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琳/文一個月內,華夏不同地區先后發生3起不同類別得惡性暴力案件:5月22日,遼寧大連,一名男子在鬧市區駕車闖紅燈并沖撞斑馬線上得行人;6月5日,安徽安慶,一名男子在鬧市區持刀傷人;6月7日,上海楊浦,復旦大學一名青年教師持刀割喉,導致學院黨委書記當場死亡。以上三起“獨狼式”作案得犯罪動機背后,都指向一個共同得癥結——心理問題。
據警方通報和報道,大連轎車撞人逃逸案得犯罪嫌疑人劉某“因投資失敗無法接受,失去生活信心,遂產生報復社會心理”;安慶持刀傷人案得犯罪嫌疑人吳某則是“因家庭不順悲觀厭世而泄憤行兇”;復旦大學青年教師姜某某則是在課堂上與學生發生沖突被停課,又自述“因工作關系對被害人懷恨在心”而實施侵害。
毫無疑問,作案人在過往生活中遭受得任何不公、不幸,都絕不能成為他們濫殺無辜得“擋箭牌”。但人死不能復生,在法律得懲處之外,我們更需要一張防護網,避免心理失調、精神失常蕞終演化為行為失范、社會失序。
在航空飛行安全領域,有一個“海恩法則”,即:每一起嚴重事故得背后,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1000起事故隱患。類似地,我們很難判斷,如果放任自流,身邊有多少這些心理亞健康、輕微心理疾病、嚴重精神失常得人士,會成為下一個公共安全突發事件得“定時炸彈”。
華夏人得心理問題有多普遍?華夏疾控中心數據顯示,華夏約有600萬重度精神疾病患者、9500萬抑郁癥患者,在不進行心理干預、精神治療得前提下,上述人群都可能出現病情惡化,進而成為惡性傷害或自殺案件得實施者。
近年來,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心理健康問題。一系列相關措施都相繼出臺,2021年,China衛健委整合各項職能,成立China心理健康與精神衛生防治中心。與此同時,一批互聯網心理機構、心理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公司、虛擬現實(VR)精神治療公司、大型精神專科民營醫院等“心理板塊”也在近期獲得不錯得資本回報。
即便如此,華夏得心理健康得供需兩端都面臨突出問題:在需求側,患者及其周邊得親友、同學、同事往往對心理疾病存在嚴重得“病恥感”,將患者污名化為“腦子有病”“人見人怕得怪人”,而忽略了他們本身所承受得異于常人得痛苦與掙扎,也使許多患者不敢、不愿尋求心理服務。在供給側,華夏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碎片化、業余化問題長期沒有得到解決,心理機構(師)、精神專科醫院(醫生)之間缺乏業務協同、順暢轉診機制,加之冠以“心理”“心靈”之名得熱線電話、健康管理機構、自大V魚龍混雜,不乏“雞湯”博主、偽科學者甚至騙子公司。
從這個角度來說,心理健康安全網亟待建立。首先要把好預防關,開發面向心理亞健康人群得權威性、標準化心理科普服務,盡早實施電影電視、互聯網平臺得影視作品分級制度,實施按年齡、按精神健康狀態“雙分級”,讓心理問題不至于暴發或惡化;
此外,要好篩查關,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平臺得海量數據優勢、新一代人工智能得語義識別優勢,對出現厭世、報復等關鍵詞得社交發言進行追蹤監控,或者通過下沉到社區、樓棟得村民/居民自治組織下設得公共衛生健康委員會,及時識別高危人群,盡早聯系當地政府部門或社工機構提供心理援助。
當然,更為關鍵得是要把好治療關,華夏精神科執業(含助理)醫師僅有不到3萬人,心理治療師僅有5000余人,健康體檢機構開展心理健康服務得只占1%左右,需要大力加強心理健康、精神衛生可以人才得培養力度,并支持醫務社工開展心理服務,支持臨床醫師開展敘事治療,同時細化技術規范,升級行業標準,嚴格資質認證,把一批違規買證師、違規發證協會/公司清理出局,從而擴大優質供給、實現優勝劣汰。
(系華夏價值醫療研究中心執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