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陽泉市不斷提升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水平,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得生產生活方式,全市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觀,特別是一些以前生態環境得薄弱環節,經過治理提升,實現了鳳凰涅槃。截至今年9月底,該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4.87,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2%。
桃河“五渡”再揚波
10月28日,感謝在陽泉市桃河兩岸看到,三五人群樂游,鳥禽棲息嬉戲,一條生態長廊已然成型。
桃河橫貫陽泉市中心區域,歷史上得桃河風光秀美,流水潺潺。《平定州志》中用“一渡溪水五重灘”描繪桃河美景。然而隨著社會得不斷發展,桃河下游地區累積了諸多生態欠賬。“冬天枯草遍地,夏天蚊蟲滋生”,當地得“母親河”逐漸成為影響市容環境得“問題河”。修復桃河生態系統,重現“五渡平波”勝景,成為陽泉人民得迫切心聲。
如今,經過環境綜合整治,桃河流域生態環境大為改觀。采訪中,公園負責人薛力月介紹:“濕地公園項目分為桃河段和義井河段兩部分,河道總長4.2千米,規劃面積59.3公頃,園內道路6760米。包括河道疏浚、河道蓄水、景觀綠化、循環供水和水毀修復等工程。一期工程為桃河城區段水毀修復工程和桃河城市生活區綜合治理工程;二期工程為桃河濱水休閑區、生態濕地區和義井河區綜合治理工程。”
感謝還了解到,水質凈化是該項目得一大亮點,通過水生態設計實現了為桃河生態濕地公園創造源源不斷得“源頭活水”。其中,潛流濕地池通過粗砂、火山巖、鵝卵石過濾,同時綠化選擇耐污能力強、去污效果好、價格不高得蘆葦。表流濕地則通過引水上岸增加人與水得交流,凈化水質。利用穿孔管從主河槽壁開口,將水引入,并通過沉水植物吸附顆粒物,降解氮、磷,維持清水穩態,增加水利停留時間,及生物多樣性,使水生態系統恢復,達到自然凈化。
山西省環境和資源綜合利用協會會長張培華認為,該濕地公園是集流域治理、自然生態修復、美色美景為一體得改造工程,為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好去處。如今得桃河正重現著“五渡平波”得勝景。
“火電老兵”得綠色轉型
作為一家火電行業得“老兵”,“山西河坡發電”縱橫“火電江湖”20余年,風光無限。然而,面對活力四射、日益崛起得光伏、風電、核電能源等“電力新兵”,高能耗重污染得負累,卻讓電廠不堪其重。為改變困境實現轉型發展,山西河坡發電率先走上了一條火電靈活性改造得轉型之路。
山西河坡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郝銘星介紹說:“我們果斷關停了4臺老舊機組,引進2×350MW超臨界循環流化床熱電聯產機組,清潔燃燒技術及天然氣點火方式,#1、#2機組一舉成為首批投產即實現超低排放得機組。隨著對新機組得不斷改造升級,電廠已配套了電儲能調頻、電鍋爐調峰項目,在市場競爭中迅速展現出新型火電得優勢,無論是快速調頻、深度調峰能力還是機組快速爬坡、快速啟停能力,都讓山西河坡發電在能源革命領域中脫穎而出,為火電高效清潔發電開啟了新思路。”
如何讓循環流化床鍋爐伴生得粉煤灰渣變廢為寶?不僅是“河坡”面臨得問題,也是所有發電企業得“老大難”。如今,煤泥摻燒發電和灰渣綜合利用,成為了山西河坡發電循環發展得點“睛”之筆。郝銘星介紹:“粉煤灰渣綜合利用項目建設完成后,把灰渣、赤泥、煤矸石等固廢加以利用,制作成水穩材料、砌塊磚等綠色建筑建材,既解決了灰渣填埋占地問題,又節省了每年2000多萬元得灰渣處置費用。”
山西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副會長李麗珍認為,山西河坡發電在深度調峰、快速調頻和零功調峰方面先行先試,加大研發,因地制宜,靈活發電,是山西電網調峰調頻得示范基地。希望電廠在環保治理方面繼續主動作為,在實現超低排放得基礎上,尋找探索爐內和爐外脫硫可靠些點,完成環保考核指標同時,統籌節能降耗布局。
污染源變身“凈化器”
多年來,陽泉冀東水泥有限責任公司一直以行業綠色發展為指引,積極打造“綠色環保建材企業”,推動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感謝10月29日在該公司采訪時,公司主管生產得副總經理周兆印介紹:“公司目前累計環保投資已達到1.5億元,通過高效袋式收塵、低氮燃燒器改造、分級燃燒、煙氣脫硝等措施及深度治理改造,全面實現了對生產系統煙氣排放得有效控制,煙氣達到了超低排放。同時,通過不斷提升新技術、新裝備及推廣應用節能低碳產品,進一步完善了生產制造環節綠色低碳體系。”
在做好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得同時,陽泉冀東水泥有限責任公司積極推進綠色轉型發展,向綠色產業進行轉變。“公司新建了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危險廢物項目,年可處置危險廢棄物5萬噸。同時,積極開展綠色制造,推進‘綠色工廠’建設,實現水泥行業轉型升級。”周兆印介紹,通過固廢資源綜合利用,實現了鋼廠礦渣、鋼渣,電廠粉煤灰、脫硫石膏等工業廢棄物得無害化、資源化再利用。通過開展脫硝收塵設施建設、物料棚化全密閉、廠區環境綠化提升、無組織抑塵設施建設等項目,實現了有組織污染物超低排放,無組織排放徹底杜絕,固體廢物百分百回用,廢水零排放,廠區綠化率達41.7%。
張培華認為,該水泥企業建設規模大,建設標準高。防塵、防污染設施齊全,功能到位,管理規范,并每年協同處置危廢5萬噸。建設有余熱發電設備及系統,提高了用電自給率,全工藝系統率先實現了超低排放。同時,他希望冀東水泥能研發出更強得綠色轉型技術,使更多得工業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在資源綜合利用上再上新臺階。
本報感謝程國媛
(責編:劉洋、c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