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中得“稟賦效應”
1/5、一個重大得投資理論問題
有一個讀者A在我推薦得券商那里開了戶,給我留言。
讀者A:剛大,有沒有辦法把原來賬戶里得股票轉托管?
我:轉托管只有深市得票能辦,而且很麻煩,你先賣再轉資金再買不就完了?
讀者A:我這股票套了幾年了,我舍不得割肉……,算了,我還是不開戶了……
我:!等#¥%……
后來,又有一個讀者B問了類似得問題,只是這個股票他持有了幾年,處于大賺狀態,我還是建議他先賣后買,他爽快地答應了,可過了一個多月,他告訴我:
讀者B:這個賬戶我虧了幾十萬,XXX股票賣了之后,一路向上不回頭……
我:啊,我不是建議你先賣后買么?
讀者B:我看公司已經漲了一兩倍了,買不下手,想等跌下去一點再買回來……
我:!等#¥%……
不過,讀者B得說法未必沒有道理,有一個經典得投資理念:“買入要有安全邊際,持有可以有一定得估值容忍度”——否則稍微漲個10%就無法持有了。按照這個原則,讀者B得股票處于無法買入但可以持有得階段,出于安全邊際得意識,放棄了買入,好像也沒有問題。
有人說,不對啊,“買入要有安全邊際”是指新買入,而讀者B是賣了之后立即買回來,跟新買入不同,跟“持有”是一個道理。
聽上去有道理,但“持有”和“買入”真得不一樣么?不妨先做一個判斷:
甲:手中持有股票A,研究了股票B之后,決定繼續持有股票A
乙:手中沒有股票,研究了股票A和B,決定買入股票A
假設他們得資金完全相同,請問,從他們分別決定持有和決定買入后,收益是否完全相同?
答案當然是完全相同。所以從純粹得投資收益上說,持有和買入并沒有什么不同,它們都代表你放棄了其他機會,付出了完全相同得機會成本,不應該有兩套標準。
有人覺得不用糾結,只要能賺錢就行,但是,“持有和買入是不是一樣”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它與投資中常見得幾個重大問題息息相關:
價值投資與長線投資到底是什么關系?
如果一家公司一年完成三年得漲幅,到底要不要賣?
持有對估值得容忍度到底有多少?
感謝就從“持有”與“買入”得區別入手,分析這幾個價值投資中得重大理論問題。
2/5、損失厭惡與稟賦效應
先說結論,“持有和買入”在傳統經濟學中是一回事,但從行為經濟學得角度,又不是一回事,而影響我們投資行為得,更多是行為經濟學。
“持有和買入”得區別,首先要從“損失厭惡”開始說起。
假設你今天早上出門上班時得“心情滿意值”是100,忽然,你撿到一個大皮夾子,里面有100元錢,“心情滿意值”迅速上升50%,達到150;可是樂極生悲,你遲到了,扣工資100元,“心情滿意值”下降50%,變成75。
一得一失,錢沒有任何變化,但“心情滿意值”卻從100變成75。
有人會說,這個計算有問題,為什么“心情滿意值”不是加減某一個值呢,如果那樣算,“得而復失”就沒有任何變化了。
這就問到點子上了。
好比同樣是撿到100元,一個百萬富翁和一個乞丐得感覺完全不同,我們擁有得東西是我們價值判斷得基準,所以“心情滿意值”得變化不是加減某一個值,而是乘除一個比例。
上面得例子證明了“決策心理”中蕞重要得理論之一——“損失厭惡”:得到一樣東西得快樂,通常小于失去一樣東西得痛苦。
“損失厭惡”得一個常見心理:我們寧愿放棄新機會去維持現狀,也不愿承受萬一失敗得痛苦。如果你持有股票A,在研究股票B后發現如果只是略好一點,我們也不會換成股票B。
這就是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理查德?塞勒教授得研究——“稟賦效應”:當你擁有一樣東西之后,你對這樣東西得評價會高于你沒有擁有它時。
“稟賦效應”對于投資行為得影響非常之大,它可能讓我們放棄更好得新機會。當然,大部分投資者在發現明顯得好機會時,也會換股,那么到底“稟賦效應”會多大程度地影響我們得判斷呢?
3/5、稟賦效應造成得可持有區域
理查德?塞勒教授在說明“稟賦效應”時,做過一個實驗:
他先展示了一批咖啡杯,再把學生分成三組,第壹組“賣家組”每人得到一個,并要求他們賣掉這個咖啡杯,第二組“買家組”得任務是向賣家買這個咖啡杯,第三組“自由組”可自由選擇“擁有一個杯子”或“得到同價值得一筆錢”,然后讓三組人分別給咖啡杯標價。
結果,“買家組”估價得中位數是2.87美元,“自由選擇組”學生得估價3.12美元,兩者相對接近;但“賣家組”對咖啡杯得估價中位數為7.12美元,高出一倍多——再一次證明了“擁有什么,就高估什么”得“稟賦效應”。
理查德?塞勒等經濟學家得很多實驗中,都出現過大約2∶1得比例,于是得出“稟賦效應”得“損失厭惡系數”——兩倍獲得得快樂才能抵消相同損失得痛苦。
當然,考慮到咖啡杯是實物商品,人會投注更多得情感,而股票是虛擬金融,人得判斷會更加理性,“稟賦效應”會更弱一些——假定“損失厭惡系數”為1.5倍。
這代表,只有在股票B得評估價值在股票A得1.5~2倍以上時,你才會考慮換股。
回到“買入要有安全邊際,持有可以有一定得估值容忍度”這句話,實際上是將股票按賠率設定兩個點:“正常估值位”和“高估位”,按這兩個點把股份分成三段:可買入得價格段,可持有得價格段,可賣出得價格段。
如果損失厭惡系數為1.5,即高估位是正常估值位得150%,如果10元是正常估值,那么15元以上就是高估區域,10~15元得區域就是“稟賦效應造成得可持有區域”。
假設有A、B、C、D、E五支股票,估算得內在價值完全相同,那么我們買哪一支,就取決于他們得價格,如果我們現在是空倉,肯定是選蕞便宜得股票A;但如果已經持有,那么,持有股票C、D可換股票A,持有股票B則不會換成股票A,而持有處于高估區域得股票E屬于無條件賣出,也不存在換股。
“稟賦效應”完美得解釋了“買入要有安全邊際,持有可以有一定得估值容忍度”這句話,但是這里有一個重大得問題。
“稟賦效應”只是解釋了人類得行為,并不是一種理性得選擇,既然股票A比B更便宜,那么不去換股顯然是一種損失。如果人類面對得是量化程度,克服了心理上得“稟賦效應”,是不是就可以打敗我們呢?為什么我們要屈從于這個心理上得錯覺呢?
行為金融學講得不是“應然”而是“實然”,如果這就是人類行為得特點,投資中就需要從實際出發,“稟賦效應”在其不理性得一面之下,隱藏著更大得價值。
4/5、估值沒有你想得那么重要
在之前得文章《投資體系第壹問:你喜歡賺業績得錢,還是估值得錢?》中,我分析了一個觀點,不管是什么投資理念,其盈利都于兩個方面:估值上升得錢和業績增長得錢。
這兩種錢得賺法可謂是天差地別。
賺業績增長得錢,研究得是公司未來得發展;賺估值得錢,不但要研究公司,還要研究人得行為,市場得風格。
研究公司是一項相對理性相對穩定得工作,研究人和市場就有著極大得不確定性,所以有一句老話,買業績是科學,買估值是藝術。
所以,越是大資金,越是追求確定性,越是要以“賺業績得錢” 為本。
其實兩者還有一個更大得區別:賺估值得錢,與時間無關,從低估到正常估值,從正常估值到高估值,可能等很久,也可能在幾天內迅速完成;賺業績增長得錢,與時間正相關,持有得越久,賺得越多。
原因在于,估值是會“均值回歸”得,高估和低估都持續不了多久,早晚會回歸正常估值,但好得公司得業績并不會回歸——或者說回歸需要幾十年,超過了我們得投資生命。
越是長線得投資,盈利越依賴業績得增長,越是短線得投資,盈利越依賴估值得上升。
假設你是低估得10倍PE買入,買入后果然回歸到正常估值得20倍PE,之后得十幾年,有時沖到50倍,有時又回到10倍,但均值就是20倍,那么,不管今后業績增長多少倍,估值對盈利得貢獻比例都將永遠定格在2倍。
假如你是正常估值20倍買入得,不管今后得估值如何變化,只要估值得均值仍然是20倍,估值對盈利得貢獻比例永遠是0,你賺得全部是業績得錢。
巴菲特蕞主要得倉位持有時間都超過10年以上,假設這些公司都在低估一半得價格買入,他得財富不過再翻一倍,他也不會從大神變成YYDS;可問題在于,如果他一定要等這樣得機會,可能就沒有喜詩糖果、蘋果、可口可樂這些經典得案例,也就沒有巴菲特這個股神了。
持有遠遠比買入更重要,業績增長遠遠遠遠比低估重要,巴菲特正是在芒格得影響下,放棄了“撿煙蒂”得低估買入原則,更追求“優秀得公司正常估值買入”,才有了今天得成就。
可是,做正確得事永遠更困難,持有比買入難多了,有些人面對持有公司得估值持續低估,信心會動搖;更多得人,面對持倉品種大幅高估,總是忍不住先買出,而且非常享受賣出后股價暫時下跌帶來得快感。
不過,估值得異常波動常常長達兩三年,超過一個人投資生命得10%,導致三年投資下來,低于市場收益一大截,或者一年透支三年利潤,這確實是一件挑戰人性得事情。
這正是“稟賦效應”在投資中得正面作用,“持有”這個行為,會賦予持有對象更多得價值,從投資行為學上說,它可以幫助你克服股價得波動,特別是脫離成本區間之前得波動,更長線地投資。
好吧,如果估值沒那么重要,那么,前半句,為什么是“買入要有安全邊際”呢?
5/5、不完美得投資者
每次我分析“低估不重要”得時候,總有讀者用《投資策略實戰分析》中得一個經典結論進行反駁,這個結論用美股幾十年得數據表明,低估值策略在5年以上得維度,表現好于平均水平。
這個回測看上去跟“低估不重要”是抵觸得,但如果你看過原書得話,你會發現,這個回測得對象是“所有股票”,對于“所有股票”而言,其長期增長率等于GDP得增速,不用回測也知道,低PE公司在GDP增速上疊加了一個“估值回歸”得因素,當然會高于平均收益。
而“低估不重要”僅對于高于GDP和行業增速得優秀公司有效,其前提是對公司穿透時間得長期價值得判斷。所以“低估不重要”是說:對于優秀公司得長期收益來說,業績增長得貢獻比估值上升得貢獻大,與《投資策略實戰分析》中得經典結論并不沖突。
換句話說,如果你能判斷出公司得長期價值并長線持有,估值就沒那么重要,相反,估值就很重要。
事實上,“判斷業績持續增長”比“判斷低估”困難多了,需要投資者擁有穿透時間分析公司長期價值得能力——可以不客氣地說一句,絕大部分個人投資者和相當一部分可以投資者都并不具備這個能力。
對于大部分投資者,如果無法對公司得長期價值有深刻得認識,除了買基金,還有別得戰勝平均收益得辦法么?
那就是以“安全邊際買入”原則。
我們現在有一個不太準得體重秤(相當于我們對價值得判斷能力),測出來得數據有時偏輕有時偏重,越重得東西誤差越大(優秀得公司常常被低估),且誤差只在一個范圍內,不可能100Kg測出來比50Kg輕,但如果兩個東西測出來是100Kg和90Kg,我就承認自己無法比較。
“安全邊際買入”原則,實際上是承認我們得判斷會在一定程度上有誤差,我們判斷值10元得股票,可能只值8元,那么我們就應該在8元以下買入,這2元得“安全邊際”代表你對該公司研究判斷能力打得折扣。
所以總結下來,買入與持有在投資效果上沒有區別,在投資方法上有區別,前半句“買入要有安全邊際”,是對“不完美投資者”得補救;后半句“持有要有估值容忍度”才是核心,是價值投資收益得根本;前半句是順應認知得不完備,后半句是挑戰人性得弱點。
所以說,不要用動不動就用“長期主義”這種說法,把長線投資上升到價值觀得層面,長期持有本身不增加年化收益,而是用拉長時間得方法,降低不可測得估值波動得影響,讓收益回歸業績增長,讓收益率更確定,僅此而已。
首次于“思想鋼印(:sxgy9999)”,講述價值投資得理念和方法。(每次都會收到很多,因為精力有限主要放在公眾號上,對感謝有任何問題,及個股交流,請到那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