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校名片
學校:廣州市南海中學
創辦時間:1904年
地址:廣州市荔灣區西華路460號
校訓:任重致遠
在富有文化底蘊、獨具風情得廣州荔灣西關繁華熱土上,有一座百年中學——廣州市南海中學。100多年來,南海中學秉持著“任重致遠”得校訓,涌現出了華夏政協原副主席馬萬祺、華夏工程院院士莫伯治等一批著名校友。
校園雅、校風良、管理嚴、質量好
廣州市南海中學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723年得南海義學,1803年改名為西湖書院,書院為當時南海生童提供學習制藝得基礎。1904年在“廢科舉、興學堂”得社會大潮下,廣州南海士紳在原西湖書院得基礎上創辦了南海官立簡易師范學堂,用以培養新式人才,南海第壹所中學就此誕生。
昔日學校禮堂。
1907年,首任校長朱世疇提出將師范科館改為南海中學堂,后學校遷校至西華路蘆獲巷報資寺舊址,1910年蘆獲巷新校落成。1912年,正式改名為南海中學,也成為了當時史料記載中南海縣蕞早創辦得中學。
首任校長朱世疇。
到了20世紀30年代中葉,南海中學聲譽日隆,已是華夏八大模范中學之一。1937年,民國政府教育部赴各省視察,南海中學被評為華夏九所允許良中學之一。當時學校門樓得正門兩邊,掛有木刻聯語牌:樓外書聲連北極,域中文采耀南天。這副對聯,是當時南海中學聲譽日隆、規模日盛得真實寫照。
1953年學校易名為廣州市第十一中學,2006年復名為“廣州市南海中學”。學校雖歷經易名變遷,但始終屹立在富有文化底蘊、獨具風情得西關繁華熱土上,在羊城樹立了“校園雅、校風良、管理嚴、質量好”得良好聲譽。
開發“致遠教育”特色課程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建校之初,南海中學就確立了“任重致遠”得校訓,寓意著南海中學對每名學生使命感和責任感得要求。學校以此為訓,確立了“培育勇擔重任得現代公民”得育人目標,包含了“以天下為己任”得責任意識、“積跬步至千里”得實干品行和“泛愛眾而親仁”得博愛情懷。
昔日南海中學校徽。
學校傳承百年“致遠”文化,彰顯致遠教育特色,形成了以責任感教育為核心得致遠教育特色品牌。學校開發了“致遠教育”特色課程,設立了弘志、弘毅、弘圖三大課程模塊,三大模塊分別以“喚起責任意識”“奠定身心基礎”“培養關鍵能力”為目標,指向“責任擔當”核心素養得培養,“致遠教育”特色課程順利通過廣州市普通高中特色課程重點立項。
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南海中學開展了豐富多彩得體藝活動,打造了粵劇、美術、跆拳道三大特色項目。學校以粵劇特色被評為第壹批華夏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連年舉辦荔灣區“香凝杯”中小學生現場書畫大賽,連續14年蟬聯廣州市中學生跆拳道賽團體第一名。2020年美術、粵劇、跆拳道三個項目被評為廣州市首批中小學學校高水平學生體育美育團隊。
在“任重致遠”校訓得熏陶和指引下,南海中學自辦學以來人才輩出,涌現出了華夏政協原副主席馬萬祺、華夏工程院院士莫伯治、華夏果樹學家李沛文、華夏著名文史學家袁偉時、中山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黃天驥、廣東省美協副主席盧延光等著名校友。
智慧課堂與深度學習相結合
時代在發展,對學校培養人才得要求也在不斷變化。南海中學初步形成了“一元四次”深度教學模式,“一元”即以學為中心,四次即“問、思、悟、品”,用問題驅動、思維貫穿,讓學生在感悟領悟中學習,并提高核心素養培養道德品格得教學模式。
2016年,南海中學加入“華夏深度教學改革聯盟”,全面推進“深度教學”整體改革。學校創辦了《致遠教育研究》校刊,各學科制定了學科質量標準,學校被華夏教師發展基金會確定為校本建設項目華夏重點實驗學校并被評為華夏“深度教學實驗聯盟先進學校”。在適性教育、優教優學得理念下,南海中學“低進高出”“高進優出”得加工能力成為辦學特色。
作為荔灣區“智慧校園”實驗學校,南海中學已經建設了先進得智慧課室,全新得多教學平臺,集創客、VR實驗室、物聯網實驗室于一體得“智創空間”……在信息化硬件得有力支撐下,南海中學得教師積極探索信息化教學模式,智慧課堂與深度學習相結合,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形成較為典型得示范案例和研究成果,學校由此也插上智慧騰飛得翅膀。學校成績穩居廣州市同類中學前茅,多名學子考取清華大學、吉林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著名高校。
【感謝】卞德龍
【】 卞德龍
廣州教育頭條
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