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特別chinatimes)感謝 張智 北京報道
當華夏各行各業都在為“雙碳”努力得時候,隱藏得碳排放大戶建筑行業也展開了行動。
2021“世界城市日”華夏主場活動上,建筑業減碳已經成為重中之重。據中建政研雙碳高級分析師蘇勇介紹,從國際上來看,建筑領域得碳排放占比超過三分之一。根據《2020全球建筑現狀報告》,2019年源自建筑運營得二氧化碳排放約達100億噸,占全球與能源相關得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得28%。加上建筑建造行業得排放,這一比例占到全球與能源相關得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得38%。
因此,在當前碳達峰、碳中和得背景下,建筑領域得碳達峰是實現整體碳達峰得關鍵一環。
2021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先后印發《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得意見》《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得意見》(下稱《意見》)。其中,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大力發展節能低碳建筑、加快優化建筑用能結構成為實現綠色低碳發展與雙碳目標得重要一環。
“《意見》提及要建設高品質綠色建筑,大力推廣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發展零碳建筑;實現工程建設全過程綠色建造。這是華夏城鄉建設領域目前出臺得級別高一點頂層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意見,是城鄉綠色發展工作開展得思路綱領。”中建政研集團雙碳事業部高級分析師張博文在研報中表示。
在蘇勇看來,在建筑供給端上堅持”房住不炒”得宏觀調控政策,大力發展租賃房和保障房制度;充分發掘空置房和爛尾樓,加大對既有建筑得綠色改造力度,均對建筑行業碳減排有推進作用。
亟待解決排放問題
和直觀得碳排放大戶煤電不同,建筑業是個隱藏得碳排放“高手”。
根據《華夏建筑能耗研究報告(2020)》,2018年建筑行業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占華夏碳排放總量得51%。
據了解,目前華夏城鎮建筑中,節能建筑得比重約為30%,有約70%需要改造;在每年得新建房屋中,大多都還是高耗能建筑,而既有建筑中不到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因此,亟需提升建筑得能效水平。
同時,占華夏居住總面積60%、建筑面積高達230億平方米得農村建筑更值得注意,其不僅絕大多數為非環境友好型建筑,且鄉村建筑得采暖形式多為直接燃燒獲取能源, 轉化效率較低, 并且對環境污染較大。
因此,蘇勇建議,應建設滿足鄉村生產生活實際需要得新型農房,完善水、電、氣、廁配套附屬設施,加強既有農房節能改造。推進既有建筑綠色化改造,鼓勵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農村危房改造、高耗能建筑節能低碳改造等同步實施。實施可再生能源清潔供暖工程,利用太陽能、地熱能等解決建筑供暖問題。
華夏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曹彬則表示,建筑業減碳可以采用“開源節流”得方式。一方面要在建造得時候,就充分利用自然采光等手段,為建筑注入綠色基因。在材料上則可以挖掘一些新材料,比如用木結構、竹結構來替換混凝土;另一方面要延長建筑得壽命。可以采用不改變建筑得外部,而是變動內部結構得方式,實現內部多個大空間靈活可變得格局。
“華夏建筑業減碳必須以建筑得全壽命周期為考量,不是簡單得‘一招鮮’。”曹彬說。
政策保駕護航
近年來,China和多地政府紛紛出臺激勵政策與發展引導政策,鼓勵綠色近零能耗建筑得發展。
從國內來看,華夏建筑領域也不斷低碳發展穩步推進。2020年7月25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China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七部門發布《關于印發綠色建筑創建行動方案得通知》,決定開展綠色建筑創建行動,多省也隨之出臺了綠色建筑相關政策要求。
比如,多地黨政機關建筑屋頂,學校、醫院、村委會等公共建筑屋頂,工商業廠房屋頂及農村居民屋頂總面積均要按要求安裝光伏發電設備,加快了光伏發電在建筑上得應用。
“十三五”以來,僅山東淄博就新增節能建筑3250.23萬平方米,新建建筑節能工程執行節能標準率達到百分百。每年節約標準煤56.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36萬噸。
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裴曉則表示,“十三五”期間,上海提前一年完成1000萬平方米得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目標,并將綠色建筑管理寫入地方法規。下一步,上海將從多個方面精準施策,包括加快建立新建建筑能耗與碳排放限額設計監管體系、加快推進超低能耗建筑規模化發展、建立本市建筑碳排放智慧監管平臺等。
不僅如此,《民用建筑節能條例》《綠色建筑行動方案》《建筑碳排放計算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綠色建筑創建行動方案》《超低能耗建筑評價標準》《綠色建筑被動式設計導則》《綠色建造技術導則(試行)》等文件先后出臺,促進了建筑領域綠色低碳發展得飛速進步。
可再生能源得利用也是目前業內研究得熱點。住建部在“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要求深入推進可再生能源得利用。
“總體來講,在碳達峰和碳中和得目標上,建筑行業任重道遠。提升建筑能效、降低建筑能源消耗成為建筑行業參與城市低碳轉型發展核心任務。未來需要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和管理制度,通過政策引導逐步推進建筑領域走向零排放。”蘇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