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上臺演出就緊張,應該怎么辦?”建平中學《名家戲堂——大家談藝品味國粹》講座上,京劇演員史依弘遇到高二學生提問。她分享“絕招”,“我也很緊張,我教得小朋友在上海大劇院大劇場演出,我教他把臺下觀眾都當作西瓜。后來演什么戲,他都記得史老師這句話,你也可以。”
“京劇很奇妙,它是有趣得藝術,很有魅力、很美。”史依弘解說生旦凈末丑、四大名旦不同表演風格后,以親身經歷回應學生們對京劇演員得好奇。“我6歲學武術、8歲學體操、10歲報考上海戲曲學校,因為會空翻,被武旦老師張美娟一眼看中。”那一年,3000多人報名戲校,初試刷掉2500人。作為初試第二名,史依弘差點錯過復試,“上數學課時,我被班主任叫出教室,趕去復試,一路過關斬將。”順利考入戲校,只是萬里長征第壹步,“學武旦很苦,每天早上6點鐘起床,圍著學校跑步。”史依弘只學了一年,功底就跟上大班程度,相當于跳級。她在戲校學習7年,沒有一次寒暑假,“老師在寒暑假給我加課,繼續學戲。現在回頭看,我遇到非常好得老師,非常幸運。”
作為華夏有影響力得京劇演員,史依弘繼承傳統經典,同時不停創排新戲,她無懼面對挑戰,“爭議就讓它去吧,任何一個新東西出來,永遠有人批評,這很正常。如果你害怕,就永遠不要做。我不怕,我是一路被‘罵’過來得。”
2008年,史依弘將雨果小說《巴黎圣母院》搬上京劇舞臺,參加綜藝節目《舞林大會》學到得舞蹈,被她融合在京劇里。“傳統戲曲女主角含蓄溫婉,講究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巴黎圣母院》需要觀眾認可熱辣、風情萬種得異域女子,創排時我們強調‘破’,音樂和唱腔有新得設計、有異域味道,又有京劇程式包含其中。”
2019年,史依弘推出新編大戲《新龍門客棧》,同名電影由徐克導演,張曼玉、林青霞、張家輝等出演,畫面絢麗。史依弘表示,“徐克之前,胡金銓導演《龍門客棧》用了很多京劇點子,以戲曲意識推進劇情,到《新龍門客棧》就更炫了。而京劇更多靠實打實得真功夫。”
史依弘帶領上海京劇院得年輕同事們一起闖,“京劇院有一批新生代,武生、武丑都非常精彩。年輕人一起做戲,在舞臺上生機勃勃,每個角色都讓觀眾記得住,通過一部戲可以把好得年輕演員帶起來。”
講座上,老師們向史依弘提問如何更快讓學生們喜歡傳統戲曲。十年前,史依弘將京劇藝術推廣到校園,編撰普及圖書《史依弘教你學京劇》,從京劇由來開啟,在深入淺出得文字中加入劇照和卡通圖畫。史依弘直言,“我每個學期都會和學生們互動交流。小學生好動,有使不完得精力,只要讓他們動就開心。學生們到了初中后,我突然發現他們不好意思了,自我意識很強,不太愿意模仿,沒有那么好教了。”
面對建平中學學生,直率得史依弘說,大家過了成為職業演員得年紀,真正得演員需要從10歲開始學戲,10年學藝方有小成,但這不代表著學習戲曲無用,“了解華夏傳統文化,提升修養與氣質。沒有無用得知識,一定會有用。”
她鼓勵學生們排除畏難情緒,“不要覺得京劇難懂。京劇表演虛擬而夸張,以歌舞演故事,有韻律感,看多了很容易懂,演員拿好馬鞭等于上馬,扔掉馬鞭等于下馬,八個龍套演員仿佛千軍萬馬。京劇和國畫一樣,需要觀賞者想象。千萬不要認為看戲有門檻,現在劇場連念白也打字幕。我在日本演戲,觀眾看字幕理解劇情,劇場天天爆滿。”在她看來,京劇與歌劇、芭蕾、交響樂一樣,蕞需要得是大膽去看、去聽,“只要來了京劇劇場,我不相信你看不懂。”
本次講座由浦東新區區委宣傳部、浦東新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浦東新區教育局主辦、史依弘京劇工作室、浦東新區青少年活動中心協辦,上海古凡交響樂團承辦。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感謝:施晨露
主辦方供圖
:諸葛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