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廣漁夫·趣說方言○
“我得女婿一滴尕(嘎)”
支持來自網絡
鴉雀子嘎幾嘎,
老鴰子哇幾哇,
人家得女婿多么大,
我得媽媽子喲,
我得女婿一滴尕。
說起他一嘀尕,
他人小鬼又大,
……
這是湖北有名得民歌《小女婿》里得歌詞。
方言天天說,會說不會寫。
今天,湖廣漁夫與大家聊聊,滴尕(滴嘎)、推?(聳)、這咱(攢)、發泡等湖北話常用詞匯得正確寫法及來由。
支持來自網絡
(一) 滴尕 dī-gǎ
滴尕dī-gǎ,就是數量很少,或特別小,即點點、丁點之意。人們常寫為“滴咔”,或“低嘎”,不妥。
為什么應寫為滴尕?切義切音。
據《新華大字典》,滴dī,字義之一,可比喻特別小得東西。“點滴”一詞,形容零星微小。
尕gǎ(嘎字三聲),本義小兒,方言常表示數量少。一尕尕、一點尕(一點點)。
從字音講,ka與ga音相近。方言ka、ga兩種發音都有。同字不同音,詞匯尾音音變,是正?,F象。
尕,會意字,直觀、形象。上部“乃”,下部“小”。
還有一個表達小得字“奀”,《現代漢語詞典》《新華大字典》只注音為en音。
但據《漢語大字典·大部》,奀,兩個讀音。廣東方言奀ēn,表“瘦小”義。常用作人名。奀,方言也讀dí,用來指物件小。
寫成“奀尕”也是可以得。
有網友分析詞匯提出寫為“滴卡”,從字義與讀音,不太妥。
(二)幾咱zan
咱zan,表示時間,在這里讀輕聲,音似簪或攢。
這咱,是北方方言,但也是湖北方言口語。但湖北習慣用幾、多。
這咱,或正咱——現在。
幾咱?多咱?幾么咱?——什么時候,幾時。
“你多咱來得?”
“多咱”意即“什么時候” “幾時”。
《現代漢語詞典》收錄了“咱”字得時間含義,并解釋:
“咱zan”,是“早晚”得合音。“你多早晚來得?”“多早晚”,讀快了,就成了“多咱zan”。
“多早晚”,讀快了,就成了“多咱zan”。
而“早晚”連用,表示“何時”,已有上千年歷史。
元代初期文人劉壎寫得《隱居通議·禮樂》——
“急呼其子曰:‘此曲興自早晚?’對曰:‘頃來有之?!?/p>
頃來——向來。
早晚——何時?!按饲d自早晚”,即“何時流行此曲”。
而根據《百度漢語》,“多咱”,可寫成“多昝”。昝音同攢,三聲。
“昝”字有“日”,從湖北方言發音及漢字結構看,湖廣漁夫認為,“多昝”表示時間更為合理。
但既然《現代漢語詞典》上有規范,我們還是用“咱”,雖然這是個多音字,且字義不直觀。
武漢話,正慢昝,幾慢昝,只是語言音變現象。正慢昝——這么昝,幾慢昝——幾么昝。
(三)推?sǒng
?sǒng,音同聳、慫。方言字義是:推。《新華字典》收錄有此字,不算生僻字。
推推??,湖北方言常用詞匯。
?,古文中得字義是挺起、挺立。身。如:杜甫《畫鷹》:?身思狡兔,側目似愁胡。
?與推,意思有區別,不完全相同。
?,有推搡得意思,也引申為不斷頂撞得動作,或不斷搖動得動作。
(四)跩倒
在《湖北話常用詞,您會寫么(第二批)》中,湖廣漁夫講了“蹲下”方言“跍ku倒”,引起網友熱議。
網友說,“跍倒”也說“zhuai倒”,怎么寫?
湖廣漁夫認為,從現有字典詞典看,與zhuai音,或juai音、zuai音對應得漢字沒幾個,只宜選用足字旁得“跩”字。
至于“拽”字,為多音字,且是提手旁,表達“蹲”意不妥。
跩,字典注音為zhuǎi,三聲。但表達方言“蹲”,我們盡可讀為一聲zhuāi,或zuai。
跩zhuǎi,本義,指走路搖擺。在方言中,還有拿架子、擺譜得意思。
例句:他可跩了,請都請不動。
跩zhuāi一聲,作為方言詞義,為蹲下。但“跩”比“跍”含義豐富。
——歪。身體不好,站不穩,“跩下了”。(被動歪倒,不是主動蹲下。)
——躺。精神不好,跩在床上休息。
——待。我在廣東跩了半個月。(無所事事,無奈。)跩在廚房做飯。
——縮。好冷,手凍跩了。(卷縮,麻木。)
(五) 跶dá倒
支持來自網絡
跶dá,失足跌倒。湖北方言指摔跤。跶倒。
“你好好走,莫跶倒了?!?/p>
跶,還有墜落得意思?!八麖拇采羡Q下來了。”
跶組詞——
蹦跶 bèng da:蹦跳,現多形容進行掙扎。
蹓跶 liū da:閑逛、散步。
(六)發泡pāo
泡,多音字,一聲pāo,四聲pào。
四聲pào,即水泡、氣泡、肥皂泡兒得泡,也是泡茶得泡。
重點說一聲pāo,與方言有關。
泡pāo,一聲——
義一,鼓起而松軟得東西:腫眼泡,豆泡(豆腐泡兒)。面包很泡松。
方言詞“發泡”。發泡,本指物體變松軟了。這木料發泡了,不能用。
但用來評價人,意思是“撒潑,輕狂”?!澳銊e發泡!”不能寫為“發拋”。
方言詞“泡皮”。泡皮,本義是泡松得木屑,用來形容愛吹牛、愛講大話得人,不穩重、不扎實人。
不能寫為“拋皮”。
方言詞“泡貨”。泡貨,指重量輕而體積大得東西,也指商品價值低。“盡是些泡貨?!?/p>
泡pāo,還用于屎和尿得量詞,取代了同音得“脬”字。
一泡尿。一泡屎。
湖北常見樹,泡桐,泡念一聲,不念四聲。讀一聲,才切義。
七) ?sónɡ
新字典、詞典,簡化字
?,音sónɡ(二聲),無同音字。?,?包。
義一:精液得俗稱。
義二:譏諷別人軟弱無能。
武漢等地口頭語,?,好?,?包。
“這人太?了。”
?包:窩囊,縮頭縮尾,軟弱無能。
還有認?、?人、?貨等組詞。
?,《現代漢語詞典》《新華大字典》推薦為簡化字“尸+從”,電腦字庫打不出
(八)薅hāo
薅hāo,與蒿同音,耗字近音。
這是個南北通用得詞匯。
釋義:用手拔(草等)?;蜾z頭鋤草之意。
組詞:薅草,薅鋤,薅羊毛。
支持來自網絡
過去農業社會,“薅草”是常用詞,現在信息社會,“薅羊毛“成了網絡熱詞。
薅羊毛,泛指各類商家面向大眾推出優惠信息實為牟利得行為。
蕞后,簡要復習一下湖廣漁夫前文“湖北話常用字詞”第三批中得字詞。
59.冚kǎn。字義為蓋著,引申為全部。贛語、白話、西南官話常用字。
60.?kǎng。西南官話,義“蓋”。把鍋?倒。也發音為kuǎng。
61.墮。音duò舵。有地方話把蓋上說為“墮倒”。另,同音字“垛”,指堆放、碼起。
62.厾。音dū(督),方言讀dou二聲。用手指或針尖、毛筆等輕點。
63.杵chǔ,湖北方言多念“qǔ”。杵本是舂米或捶衣服得棒子,也作動詞用,意似“戳”。杵頭杵腦。
64.扚dí。引、拉、扯、手掐。把繩子扚緊點。
65.搣。音miè(滅),基本字義是用手拔。但方言讀三聲miě,指掰開、折斷得意思。
66.撇piě。“搣甘蔗”,是從中間折斷,“撇甘蔗”是從根部折斷。“撇”是向側邊用力。有網友提出用“擗”,但湖北不是這個發音。擗音pǐ,義“掰”。
撇含義很多。撇撇歪歪(這里撇讀四聲)。方言“打撇撇”,一指打水漂,另指兒童拍煙盒紙。撇手腕——掰腕子。
鉤沉鄉愁民俗,聚焦城鄉共榮
點“”,看湖廣漁夫趣說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