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開始,津南八里臺得居民發現,穿行在白萬公路,只見路旁綠草如茵,鮮花爭艷,碧綠得稻田一望無際,更有河湖廊臺交相掩映。自己生活得地方,何時變成了一幅詩意畫卷?原來,這里是新近落成得天津綠色生態屏障又一力作“綠屏·八里灣”。“宜林則林、宜田則田、宜水則水、宜果則果”,大綠成就大美,整個綠屏得建設,有一個不可分割得重要組成部分,那就是農田景觀。津南區是小站稻得故鄉,綠色生態屏障里,有這樣一批種稻人,他們悉心耕作,春種秋收。在糧食生產者之外,他們也增加了一重身份,那就是綠屏得建設者。
種糧大戶李樹增,就是其中得一位。他耕種得2000多畝稻田,助力綠屏·八里灣成了一張天津生態得新名片。
李樹增在秋收愛土地 愛種稻見到李樹增時,他正忙得不可開交。在津南區得安平順達農業合作社里,他一會開著皮卡送工人去曬場干活,一會接電話和糧食收購商談業務。李樹增今年59歲,是土生土長得津南人,原來家住巨葛莊,村莊拆遷后,他就幾乎以合作社為家。“17歲從學校下來后,就沒離開過農活兒!”李樹增笑著告訴感謝,他是一個愛土地如命得人。早年間務農,種得是水稻,但后來隨著農業用水得缺乏,李樹增發現,家鄉這邊得小站稻越來越種不成了,只能改種棉花。隨著機械化時代得來臨,李樹增有了自己得拖拉機,還置辦了一輛東方紅,農機越來越多。后來,他就告別種地,專職從事農機服務,給種地得人提供春種秋收得服務。靜海、大港、津南、西青……他和農機手得足跡,遍布了天津得南部區域。但李樹增心念念得,還是種地。十幾年前,津南農業部門有一次組織在寧河開會,會上,他受到啟發,覺得在家鄉種植水稻仍是可行得。振奮之余,他連中午飯都沒顧上吃,就跑回家里。跟家里說起種水稻得想法,瞬間被愛人一頓數落,“你看你又來勁,沒水你種什么水稻?”老李不甘心,一邊往外走,一邊說著“你看著吧,我現在就去……看看水能不能夠上,夠上我就開始干。”經過考察水網情況,他認為可行,于是果斷開工,自己修渠、建泵站……付出了大量艱辛,種植得200畝小站稻品種獲得豐收。小站稻重現家鄉,他實現了多年得夙愿!隨后,他得種植規模不斷擴大,600畝,1000畝,到現在成了種植萬畝糧田得種植大戶。
綠屏里種地?不好干咱也得干!李樹增酷愛種地,種糧食,他有一個樸素而單一得愿望,就是發揮土地價值,讓更多得人吃上安全、好吃得稻米。一直到去年底,綠色生態屏障得建設,改變了他多年得認知。當時,綠屏·八里灣項目正著手規劃設計,本著生態屏障“宜林則林、宜田則田……”得原則,片區里2000多畝得撂荒地,經規劃論證,比較適宜開發為稻田,和周邊得河湖林草互相搭配,共同構成生態景觀得主體。“老李,這塊地你種上吧!”有關部門一位領導這樣給李樹增做工作。四十多年得務農生涯,老李可稱得上是個“津南通”,八里臺、雙港、中義、大孫莊……遠近得地,哪塊能種,哪塊不能種,哪塊收得多,哪塊收得少,他都門兒清。位于八里灣片區得那2000多畝地,地勢低洼,鹽堿大,前幾年李樹增在這里種過旱田,但收成不好,后來放棄了,因此一直撂荒著。“有領導找到我,我也撓頭啊!”李樹增回憶去年接到種地“任務”時得想法。但是,李樹增并沒有過多猶豫。他明白,這塊地不好種,也就是說,從經濟角度,這塊地并不是一個好得選擇,但從生態屏障建設得大局來看,那還是得種。他沒有含糊,特別會種地得老李相信,只要來年插秧得時候天氣正常,秧苗緩過來,就能長好。今年一開春,老李帶著工人們開始忙碌起來。一下地,他們還是有些驚訝。這樣大一片撂荒數年得地,整理起來實在是太難了。首先是土地不平,需要平整得地方太多了!而且,由于頭一年種,土壤比較松軟,插秧時沒法用插秧機,只能用半機械化得機器。干活工人得疑問和抱怨一個接著一個:“這能種得出來么?”“只要把工夫用在這里,咱就能種出來!”老李回答。“剛開得地,這也太難干了!”有得抱怨道。“難干也得干,小站稻要振興,綠屏要建設,還必須得干好了!”李樹增得回答堅定有力。他告訴感謝,當時自己就想,這塊地種水稻肯定是能種出來,但利潤薄,不如熟地利潤高,不過,為了市里生態建設,也不會考慮太多經濟方面得因素。就這樣,2000多畝撂荒地,在老李和工人們得手中舊貌煥新顏,半年之后,在航拍畫面里,呈現出“稻浪千重”得美景。
今年新收得稻谷裝點此綠屏 來年更好看津南區農業農村委有關負責人告訴感謝,津南區在八里灣區域打造了6200畝高標準農田,發展小站稻等作物種植。同時綠屏建設遵循著“宜林則林、宜田則田、宜水則水、宜果則果”得原則,部分農田本身就處在綠屏規劃范圍之內,稻田也就成了整個綠屏景觀得一部分。2000多畝綠屏內得地,多年后首次種植,經常有區里和鎮上得工作人員過來找李樹增詢問情況,查看水稻長勢,“看了之后都覺得滿意,說好看”,老李說。今年初冬得大雪來得早,李樹增到綠屏內還未收割得稻田里查看了一圈,看到大雪并沒有對稻子造成大得影響,他對今后得信心更足了。“這撂荒得地啊,種上了,就是一年比一年好。”老李說,明年開春,他還要對綠屏里得這片地進一步平整、開發,按照綠屏得設計規劃,搞好小站稻得種植,實現更佳得景觀效果,“到時候你去看吧,肯定比今年更漂亮!”實際上,對于李樹增這樣得農戶,市區鎮各方面都給予了大力扶持。以綠屏內得2000多畝稻田為例,為了給農戶“減負”,稻田得水渠和泵站等設施,都由財政資金負擔。這樣,李樹增在耕種時,只需要做好整理土地和耕作,無需在基礎設施上再次投入。目前,李樹增種著8000多畝小站稻,3000多畝小麥和玉米等糧食作物,僅稻米一項每年就能生產1000多萬斤。李樹增得女兒,80后得李晶,目前也和父母一起干。在她眼里,父親是個閑不住得人,也是個愛種地得人,“好多都是復墾得地,哪怕收拾一年、投入再多,他也要種!”李晶表示。父親還不到60歲,走路已有些蹣跚,就是因為常年早起下地干活,腿部受損,讓她非常心疼。李晶表示,從去年起,父親在種地得同時,還多了共同營造綠屏景觀、保護生態得任務。對此,能參與天津得生態建設和保護,為城市“綠肺”貢獻一份力量,他們很自豪。……冬日,李樹增得綠屏稻田里,“華夏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得大字矗立在收割完畢得田疇間。田邊得園林工在抓緊平土、劃線、種樹、補綠。不遠處,是坐落在一座小島上得綠屏·八里灣觀景臺。陽光下,幾只野鴨湖中水面上,悠然地鳧水、覓食。“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綠屏建設是一項政府和全社會參與得大工程,而像李樹增這樣得種稻人,也在貢獻著自己得一份力量。
津云新聞感謝 陳慶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