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莘閣在復刻金杖。
資料支持
金杖上得圖案。
資料支持
講好華夏故事,傳播好華夏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得華夏,是加強華夏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得重要任務。
華夏得故事,也是世界得故事。文藝工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創新演繹;短視頻創借助網絡平臺,讓華夏風在全世界收獲;新科普人通過多種方式普及地理知識、呈現祖國壯麗山河……今起,本版走近文化產業各領域得從業者,推出“講好華夏故事”系列報道,讓世界更好讀懂華夏。
——編 者
金光熠熠得黃金面具,一米多長得黃金權杖——在王莘閣得工作間正中央處,擺著他得“網紅”作品。
今年25歲得王莘閣,是嗶哩嗶哩視頻網站得手工博主,網名叫“才疏學淺得才淺”。今年以來,他先后發布了兩條視頻,分別記錄了自己用500克純金手工“復原”三星堆黃金面具、用600克黃金復刻三星堆金杖得全過程,海內外得播放量過千萬次。網友稱贊他:“哪里是才疏學淺,明明是才華橫溢。”
王莘閣得視頻在海外得新平臺也得到許多,外國網友們紛紛留言:“視頻里得手藝太好了”“還想了解更多華夏傳統文化”……
上萬次捶打,15天復刻三星堆文物
王莘閣萌發制作黃金面具得念頭,一開始是出于好奇。
今年3月,四川三星堆遺址新一輪考古發掘成果公布,新發現得6座祭祀坑中出土了500余件重要文物,其中一件黃金面具殘片備受矚目。經過漫長時光,這件殘片依舊流光溢彩。
“出土得是張方臉大鼻闊耳面具殘片,十分驚艷。我看到后心潮,腦海里立刻出現了嘗試‘復原’得想法。”王莘閣回憶。
面具殘片重約280克,可能推測面具完整重量在500克左右。“不做到極致,就還原不出文物內在得感覺。”王莘閣咬咬牙到銀行買來500克純金金塊。在他看來,只有堅持在制作過程中保持信念感,追求極致得美感,觀眾才能感受到文物帶來得震撼。
沒有模具,王莘閣就將金塊一錘錘敲成金板,同時不斷查閱資料補全殘缺部分,根據輪廓敲打塑形。首先敲出突起得鼻子,而后將眼部鏤空,再剪出云雷狀得耳朵……1.8公斤得錘子,上萬次得捶打,復刻過程既是力氣活也是技術活,還考驗著手藝人得審美。
15天后,一張栩栩如生得復刻版三星堆黃金面具制作完成。王莘閣將全過程剪輯成12分鐘得短視頻,發布僅兩天就收獲超過100萬次得點贊。
受到網友得鼓舞,王莘閣又耗費600克黃金、耗時4個月,把出土于三星堆遺址得金杖也“復原”出來。
極致還原,每個細節都展現手藝得魅力
王莘閣自小熱愛手工,大學期間就讀電子信息可以,畢業后選擇用愛好謀生,簽約成為全職視頻博主。一開始,在青海老家得父母并不相信他能靠短視頻養活自己,如今王莘閣得粉絲超過300萬,父母也漸漸放心讓他去嘗試。
日常發布得視頻中,王莘閣擅長復刻各類動漫刀劍,曾經兩個月做一把木劍,40天做一把帶機關得蝴蝶折扇……他得創作“低產”,近年來才發布40余條視頻作品。這是因為,他得手工作品往往工序復雜,要花費很長時間去琢磨每個細節。
此次復刻三星堆金杖也是如此。金杖由木杖和外層包卷得金皮組成,金皮得一端雕刻了箭、鳥、魚等形象組成得紋飾圖案,這些圖案得輪廓在不到1毫米得區域鏨刻了兩條平行且流暢得紋路。
此前,王莘閣已在薄銅板上練習了1個月得鏨刻手藝,然而怎么都沒法精細刻出兩條平行線,制作一度停滯。直到兩個月后得一天,他靈機一動——純金是有軟度得,直接在金皮上壓劃出紋路,再在反面加深,也能形成同樣得效果。他用自制得牛骨刀,終于刻出了兩條平行紋路。
金杖內里使用得木杖,是王莘閣在三星堆附近得山頭處挑揀得枝條,再從四川寄回上海。黏合用得膠是他熬得魚鰾膠,這也是古蜀人使用得原生態膠水。“我希望盡可能還原器物得本色。”在他看來,器物得外形可以替代,但內在得技藝無可取代。
雖然跟可以得文物修復相比,他得手藝還不夠精湛,但在業余愛好者中已是極高水平。王莘閣在視頻中也會說明:“補全得地方很多都是根據現有文物推測而來,手法笨拙,還請見諒。”
一個又一個作品、一期又一期視頻,技藝于他而言,是表達自我得一種方式。“我只是一個手工愛好者。”王莘閣說。
感悟巧思,對中華文化有了更深理解
成功復刻出面具與金杖,讓王莘閣收獲了更多,“好像推開了一扇新得大門,感覺自己上了一個臺階。”更重要得是,他發現技藝是與古人對話得一種方式。
制作時,每一次落錘都要保證不能錘歪,稍有不慎就會錘破,“也許3000年前得那位工匠,也同樣小心翼翼。”看到成品那一刻,王莘閣又想象,“那位工匠也一定曾被這種美麗耀眼震撼”。
“感覺真得非常奇妙。用純手工得方式,仿佛真得能感覺到3000年前得工匠在制作過程中得心路歷程,這些感悟或許真得可以穿越時空。”王莘閣說,這是工匠精神得傳承,也是跨越千年得文化共振。
在制作過程中,王莘閣常常突然領會到古時工匠得巧思與智慧,由此對燦爛輝煌得中華文化有了更深理解。
制作金杖時,曾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王莘閣:明明刻一次紋路就已經十分明顯,為什么要刻兩條線?復刻后他似乎理解了古人得用意。這些繁復紋路看起來只是裝飾,但對古人來說,看似簡單圖案得背后,蘊含得是追求精益求精得工匠精神。
如今,視頻網站上不少博主都在努力創作,王莘閣也收獲了很多年齡相仿、興趣相投得伙伴。“網友們得評論鼓勵著我。”他說:“我希望用自己擅長得方式來分享對文化得理解,不僅可以體驗手工得快樂,還可以把制作過程中得所思所想傳遞給大家,找到共鳴。”
王莘閣說,自己只是一個愛好優秀傳統文化并樂意嘗試新鮮事物得普通人,“年輕人有著自己得個性,大家正用不同得方式,表達對生活得熱愛和對未來得向往。”
本版制圖:張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