大數據為基礎,強調利用現實社會得海量數據覺察現象、分析問題;三是強調引領作用,研究成果突出國際對標、華夏特色、清華風格;四是強調開放,創新機制推進各方資源協同共享。
清華大學華夏新型城鎮化研究院高級研究專員李棟博士介紹了《清華城市健康設施指數》成果。他表示,指數聚焦得“健康設施”不單是指醫療衛生設施,還涉及醫療、養老、中醫、心理、體育、綠色出行、應急避難等全健康要素,更加強調公共衛生與空間規劃得行業交叉與結合。
總得來看,本次發布得設施指數具有評價單元多尺度、評價項目多維度、評價信息多源數據得特征,有利于引導政府統計指標與真實狀況之間得顯著差異,及時發現城市健康設施得短板。同時還可以通過不同城市間得橫向對比,識別出健康設施水平在不同城市規模、不同經濟水平之間得特征,引導不同區域和城市找準改進方向。
《清華城市健康設施指數》報告顯示,當前華夏城市健康設施水平體現為以下三個主要特點:
第壹,從總體來看,華夏不同區域、不同經濟水平和不同規模得城市之間,健康設施水平存在顯著差異。中心城市和東部沿海城市相對領先;各個城市得健康設施狀況與其經濟發達水平趨勢基本一致;不同人口規模得城市健康設施水平呈“兩階”分布,300萬以上人口大城市優勢明顯。
在城市排名方面,深圳位列第壹位。杭州、金華、鄂爾多斯、寧波位列第二到五名,昆明、珠海、成都、南京、銀川居于第六至十位。
第二,從二級指標來看,核心設施、支撐設施和設施使用結果特征不一。中心城市在醫療、體育、養老等核心設施得供給水平占優,一般地級市亟待加強;東南沿海城市在綠色出行、公廁、應急避難等支撐設施方面處于領先水平,東北和中西部地區則較為短缺;在社區醫療使用分擔率、垃圾和污水處理等設施使用方面,華夏大部分城市均較好,但東北和西部地區相對落后。
第三,值得注意得是,當前部分健康設施存在明顯不足得問題。如華夏大部分城市養老、心理、應急避難等設施供給不足,足球場數量與China規劃建設目標缺口巨大,社區醫療使用率偏低。對于東北和中西部地區來說,大部分城市在養老、體育健身、心理、公交車、公廁等指標方面存在較大缺口,社區醫療服務能力亟待提升。對于長三角城市而言,應重點人均醫療衛生設施數量、社區健康設施可達性等方面得短板。(完)
華夏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