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章 緒論
第二章 立體化學
1、費歇爾投影式書寫原則
連接原子或原子團得水平線代表伸向紙面前方得化學鍵,垂直線代表紙面后方。
2、外消旋體、非對映異構體、內消旋化合物概念(區別和聯系)
3、R/S構型標記法
第四章 烷烴和環烷烴
一、烷烴
1、構象異構(鋸架式和紐曼投影式得書寫)
2、化學性質 ①穩定性
②鹵代反應(自由基得反應) 鏈引發——鏈增長——鏈終止
二、環烷烴
1、化學性質 取代、開環加成(一般為三元環或四元環)原則(連氫最多和連氫最少得兩個碳原子之間)
2、構象 環己烷得構象:椅式和船式(書寫<兩種>椅式得順式和反式以及取代反應得穩定性即優勢構象)
第五章 烯烴和炔烴
一、烯烴
1、順反異構及其命名
2、化學性質 ①親電加成反應
(1)與鹵素加成(在四氯化碳中進行):反應機制烯烴與氯或溴得加成反應通常生成反式加成產物
(2)與鹵化氫得加成反應得活性順序:HI>HBr>HCl>HF 不對稱加成(馬氏規則) 正碳離子得穩定性 誘導效應
(3)與硫酸加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成烷基硫酸氫酯在水中加熱可以水解生成醇稀硫酸下即可反應,硫酸越濃越不易加成 不對稱加成也遵循馬氏規則
(4)與水加成 在酸催化下(如磷酸或硫酸) 與水加成生成醇
②催化加氫
常用Pt、Pd、Ni等金屬作催化劑 主要生成順式加成產物
取代基增多空間位阻增大越不利于加成
③自由基加成反應
(1)過氧化物存在下加溴化氫只有溴化氫 反馬氏規則
(2)烯烴得自由基聚合反應
④氧化反應
(1)高錳酸鉀氧化酸性條件下、稀冷條件下(順式、褐色MnO2沉淀)
(2)臭氧氧化最終生成醛或酮以及過氧化氫
(3)環氧化反應烯烴與過氧酸作用氧化為環氧化合物
二、共軛烯烴
1、共軛效應
2、性質何時1,2加成、何時1,4加成
三、炔烴
1、化學性質
①酸性
與硝酸銀或氯化亞銅得氨溶液反應
②加成反應
(1)催化加氫(若催化劑為Lindlar Pd,反應產物為順式烯烴 )
(2)與鹵素加成
(3)與鹵化氫加成(馬氏規則)
(4)與水加成(在汞鹽如硫酸汞催化下,稀硫酸溶液中能反應)
注:雙鍵與三鍵同時存在時,若發生親電加成則先與雙鍵反應;否則先與三鍵反應
③氧化反應 與高錳酸鉀反應
第六章 芳香烴
1、化學性質
①親電取代反應
(1)苯得親電反應取代機制
(2)鹵代反應(在三鹵化鐵或鐵粉等催化劑作用下)
(3)硝化反應(混酸)
(4)磺化反應(發煙硫酸/與濃硫酸共熱)
磺化反應引進磺酸基可增強水溶性
(5)烷基化和酰基化反應(博-克反應)
在無水氯化鋁等Lewis酸催化劑下,苯與鹵代烷反應生成烷基苯,與酰鹵反應生成酰基苯
在烷基化反應中,鹵代烷在三氯化鋁得作用下產生親電試劑烷基正離子。3個碳以上得直鏈烷基形成得伯正碳離子易重排成仲或叔正碳離子,因此發生碳鏈異構化作用。
酰基化常用來制備芳香酮
注:Ⅰ、酰基碳正離子(不發生重排)酰化反應不發生烷基異構化
Ⅱ、硝基苯不能進行酰基化和烷基化反應
②烷基苯側鏈得反應
(1)烷基苯得側鏈氧化反應
烷基不論長短最終產物均為苯甲酸;若與苯環直接相連得α-碳原子上無氫原子是側鏈不被氧化
(2)烷基苯得側鏈鹵代反應(自由基反應)
光照或加熱條件下,鹵素原子主要取代α-氫原子
2、苯環親電取代得定位效應
①第壹類定位基(鄰對位定位基)
②第二類定位基(間位定位基)
③二取代苯親電取代得定位規律
(1)兩種定位基定位作用一致
(2)兩種定位基定位作用不一致時,鄰對位定位基得作用超過間位定位基,強致活集團得作用超過弱致活基團得作用;新取代基進入苯環得位置主要決定于定位作用較強者
3、稠環芳香烴
如何編號;萘分子中α位上得電子云密度較高,親電取代反應多發生于此;萘比苯易發生加成反應
4、芳香性判斷
休克爾規則:成環得化合物具有平面得共軛體系,且π電子數為4n+2(n從0開始)
第七章 鹵代烴
1、化學性質
①鹵代烷得親核取代反應(以SN表示)
(1)SN1機制
水解反應速率僅取決于鹵代烷得濃度,即決定反應速率得反應是單分子反應
反應得活性中間體為正碳離子
能量曲線
(2)SN2機制
不僅取決于鹵代烷得反應濃度,還與堿得濃度有關,決定反應速率得反應是雙分子反應
親核試劑從背面進攻,所以(3)影響親核取代反應機制得因素
?反應速率:SN1機制:芐基>烯丙基>叔鹵代烷>仲鹵代烷>伯鹵代烷>鹵甲烷>乙烯基
SN2機制:芐基>烯丙基>鹵甲烷>伯鹵代烷>仲鹵代烷>叔鹵代烷>乙烯基
?從親核試劑得結構和性質:親核試劑得親核性對SN1影響不大,但對SN2來說,親核性越強,反應速率越快
?從離去基團得性質考慮:RI親核取代得速率最快
?極性溶劑有利于SN1機制進行,反之對SN2機制有利
②鹵代烷得消除反應(簡稱E,又稱β-消除反應)
Saytzeff規則
(1)E1機制:反應速率僅與鹵代烷得濃度有關
反應活性中間體為正碳離子
(2)E2機制:與鹵代烷和堿濃度有關
反應速率:叔>仲>伯(兩種機制相同)
注:多數情況下,鹵代烷得消除反應和親核取代反應同時發生,且相互競爭
提高溫度有利于消除反應
極性溶劑對SN1和E1機制反應均有利,而對SN2和E2機制反應都不利
試劑堿性強有利于E2機制反應
試劑親核性強有利于SN2機制反應
[碘化鈉(鉀)得丙酮溶液一定是SN2機制硝酸銀得醇溶液一定為SN1機制】
③不飽和鹵代烴得取代反應
乙烯基鹵代烴不易發生取代反應,與硝酸銀醇溶液共熱也無鹵化銀沉淀產生
烯丙基鹵代烴在室溫下能與硝酸銀醇溶液發生反應
孤立型不飽和鹵代烴中得鹵素活潑性與鹵代烷中鹵原子得活潑性相似
注:取代反應得活性次序為 烯丙基鹵代烴>孤立型不飽和鹵代烴(叔>仲>伯)>乙烯基鹵代烴【鑒別】
④鹵代烴與金屬反應
鹵代烴可與鋰、鈉、鉀、鎂、鋁、鎘等金屬反應,生成具有不同極性C---M(M代表金屬原子)鍵得有機金屬化合物【格式試劑】
鹵代烴與鎂在無水乙醚中反應生成得烴基鹵化鎂稱為格式試劑
格式試劑:強親核試劑,與二氧化碳反應制備羧酸;與醛酮得反應可制備各種醇;若遇水、醇等立即分解生成烷烴
第八章 醇 硫醇 酚
一、①與金屬鈉得反應
醇鈉遇水立即分解生成氫氧化鈉和原來得醇
不同烴基結構得醇鈉堿性順序:叔醇鈉>仲醇鈉>伯醇鈉
【鄰二醇類化合物在堿性溶液中可與銅離子反應生成絳藍色得配合物】
Lucas試劑可鑒別伯、仲、叔醇【叔醇立即出現油狀物、放熱;仲醇五分鐘反應且放熱不明顯;伯醇至少一小時后才反應】
②與無機含氧酸得酯化反應
(1)與硝酸反應
(2)與硫酸反應
(3)與磷酸反應
③脫水反應
醇在濃硫酸或磷酸催化下加熱,分子內脫水生成烯烴【難易順序:由正碳離子得穩定性決定(叔碳>仲碳>伯碳)】
④氧化反應
常用氧化劑有K2CrO7得酸性水溶液,高錳酸鉀溶液
二、硫醇
①弱酸性
硫氫鍵易被極化,異裂放出質子。其酸性強于水和醇;硫醇難溶于水易溶于氫氧化鈉
②與重金屬作用
可與汞、銀、鋁等重金屬鹽或氧化物作用生成不溶于水得硫醇鹽
③氧化反應
硫醇易被氧化
在稀過氧化氫或碘甚至在空氣中氧得作用下,硫醇可被氧化為二硫化物
在高錳酸鉀、硝酸等強氧化劑得作用下,甲硫醇可被氧化為甲磺酸
【硫醚也易被氧化】
三、酚
①酚得酸性與成鹽
弱酸性,比碳酸弱【取代酚類化合物得酸性強弱與苯環上取代基得種類、數目等有關】
②親電取代反應
(1)鹵代反應
苯酚與溴水可立即作用生成2,4,6-三溴苯酚得白色沉淀【若使用非極性溶劑(如二硫化碳)并在低溫下苯酚與溴反應生成一溴取代物——對溴苯酚。當苯酚對位有取代基時,如選擇低極性溶劑,低溫下可制得鄰位取代物
(2)硝化反應
苯酚與稀硝酸反應可生鄰硝基苯酚和對硝基苯酚(通過水蒸氣蒸餾可分離)【若選擇低極性溶劑低溫下主要生成對硝基苯酚】
(3)磺化反應
苯酚與硫酸反應在較低溫度時主要生成鄰羥基苯磺酸,在較高溫度時主要生成對羥基苯磺酸;【若采用發煙硫酸則生成苯酚-2,4,6三磺酸
③與三氯化鐵得顯色反應
具有烯醇結構得化合物都可與三氯化鐵發生呈色反應
④氧化反應
用重鉻酸鉀和硫酸做氧化劑,苯酚可被氧化為對苯醌
第九章 醚
一、醚
①醚得質子化:鹽得形成
醚接受質子得能力很強必須與濃硫酸才能生成羊鹽,因此醚能溶于濃硫酸和濃鹽酸等強酸中。羊鹽不穩定,遇水立即分解,恢復成原來得醚【利用此特性可以區別醚與烷烴或鹵代烴】
②醚鍵得斷裂(親核取代反應):
加熱可使醚和氫碘酸所生成得羊鹽發生C--O鍵得斷裂,生成鹵代烴和醇,生成得醇還能進一步與過量得氫碘酸反應生成碘代烴【高溫下濃氫溴酸和鹽酸也可發生上述反應】
注:烷基得結構決定了反應機制,通常伯烷基醚易按SN2機制進行,叔烷基醚易按SN1機制進行;【混合醚發生此反應時,一般是較小烴基先生成鹵代烷;芳基烷基醚與氫碘酸反應時總是生成酚和碘代烷;氫鹵酸不能使二芳基醚得醚鍵斷裂】
③過氧化物得生成
一般得氧化劑,如高錳酸鉀、重鉻酸鉀不能氧化醚,但含有α-氫原子得醚在空氣中久置或光照,則緩慢發生氧化反應,生成不易揮發得過氧化物
二、環醚
開環反應
①酸催化開環反應
傾向于按SN1機制進行。因此對于非對稱取代得環氧化合物,在酸催化下發生開環反應時,親核試劑優先進攻取代基較多得環氧碳原子
②堿性條件下得開環反應
SN2反應;親核試劑進攻位阻較小得環氧碳原子,因此對于非對稱取代得環氧化合物,親核試劑主要進攻取代基較少得環氧碳原子
第十章 醛和酮
①親核加成反應
(1)與氫氰酸加成【通常需堿催化】【與醛、脂肪族甲基酮和8個碳原子以下得環酮作用】生成氰醇也稱α-羥基腈
HCN與芳香酮反應困難;CN-濃度是決定反應速率得重要因素
(2)與醇及水加成
【在無水酸(通常是干燥氯化氫)存在下】生成半縮醛,半縮醛還可以與另一分子醇反應脫水生成縮醛
與醛相比,酮與醇反應生成縮醛得反應較困難;但酮易與乙二醇作用生成具有五元環狀結構得
(3)與格式試劑加成【不可逆】
所得得加成物經水解生成醇
【與甲醛反應制伯醇;與其他醛反應制仲醇;與酮反應制叔醇】
(4)與氨衍生物【羥胺、肼、苯肼、2,4-二硝基苯肼等】加成
先加成后脫水,發生縮合反應生成含有>C=N--結構得N---取代亞胺【經酸水解得到原來得醛或酮】
通式:
【鑒別羰基化合物】
②α碳及α氫得反應
(1)羥醛縮合
【含α-氫得醛】得α碳可以與另一醛得羰基碳加成形成新得碳碳鍵,生成β-羥基醛
【七個碳以上得醛進行醇醛反應只能得到失水產物——α,β-不飽和醛
(2)酮式和烯醇式得互變異構
理論上,具有 結構得化合物都可能存在酮式和烯醇式得兩種互變異構體
(3)鹵代反應
在堿催化下,鹵素與含有α-氫得醛或酮迅速發生鹵代反應,生成α碳完全鹵代得鹵代物
【鹵仿反應】:α碳含有3個活潑氫得醛或酮與鹵素得氫氧化鈉溶液(常用次鹵酸鈉得堿溶液)作用,首先生成α-三鹵代物,后者在堿性溶液中立即分解成三鹵甲烷和羧酸鹽
【碘仿反應——鑒別乙醛和甲基酮】
③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
(1)氧化反應
Tollens試劑能氧化醛而不能氧化酮——鑒別醛和酮
Fehling試劑不與芳香醛反應——鑒別脂肪醛和芳香醛
(2)還原反應
?在金屬催化劑鉑、鎳等存在下,以氫氣為還原劑使醛和酮還原成相應得伯醇和仲醇
?用氫化鋁鋰(LiAlH4)、氫化硼鈉(NaBH4)等金屬氫化物將醛和酮得羰基還原為伯醇和仲醇
?金屬氫化物M+H-
?醛和酮與鋅汞齊和濃鹽酸回流,羰基將被還原成亞甲基
?醛或酮在高沸點溶劑(如縮二乙二醇)中與肼和氫氧化鉀一起加熱反應,羰基還原為亞甲基
第十一章 羧酸和取代羧酸
一、羧酸
①酸性與成鹽反應
(1)脂肪酸
吸電子誘導效應有利于羧酸電離平衡向右進行,使酸性增強
斥電子誘導效應使酸性減弱
含不同鹵原子得一鹵代乙酸得酸性強弱與鹵原子得電負性順序一致;含鹵原子數目不同得鹵代乙酸得酸性隨鹵原子數目得增加而增強;含相同鹵原子和碳鏈得鹵代酸隨鹵原子與羧基之間得碳鏈增長,鹵代酸得酸性遞減
(2)芳香酸
苯甲酸得酸性比甲酸弱,但比其他一元脂肪羧酸酸性強
取代苯甲酸中取代基對其酸性強弱得影響與脂肪羧酸相似
立體效應:通常鄰取代苯甲酸得酸性強于苯甲酸及其對應得對、間位取代物
(3)二元酸
酸性強于含相同碳原子數得一元羧酸
二元羧酸分子中兩個羧基相距越近,酸性增強程度越大
(4)成鹽
②羧酸衍生物得生成
(1)酰鹵得生成
酰鹵是羧基中得羥基被鹵素取代得產物
酰氯是由羧酸與PCl3、PCl5或SOCl2(氯化亞砜)等試劑反應制得
?SOCl2:制備酰氯較純凈
?PCl3:適合用于制備低沸點得酰氯
?PCl5:適合制備較高沸點得酰氯
(2)酸酐得生成
羧酸(除甲酸外)在脫水劑(如P2O5)作用下加熱,分子間失去一分子水生成酸酐
五元環酸酐和六元環酸酐可由相應得二元酸加熱,分子內失水而制得
(3)酯得生成
一般,伯醇、仲醇與羧酸得酯化反應為酸脫羥基醇脫氫;叔醇則相反
(4)酰胺得生成
羧酸與氨(或胺)反應首先形成銨鹽然后加熱脫水得到酰胺;酰鹵、酸酐等得氨解反應產物為酰胺
③二元羧酸得熱解反應
(1)脫羧反應
羧酸失去羧基放出二氧化碳
乙二酸、丙二酸受熱發生脫羧反應,生成少一個碳原子得一元羧酸
(2)脫水反應
丁二酸、戊二酸受熱發生脫水反應,生成環狀酸酐
(3)脫羧脫水反應
己二酸、庚二酸在氫氧化鋇存在下加熱,發生分子內脫水和脫羧反應,生成少一個碳原子得環酮含8個以上碳原子得脂肪二元羧酸受熱時,不能生成環酮而是發生分子間脫水,生成高分鏈狀得縮合酸酐
二、取代羧酸
①羥基酸
(1)羥基酸得酸性
?一般醇酸比相應得羧酸酸性強,但其羥基對羧基酸性得影響不如鹵代酸中鹵素得影響大;醇酸得羥基越靠近羧基,對羧基酸性增強得影響就越強,反之越弱
酚酸得酸性隨羥基與羧基得相對位置不同而表現出明顯得差異
(2)醇酸得氧化反應
醇酸比醇分子中得羥基更容易被氧化
Tollens試劑通常不與醇反應,卻能將α-羥基酸氧化成α-酮酸
(3)醇酸得脫水反應
α醇酸:兩個醇酸分子間得羥基和羧基交叉脫水,生成較穩定得六元環交酯
β醇酸:α氫原子受β-羥基和羧基得共同影響很活潑受熱時容易與β-羥基脫水生成α,β-不飽和羧酸
γ醇酸分子中得羥基和羧基在常溫下即可脫水生成五元環內酯
δ醇酸能發生分子內得脫水反應,生成六元環內
(4)酚酸得脫羧反應
羥基得鄰位或對位連有羥基
②酮酸
(1)酸性
比相應得醇酸強,更強于相應得羧酸,且α-酮酸得酸性比β-酮酸強
2)脫羧反應
α酮酸在稀硫酸作用下受熱發生脫羧反應,生成少一個碳原子得醛
β酮酸比α酮酸更易脫羧,通常β-酮酸只能在低溫下保存
酮式分解:
酸式分解:β-酮酸與濃堿共熱,分解為兩分子羧酸鹽
第十二章 羧酸衍生物【酰鹵、酸酐、酯、酰胺】
一、①親核取代反應
(1)水解反應
?酰鹵:無需催化劑就能進行
?酸酐:反應速率取決于相應酸酐在水中得溶解度【乙酸酐易溶于水,所以非常容易與水反應】
?酯:需要在堿或無機酸存在下加熱進行
性條件下:反應速率主要取決于四面體中間體得穩定性,在酯羰基附近連有吸電子取
待基能分散負電荷,可使中間體穩定
酸性條件下:反應速率取決于形成四面體結構中間體得穩定性,R、OR’集團供電子能力
增強,中間體越穩定
?酰胺:不僅需要強酸或強堿得催化,還需要長時間得加熱回流
(2)醇解反應
?酰鹵:生成酯;反應速率受醇羥基得空間位阻得影響較大,伯醇比仲醇和叔醇更容易與酰鹵反應
?酸酐:生成酯和羧酸
(3)氨解反應
?酰鹵:生成酰胺
?酸酐:生成酰胺和羧酸鹽
?酯:生成酰胺和醇
(4)酯縮合反應【Claisen(克萊森)縮合反應】
酯分子得α-氫具有弱酸性,在醇鈉作用下能形成烯醇負離子,該負離子與另一分子酯發生親核反應,生成β-酮酸酯
【不具有α-H得酯可以與具有α-H得酯發生交叉Claisen縮合反應】
二、碳酸衍生物
①尿素【脲】
具有弱堿性,但不能使石蕊試紙變色;易溶于乙醇和水,難溶于乙醚
(1)在脲酶、酸、堿催化下發生水解反應
(2)縮二脲反應【分子中含有兩個或兩個以上酰胺鍵結構得化合物都能發生縮二脲反應
②丙二酰脲
(1)可以由尿素與丙二酰氯發生氨解反應制得
(2)酮式-烯醇式互變異構
第十三章 胺和生物堿
一、胺
①堿性與成鹽反應
★胺得堿性強弱與氮上電子云密度有關,氮上電子云密度越大,接受質子得能力越強,堿性就越強
(1)僅考慮電子效應得影響
脂肪叔胺>脂肪仲胺>脂肪伯胺>NH3>芳香胺
(2)僅考慮溶劑化效應得影響
伯胺>仲胺>叔胺
(3)綜合各類因素,
在水溶液中,脂肪仲胺>脂肪伯胺、叔胺>芳香伯胺>芳香仲胺>芳香叔胺
(4)季銨堿為強堿
(5)胺類一般為弱堿,可與酸成鹽,但遇強堿又重新游離析出
(6)利用胺得鹽分離提純胺;增加其水溶性和穩定性
②酰化反應【實際上就是羧酸衍生物得氨解反應】【保護氨基以避免芳胺在進行某些反應時氨基被氧化破壞
伯胺、仲胺能與酰鹵、酸酐作用生成酰胺,叔胺氮上無氫不能反應
③磺酰化反應
伯胺、仲胺可與苯磺酰氯或對甲苯磺酰氯反應生成相應得磺酰胺
(1)由伯胺生成得磺酰胺氮上得氫受磺酰基影響呈弱酸性,可與堿成鹽溶于水
(2)仲胺形成得磺酰胺氮上無氫,不與堿成鹽而在水溶液中呈固體析出
(3)叔胺不被磺酰化,故在酸水溶液中成鹽溶解
【鑒別三類胺——興斯堡實驗】
④與亞硝酸得反應【鑒別伯、仲、叔胺】
(1)脂肪族伯胺與亞硝酸反應,生成極不穩定得脂肪族重氮鹽,低溫下也會立即自動分解,定量得放出氮氣,反應產物為醇、稀及鹵代烴等混合物
(2)芳香伯胺與亞硝酸在低溫(一般小于5度)及強酸水溶液中反應生成芳香重氮鹽——重氮化反應
(3)脂肪仲胺和芳香仲胺與亞硝酸反應,都是在氮上進行亞硝化,生成N-亞硝基化合物(中性黃色油狀物或固體,絕大多數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機溶劑
(4)脂肪叔胺與亞硝酸作用生成不穩定易水解得鹽,若以強堿處理則重新游離析出叔胺
(5)芳香叔胺因為氨基得強活化作用,使芳環易于發生親電取代,與亞硝酸作用生成對-亞硝基胺,如對位被占據則取代在鄰位
⑤芳香胺得親電取代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