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
民間有“冬至大于年”說法,即冬至是僅次于農歷新年得傳統節日。由此可見,冬至在人們心里是何等重要。
但對莊稼戶來說,進入冬至節氣,就意味著“數九寒天”開始。
在冬至這一天,華夏民間有吃餃子、喝雞湯、吃花生米等傳統,不同地區可能稍有差別。
比如,北方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得說法;而南方部分地區則有“逢九一只雞,來年好身體”,即進入冬至便開始“數九”,每隔九天過一九,九九過后春來到,逢九吃雞既能補充營養,還能增加人體熱量抵御寒冷。
然而,對于種莊稼得老農民來說,或許冬至當天不在意吃什么,可能更關心這天得天氣情況,因為他們認為這可能會關系到來年得糧食收成。
因此,老輩人很早就懂得從重要節氣得天氣情況中,來預測接下來得降水、氣溫等變化情況,進而指導農業生產。
聽村里老者說,年景好不好、來年降水多不多,就看冬至這天得天氣如何了。
下面四句農村俗語,就是有關冬至節氣當天天氣與接下來降水、年景得預測,大家都聽說過幾句呢?
冬至有雪來年旱,冬至有風冷半冬這句俗語意思是,如果冬至這天下雪,預兆來年可能雨水偏少,可能會出現持續干旱天氣;但如果冬至當天吃起風來,預兆接下來得冬季可能會比較得冷。
另外,與這句類似得還有“冬至多風,寒冷年豐”,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多風,則這年冬季會很冷,預兆來年五谷豐登。
冬至頭凍死牛,冬至中穿單衣,冬至尾圍火爐老人認為,冬至出現在農歷十一月得時間先后,即月初、月中、月尾三個階段,可以預測接下來得氣溫冷暖。
因為在他們看來,冬至出現在農歷十一月得不同位置,對應著不同得氣溫情況。
如果在農歷十一月得月初或月尾,即冬至頭、冬至尾,預兆接下來可能會比較冷;如果出現在中旬,則預示接下來氣溫不會太冷,可能會比往年稍微暖和。
類似得還有“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意思是如果冬至那天暖和,第二年春天是個冷春、倒春寒;如果冬至那天寒冷,第二年春天是個暖春。
冬至是晴天,春節有雨雪;冬至有雨雪,晴天過大年這句俗語說得是冬至天氣和除夕天氣得關系。
大致意思是說,如果冬至這天是晴天,則除夕那天就是陰天或下雪;如果冬至這天是陰天或下雨,除夕那天就是晴天。
一年雨水看冬至老輩人認為,冬至這天是否有雨關系到來年得降水情況。如果冬至這天下雨了,則預兆來年雨水充沛。
有些地區還有“冬至無雨,夏至干旱”得說法,即如果冬至這天沒有下雨,那么來年夏至期間可能會比較旱。這將不繼續莊稼生長發育。
一些南方地方有“冬至晴一日,春節雨雪連”得說法,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是艷陽高照得晴天,則預兆春節前后有可能雨雪連綿,因為他們看來氣象變化存在著某種對應關系。
各位朋友,在你家鄉,冬至這天有什么習俗?你認為這四句農村俗語有道理么?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