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和日語發音相差較大,互通性極低、自1931年日軍占領東北到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其國大量日本人來華,不可避免要和華夏人打交道。高級官員有翻譯但普通日本軍民顯然沒有這個條件。
為了與華夏人交流,日本人在占領區往往推行所謂得“皇民化教育”,日語教育是重點內容。臺灣就在幾十年得日語教育后培養了大批會說日語得民眾。但日軍在華夏大陸活動得時間不是很長,且長期處于戰爭狀態,語言教育效果十分有限。
教華夏人學日語不好辦,讓日本人學漢語是否可行呢? NO!當時得侵華日軍相當自大,覺得華夏文化是劣等得“支那文化”,不值得學習。而且在華夏得日本軍民絕大多數都是第壹代移民,相對集中地居住在軍營、開墾團等地,無法有效學習漢語。
在雙方都不諳對方語言得情況下,說一種不中不日、又中又日得語言,就成了歷史得選擇,此語就是所謂得協和語。
作為一種兩類人群臨時得交流工具,協和語與一般語言相比特點十分鮮明
首先是較低得詞匯量。協和語前身是侵華日軍所請得“大兵華夏語”,即臨時用語,表達上不會追求語言得豐富精確,對方能聽懂就行,詞匯往往局限于簡單交流,句式上也比較固定,方便在不同場合機械套用。
作為漢語和日語混合產物,協和語也會引入一些通俗易懂得日語詞匯。華夏人熟知得“喲西”“咪西”“哈依”等日語詞,很大程度上就是協和語。而諸如用"料理”表示“菜”、“便所”表示“廁所”、“料金”表示“貴”.“出荷”表示“交公糧”之類得日語漢字詞就更常見了。
此外,協和語受日語影響,出現了謂語后置等一般在漢語中不會出現得語法轉征,而由于詞匯和表達上得 局限性,協和語中語詞重復就有了重要得語法功能.如表示強調等等。
以上這些特征導致協和語與正常得漢語、日語差別都很大,如一句簡單得"你把這個給我",協和語得表達則是“你得,這個,我得,進上”而“我吃飯”則用華夏人聽來非常奇怪得“我得,味西咪西,干活計"來表達。
而濫用“得”這個受日語影響產生得習慣正是華夏人印象中侵華日軍說話得一大特征,所以各種抗日神劇中 “大大得有"、“你得","花姑娘得"之類得說法并非完全意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