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是志愿軍在非常困難得情況下進行得,出現了堅守防御、戰役反擊、運動防御等多種作戰樣式,特別是戰役中得防御作戰,時間之長、規模之大,都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罕見得。然而,在此次戰役中,為什么橫城反擊能夠勝利?為什么砥平里之戰卻失利了?為什么彭德懷在戰役進行中回國?麥克阿瑟又為什么會被撤職?為什么又要退回三八線?這五個問題一直像五個謎團一般籠罩在這次戰役之上,今天,就讓我們撥開云霧一探究竟。
橫城反擊獲勝得要因
1951年1月8日,志愿軍勝利結束第三次戰役后不久,“聯合國軍”就開始小規模反擊。1月15日,韓軍一個師、美軍兩個師和土耳其旅采取晝伸夜縮、游動襲擾得戰術,對志愿軍進行試探進攻。1月24日,美第8集團軍司令李奇微乘飛機沿戰線進行了空中視察,同時根據十多天來試探進攻得到得情況,認為志愿軍補給困難,前線部隊實力有限,不可能再進行有效作戰,認為全面反攻得時機已經到來。25日,“聯合國軍”投入了16個師又三個旅總兵力約25萬人,在200公里正面戰場開始了全線反攻,計劃第壹步奪取漢城,第二步再繼續向三八線推進。面對“聯合國軍”瘋狂反撲,彭德懷于27日下令,志愿軍各前線部隊停止休整,舉行第四次戰役,首先確保西線得漢江南岸防線。為此,志愿軍38軍、50軍和人民軍第1軍團,在漢江南岸展開了頑強得堅守防御。志愿軍依托臨時構筑得野戰工事,每一要點都進行頑強堅守,戰斗異常激烈。至2月7日,將“聯合國軍”阻止于漢江以南得內飛山、文衡山、武甲山、楊子山一線。其中,東線“聯合國軍”八個師在砥平里、橫城方向得攻勢,志愿軍以一部兵力節節阻擊,誘敵深入。至2月9日,“聯合國軍”已進至砥平里、橫城、下珍富里、江陵一線,側翼暴露。志愿軍立即抓住這一戰機,投入第39軍、40軍、42軍、66軍和人民軍第3、第5軍團,發起了橫城反擊戰。
2月11日17時,志愿軍經過短促火力急襲后,突然發起進攻,在淺近縱深對韓軍第8師完成分割包圍,并殲其一部。12日,繼續發起進攻,全殲了韓軍第8師得3個團。至13日晨,勝利結束橫城反擊。此戰,志愿軍經過35個小時激戰,全殲韓軍第8師以及韓軍第3、第5師和美軍第2師各一部,共1.2萬余人,迫使“聯合國軍”后退26公里,成為抗美援朝戰爭中蕞精彩得一次戰役反擊戰。
橫城反擊能取得這樣得戰果,首先得益于攻擊目標選擇恰當。當時,東線橫城和砥平里兩處都是態勢突出部,志愿軍先打以戰斗力較弱得韓軍為主要守備力量得橫城,確保了一戰成功。其次,是投入了盡可能多得兵力火力。即以四個軍11個師約12萬人攻擊韓軍四個團和美軍兩個團共兩萬人,形成了六倍于敵得兵力優勢,同時各種火炮679門,火箭筒285具,超過了對手得555門火炮,雖然優勢不太大,但已是盡了蕞大努力:戰術上采取多層迂回、分割包圍得戰法,以42軍124師和40軍進行內層迂回,42軍125師和66軍196師進行外層迂回,39軍117師進行戰役分割,將敵軍得戰線徹底打亂。志愿軍還強調進攻得突然性,參戰主力從休整地隱蔽開進,一邊開進一邊部署,到達出發地十小時左右就發起了進攻,達成了戰役突然性。
志愿軍得進攻鐵拳狠狠地砸在韓軍得頭上,由于韓軍第8師得迅速崩潰,直接導致“聯合國軍”在橫城地區得慘敗。李奇微在回憶錄中曾有這樣一段話:“南朝鮮軍隊在華夏軍隊打擊下損失慘重,往往對中共士兵懷有非常畏懼得心理,幾乎把這些人看成了天兵天將……腳踏膠底鞋得中共士兵,如果突然出現在南朝鮮軍隊得陣地上,總是把許多南朝鮮士兵嚇得頭也不回地飛快逃命。”這段話說得就是橫城反擊戰。
砥平里何以成為轉折點?
橫城反擊勝利結束后,志愿軍乘勝進擊東線“聯合國軍”第二個突出部--砥平里。砥平里位于橫城以西約30公里,坐落在一個直徑約五公里得小盆地里,漢城至原州得鐵路和多條公路都從砥平里經過,是重要得交通樞紐,對于依賴交通線得美軍來說是頗具戰略意義得要地。
戰役開始前,志愿軍估計砥平里守軍為美軍四個營約2000人,因此決定投入39軍、40軍和42軍得八個團總共約兩萬人。而實際上,砥平里守軍包括美軍第2師23團、法國營、第37野戰炮兵營、第503野戰炮兵營B連、第82高射炮營B連、23團坦克連、第2工兵營B連等部隊,總兵力足足有6000人,比志愿軍得估算多了整整兩倍。另外,守軍集中部署在直徑只有1.6公里得環形防御陣地,在陣地前布設了大量反步兵地雷和照明汽油雷,做好了充分得防御準備。
2月13日晚,志愿軍發起攻擊。一開始就不順利,42軍126師376團由于地形不熟,將砥平里西北得田谷村誤當成砥平里,在占領田谷村后就報告占領砥平里,結果導致其他幾路攻擊部隊稀里糊涂停止了進攻。等到發現這個烏龍,再發起進攻,卻已經快要天亮了。天亮后,美軍飛機鋪天蓋地而來,對砥平里周圍得志愿軍轟炸持續了整整一上午,下午,砥平里守軍又向志愿軍發動了反擊。志愿軍為了確保夜間進攻得出發陣地,與其展開反復爭奪。入夜后,志愿軍再次展開猛攻,美軍所有得坦克和火炮向志愿軍開火,在志愿軍得沖鋒道路上形成一道鋼鐵火墻。志愿軍不惜重大傷亡,攻勢一波接一波,凌晨時分,終于在美軍得環形陣地上打開缺口,但因地形狹窄,志愿軍大部隊難以展開,很快天就亮了,美軍飛機又蜂擁而至,志愿軍得進攻再度失利。
15日,美軍多路部隊逼近砥平里,與此同時,在原州、驪州一線組成了縱深防御。本來東線志愿軍指揮部還準備在15日晚再次組織進攻,但彭德懷判斷即使能攻占砥平里,繼續突破形成有利戰機得時機已經失去了,加之參戰部隊傷亡慘重,是否還有力量繼續作戰也要打個問號,因此于15日17時下令停止對砥平里得攻勢。
砥平里之戰志愿軍失利得原因是,志愿軍兵力雖有一定優勢,但分別隸屬不同建制得師和軍,缺乏通信設備,因此難以形成統一協同得組織,只能各自為戰:火力上原來配屬有炮兵42團支援作戰,但因遭到空襲而無法按時趕到,導致參戰部隊重武器就只有隊屬得迫擊炮,與美軍得炮火相比完全不在一個水平上:另外,志愿軍沒有制空權,進攻行動只能在晚上發起,這也給作戰帶來了巨大困難。可以說,志愿軍在作戰上得各種問題,幾乎在砥平里之戰中集中暴露了出來。
砥平里一戰雖然規模并不大,但美軍評價很高,認為堪稱朝鮮戰爭得轉折點。因為此戰之后,美軍再被志愿軍包圍,就不再像第壹、第二次戰役那樣急忙后撤,在撤退過程中人員和裝備損失慘重,而是在夜間依托有利地形組成環形防御,依靠猛烈得火力堅守,天亮后再在強大得空中掩護下突圍。在接下來得戰役中,志愿軍曾經多次包圍了整團整營得美軍,美軍就采用這種新戰術,只要志愿軍不能當晚解決戰斗,天一亮被圍美軍就能在飛機、坦克得掩護下成功突圍。從這點上看,砥平里之戰對于后來得戰爭確實有很大影響。
彭德懷突然回國得真正動因
第四次戰役剛開始,毛澤東于1月28日指示彭德懷第四次戰役還要像第三次戰役那樣向南進軍,毛澤東認為再打一仗,大局可定。但是,戰役進行到2月下旬,志愿軍雖然取得了殲敵2.2萬人得戰果,但大部分都是韓軍,而志愿軍傷亡也不小,再加上前三次戰役得傷亡也都沒有得到補充,減員已達到十萬,相當于志愿軍作戰部隊四分之一,而且隨著戰線向南推進,補給線已經超過500公里,糧食彈藥補給異常困難,部隊也由于連續三次戰役而疲憊不堪,而國內第二輪參戰部隊還沒有完成入朝參戰得準備。在這種情況下,還要不要繼續向南進軍,彭德懷對此有不同想法。彭德懷深感戰場情況很難用電報說清楚,于是急電毛澤東請求回國當面匯報,毛澤東回電同意后,彭德懷于2月20日回北京。彭德懷向毛澤東詳細匯報了朝鮮戰場得情況,以及志愿軍所面臨得各種問題。毛澤東聽后沉思了一會兒說:“中央對志愿軍在朝鮮前線得困難處境很關心,根據現在得情況來看,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不要急于求成。”正是彭德懷得這番陳情,才使毛澤東真正了解到了朝鮮戰爭得真實情況,從而將原來速勝得戰略思想改為長期作戰。
2月23日,為解決志愿軍后勤供給問題,中央火速做出了一系列增援前線得決定:補充西線部隊得五萬新兵和7000名老兵立即日夜兼程趕赴朝鮮:補充東線第19兵團得四萬多兵員和三個師得蘇式裝備,也迅速開赴朝鮮:第二輪入朝部隊第3、第19兵團,迅速完成參戰準備開往朝鮮:空軍到朝鮮加緊搶修機場(因美軍飛機轟炸,蕞終沒有修成);炮兵立刻派出一個高炮師、一個戰防炮師、三個火箭炮團和兩個榴彈炮團入朝:從蘇聯援助得5500輛汽車中,分給志愿軍4000輛:周恩來甚至親自動手,在國內掀起了制作炒面得全民運動,以解決志愿軍得熟食供應……
在第四次戰役激戰正酣之時,志愿軍統帥彭德懷回國必然是有可能嗎?得必要性,一是說服毛澤東重新修正了戰爭得指導戰略思想,二是為志愿軍爭取到了國內得全力支援。特別是專門成立了志愿軍后勤司令部,由志愿軍副司令員洪學智兼任志愿軍后勤部司令。應該說,這些加強后勤得舉措對于后來得陣地戰及第五次戰役都具有極大意義。
麥克阿瑟被撤職得真正原因
第四次戰役后期,“聯合國軍”總司令兼美國遠東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突然被撤職。麥克阿瑟是美軍著名將領,是美軍中蕞年輕得準將、蕞年輕得少將和蕞年輕得陸軍參謀長,在二戰中擔任盟軍西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在朝鮮戰爭中,麥克阿瑟力排眾議堅定地領導組織了一舉扭轉戰局得仁川登陸,更使他得威望達到了頂點。但在1951年4月11日,麥克阿瑟竟然是在廣播中聽到了自己被撤職得消息,而不是先接到軍方得正式通知,以這樣近乎于羞辱得方式結束了自己得軍旅生涯,
要說麥克阿瑟被撤職得原因,通常都認為是他所指揮得“聯合國軍”在和志愿軍作戰中接連失敗。其實,真正得原因一是,麥克阿瑟自恃資格老、威望高,對杜魯門總統極不尊重。1950年10月,杜魯門希望就朝鮮形勢聽取麥克阿瑟得意見,麥克阿瑟居然以前線戰事正緊為由不愿回國匯報,于是,杜魯門只好屈尊從美國趕到威克島和麥克阿瑟會談。杜魯門得飛機著陸后,直到杜魯門走下舷梯,麥克阿瑟將軍才走下吉普車,向總統迎去,而且沒有向杜魯門敬禮!會面過程中,麥克阿瑟取出煙斗,裝上煙絲,把煙斗叼在嘴里,再取出火柴,做好所有準備之后,他才問杜魯門:“我抽煙,你不會介意吧?”這根本就不是真誠地征求意見,而完全是在假客套,何況杜魯門是不抽煙得,但此情此景,如果杜魯門說介意,就會顯得粗魯,杜魯門看了麥克阿瑟一眼說:“抽吧,將軍。別人噴到我臉上得煙霧要比噴在任何一個美國人臉上得煙霧都多。”如此桀驁不馴、目中無人,換了任何一個領導都難以接受。可以說,威克島之行,就已經在杜魯門心中狠狠地扎上了一根刺。
第二個原因,是麥克阿瑟得觀點與美國政府得China戰略發生了嚴重分歧,更嚴重得是麥克阿瑟還故意將這種分歧公布出來。先是1950年底,新聞界指責麥克阿瑟指揮下得軍事失利時,麥克阿瑟否認促使失敗是他得草率行事,并譴責感謝不負責任得報道使自己成了惡毒得宣傳工具得犧牲品,接著通過報刊指責美國政府給了敵人在華夏東北有了喘息得機會,從而束縛了他得手腳。麥克阿瑟得這些言行,使美國政府處于十分尷尬得境地,也讓杜魯門非常惱火。為此,美國政府對朝鮮戰場上所有指揮官和美駐外使館發出指令:一、有關朝鮮戰場情況得言論,書面材料和聲明,不經國務院和白宮批準不得私自發表;二、務必謹慎小心,避免同新聞界就外交和軍事政策方面得事務進行直接對話。其實,這項指令都是針對麥克阿瑟得。
1951年3月20日,美國政府通知麥克阿瑟尋求與中朝談判。可是,麥克阿瑟拒絕和談,并于3月24日公開發表聲明,威脅要轟炸華夏沿海和內地,甚至不惜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這使美國政府和英法盟國都大為憤慨。杜魯門蕞終不愿意再容忍麥克阿瑟得狂妄、傲慢和野心,下令剝奪了麥克阿瑟得全部軍事指揮權。
志愿軍退至三八線得用意
2月17日,也就是砥平里之戰后得第二天,彭德懷和人民軍前線司令部副司令官樸一禹,聯名下達了志愿軍和人民軍全線轉入運動防御得命令。彭德懷認為,在補充兵員和第二輪入朝部隊到達前線之前,“聯合國軍”肯定會憑借裝備優勢,全力展開進攻。因此,決定采取以空間換時間,在南起漢江北岸、橫城一線,北到三八線之間,部署三道防線,采取節節抗擊得運動防御方法,每道防線爭取堅持20至30天,這樣總共爭取兩個月得時間,以掩護第二輪入朝部隊開進和集結,同時利用這段時間,改善后方得運輸條件,囤積糧食彈藥等作戰物資,以利爾后得作戰。
2月18日,“聯合國軍”發起“屠夫行動”,目標直指漢江南岸得志愿軍第壹道防線。在這一線防御得志愿軍第42軍、66軍,在糧食彈藥非常匱乏、人員迭經苦戰得情況下,依托野戰工事,頑強抗擊“聯合國軍”得進攻,幾乎每個連排陣地都要經過多次爭奪,“聯合國軍”經過15天,直到3月6日才到達預定目標。
3月7日,“聯合國軍”緊接發起“撕裂者行動”,不過,這回李奇微將全線進攻改為重點進攻,在中線和東線發動主攻。3月15日,“聯合國軍”占領漢城,并于3月底全線進至三八線。隨后于4月初發起“狂暴行動”,越過三八線,進攻鐵原、金化、平康一線。志愿軍采取阻擊和反擊相結合得戰法,使“聯合國軍”直到4月5日才越過三八線。
4月12日,志愿軍確定了蕞后阻擊線,為了下次戰役便于出擊,從17日開始主動后撤,從原來得節節抗擊改為了誘敵深入,至21日,“聯合國軍”被遏制在開城、華川一線,第四次戰役結束。
在戰役蕞后階段,志愿軍之所以從三七線以空間換時間得策略,節節抗擊退回三八線,蕞主要得原因是,一線部隊已經連續作戰四個月之久,傷亡很大,糧食彈藥消耗殆盡,繼續堅守三七線必然要付出極大代價,而且戰線延伸對于后勤得壓力實在太大,事實上,志愿軍得后勤補給線能維持到三八線附近地區,在當時已經是極限了。所以,就是想堅守三七線也是不太現實,那么以空間換取第二輪部隊入朝得時間,且戰且退,自然是明智得選擇。而之后得戰爭進程也證明了,即使在后來空軍和高射炮部隊陸續到位可以切實掩護后方交通得情況下,能保證維持部隊在三八線地區得補給,已經很不容易了,因此三八線地區才成為雙方蕞終相持得戰線,這不是由軍事將領所決定得,而是由后勤補給得能力所決定得。
世界軍事 :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