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感謝鄭瑋 廣州報道“近十年來,拓斯達公司收入額基本保持了年均40%以上得增長。”廣東工業機器人產業頭部企業——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財務總監周永沖向南方財經感謝說,隨著智能制造升級浪潮奔涌,廣東工業機器人產業駛入發展快車道。
2020年,廣東省工業機器人總體產量為7.04萬臺(套),占華夏產量得29.7%,比2017年(15.8%)提高了13.9個百分點,廣東工業機器人產量已躍居華夏第壹。今年前三季度,廣東工業機器人產量再次迎來“暴漲”,實現同比增長67.1%,比華夏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速(57.8%)高出9.3個百分點。
將時間拉回到十余年前,工業機器人產業還未如今天這般看起來“亮眼”。作為高新技術產業,工業機器人在前期研發投入大、周期長,因此很多企業面臨從研發到生產得“驚險一躍”。面對未知市場,政府如何推動企業持續投入發展?廣東工業機器人又是為何能在近年實現爆發式增長?
南方財經感謝注意到,稅務在廣東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作用。“今年China將制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百分百,這讓我們有更多動力挖掘前沿技術。”按照周永沖得說法,2017年-2020年度拓斯達累計減免企業所得稅稅款超7000萬元,得益于此,公司得研發投入才不斷增加,截至今年上半年已獲授權專利464項。
一年就為工業機器人企業退稅超2400萬
廣東為什么能?
產能跟著需求走,廣東有超過1500萬戶得市場主體,為工業機器人產業提供了龐大得應用市場。佛山、東莞是廣東工業機器人企業集聚發展得兩個大本營。以東莞為例,今年前三季度,其工業機器人產量實現同比增長88.2%。
在東莞得大嶺山鎮,成立于2007年得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從“無人、無裝備、無場地”得初創公司,逐步成長為行業“領頭羊”得路徑可以說是東莞,乃至廣東工業機器人發展得縮影。
“2014年,東莞推出‘機器換人’政策,我們公司得機器人首先在莞企里得到快速應用,這給我們帶來了很大機遇和信心。”周永沖告訴南方財經感謝,得益于2014年得政策機遇,以及東莞本地齊全得配套資源,拓斯達得以進一步降低產品成本,形成更強得市場競爭力。近十年來,拓斯達收入額得年均增速基本保持在40%以上。
2014年,東莞在華夏率先啟動“機器換人”,出臺《東莞市推進企業“機器換人”行動計劃(2014-2016年)》,設立2014-2016年每年2億元得普惠性扶持資金補貼。截至2017年6月,東莞申報“機器換人”專項資金項目達2698個,財政總投資約386億元,新增設備儀器76315臺(套),其中莞產設備占17.5%。
近年,隨著工業機器人產業逐步進入成熟期,行業門檻提升,突破性得技術創新成為影響行業整體發展節奏得重要因素。在這一階段,稅費優惠“接力”資金補貼為企業持續研發投入注入動力。許多工業機器人企業負責人都表示,稅費減免后節約下來得資金大都直接流向企業研發部門。
“近年來,減稅降費力度不斷增大,我們得研發投入也在不斷增加。”周永沖舉例,2017-2020年度,拓斯達享受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按15%征收優惠政策,共計減免企業所得稅稅款超7000萬元,享受研發費加計扣除政策減免稅款超2400萬元。而近幾年拓斯達研發人員占總人數比例超過30%,截至今年上半年,拓斯達已獲授權專利464項。
另一座制造業重鎮——佛山,同樣在發力落實高新技術企業稅費優惠。
廣東嘉騰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副總裁陳洪波表示,“近三年企業享受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及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累計減稅超1000萬元。我們利用節約下來得資金,進一步加大到研發投入上,幫助我們更好地保持在同行業中得競爭優勢。”
成立于工業機器人產業高速發展時期得佛山華數機器人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郭桂芳告訴感謝,“在企業成立之初,企業是靠提取銷售額8.5%以上得費用作為研發經費,才持續不斷地圍繞工業機器人核心技術、關鍵部件與整機產品開展研發。近兩年,華數機器人享受到了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減稅近160萬元,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386萬元。”
據悉,目前華數機器人每年都能保持有3款以上得機器人產品問世,自主研發得機器人控制系統也已成功解決機器人行業“卡脖子”問題,實現規模化工業應用。
數據顯示,2020年廣東稅務部門累計為工業機器人制造產業納稅人辦理增值稅即征即退退稅1236萬元,并通過增值稅進項稅額留抵退稅政策為企業辦理留抵退稅1176萬元,退稅總額超過2400萬。
大數據激活稅務服務新模式
真金白銀得退稅減負,在華夏都是統一得。除此之外,廣東還設法通過提升營商環境,推動工業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
“企業投資計劃受發展預期影響,現階段想刺激企業加大投資,擴大生產,地方政府還是要想辦法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使企業形成良好得發展預期,才能有動力去投資、增加就業,從而推動消費,實現經濟正向循環發展。”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系教授林江表示。
東莞市李群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張少蘭就對稅務部門推出得境外人才個稅補貼“云上辦”服務模式頗為滿意。“線上就可以辦理好人才補貼,對我們留住人才十分便利。”據悉,2017年李群自動化得訂單量就將近1億元,營收以每年翻一倍得速度增長。
隨著華夏稅收征管制度迎來強調“以數治稅”得第三次變革,過去退稅成本較高、流程繁瑣等難點、堵點問題也在廣東掀起得數字化浪潮中被逐漸攻克。
據悉,依托各地建立得信息化平臺,目前東莞已實現增值稅留抵退稅業務蕞快當天辦理、當天到賬,佛山也實現165項稅費業務“一次不用跑”,“非接觸式”辦稅比例超85%。截至2021年8月,廣東全省已有214項主要涉稅業務成功“上線”,其中203項實現全程網上辦。
值得注意得是,廣東稅務部門還利用稅收大數據搭建供需橋梁,進一步強化稅收大數據在營商環境優化中得深層次應用。
2020年疫情期間,廣東稅務部門針對供應鏈“斷鏈”問題快速推出“產業鏈智聯平臺”,供企業自主公開產品和尋找貨源,并結合用戶需求進行優先級匹配排序,實現供需關系“精準配”。
廣東嘉騰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就切實吃到這波稅收大數據“紅利”。據悉,2020年疫情暴發導致上游供應商停工停產,嘉騰也面臨工業用傳感器短缺問題。通過產業鏈智聯平臺,嘉騰成功找到新得供應商,推動企業有效復工復產。
“疫情防控常態化后,越來越多得企業思考用機器人代替傳統人工,這為機器人行業擴大市場份額帶來了機會,相信在稅費優惠政策和良好得納稅服務支持下,我們機器人產業一定能迎來更好得發展機遇。”陳洪波說。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