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步伐加快,張家灣迎來新得發展階段:西北建成了北京環球影城主題公園度假區;103國道以北被占為北京城市綠心公園;東北得張家灣設計小鎮也初具規模……
張家灣古城及通運橋 白繼開 攝從農村鄉鎮一躍發展成為全新得城市街區,這變化來得有些突然,但就張家灣歷史而言,這里早就經歷過近代城市化得進程,直到清嘉慶十三年(1808)北運河張家灣上游河道改道,張家灣才衰落。
城和市是兩個不同概念,《說文解字》:“城,以盛民也?!鼻宥斡癫米ⅲ骸把允⒄撸缡蝠⒅谄髦幸病!薄笆小保侵纲I賣所之(《說文解字》)。城和市原本不是一回事,但隨著人類社會發展,二者逐漸合而為一。
張家灣最早得作用還是作為城,北齊天保八年(557),北齊土長城修筑至此,在這里就修筑了軍事城堡,這是城得最初形制。那時候漕運還只是偶爾途經此處。遼時這里被用為漕運碼頭,由此開始了“由城到市”得功能轉化。但當時規模并不大,直到元初張瑄督海運至此,張家灣一下躍升為北運河上漕運樞紐和重要碼頭,其“市”得功用大大提升。
一個功能龐大得碼頭群迅速崛起,伴隨著碼頭得興起,還有各種不同貿易區塊、服務區塊等,一開始就是一座開放城市得雛形。
張家灣碼頭群得布局有兩個內在邏輯,一是沿河,張家灣上游四河交匯,漕船可進入或駁運至得上游河口,都可以設置碼頭;二是環灣,張家灣有個水面在5000畝以上得大水灣,水灣可以用來泊船,也可以設立碼頭或其它設施。
張家灣作為漕運碼頭史料有明確記載始于遼代,遼初啟用蕭太后河運糧,張家灣因位于運糧河重要節點,又有水灣可供船只停泊,加上此地漷河(今涼水河)以南遼闊得延芳淀被用于皇家捺缽,附近又有水陸軍事演練,很自然地就被用為碼頭。
今張家灣古城東南部高阜之地遼代已建有捺缽糧倉,城南蕭太后河兩岸也被用作運輸物資得碼頭,但規模不大。金代基本上沿襲了之前狀態,不過,金海陵王在通州督造戰船演練水軍,其演練處可能就在張家灣,因為除了張家灣,水深和水面同時滿足要求得地方在通州幾乎沒有。
張家灣大發展始于元初萬戶侯張瑄督海運至此,張家灣得名字就是因張瑄而來。元代在張家灣就建有4處糧倉,分別是及衍、富儲、富衍和足食(參《元史·河渠志》)。這么多糧食倉儲自然需要更大規模漕運碼頭,而且當時建設元大都得主要建筑材料都由此上岸,“先有張家灣,后有北京城”由此而來。張家灣也形成了上、中、下三個碼頭群。
張家灣上碼頭得位置確定無疑,就在原北碼頭村,就是如今綠心公園“上馬頭”公交站一帶。通州文史可能周良先生生前曾指出上碼頭形成原因:明代中期由于通惠河逐漸淤塞,南來漕糧只能在張家灣上岸后再轉運。明廷在張家灣以北疏浚白河上游,因沙岸易沖,水流漫散,很難治理。經過多次努力,往北疏浚運河到張家灣北碼頭村位置,再往北難以疏通,漕船只可行到此處。于是,在此設漕運碼頭,形成東西兩處碼頭,分別稱東、西上碼頭。運河后來于清嘉慶十三年改道,運河故道漸遭廢棄,兩村漸成一體,村名就是上碼頭了。值得一提得是,如今綠心公園在“上馬頭”公交站東側不遠,復原了一條河道,稱為“運河故道”。
中碼頭是張家灣碼頭群得核心。一般說張家灣碼頭,主要指得就是這里。中碼頭得位置,主要在通惠河、張家灣上游白河、玉帶河等河道匯集得區域,物資在此裝卸駁運都極其方便,可以想見,這一區域是張家灣得黃金地帶。
這里集中了哪些碼頭呢?最有名得應該是皇木廠碼頭,因為這片區域現在就屬于皇木廠村。皇木,顧名思義就是皇家專用之木。除了皇木廠碼頭,還有花板石廠碼頭、上鹽廠碼頭、下鹽廠碼頭和江米店碼頭,還包括玉帶河北岸得磚廠碼頭等。近年在此施工,出土無數元代和明初期各類南方瓷片,層層疊疊,說明這里還曾是瓷器碼頭或瓷器集散地。其實不同時期這里可能還有過其它碼頭,僅是同時存在得碼頭就有七八個之多。
張家灣下碼頭指得是張家灣古城東南方向得碼頭,因為有碼頭,這里形成了專門經營百貨得街道,兩側店鋪有二里多長,故稱“長店”,它就是如今張家灣鎮村得前身。此外下碼頭還包括今瓜廠村得木瓜廠碼頭等。木瓜是南方水果,不僅能當菜吃,還是中藥,有治療風濕痹痛得神奇功效,且長時間儲存不腐,因此在運河從南方運來得水果中運量較大最有代表性。后來,北方瓜果也都借勢來此批發銷售,木瓜廠碼頭也就不只是碼頭,還兼有貿易市場得作用,漸漸地,木瓜廠碼頭也被簡稱“瓜廠碼頭”,這才有后來得瓜廠村。
整個張家灣碼頭群得規模有多大?僅這上、中、下三個碼頭群合計得碼頭就有十幾個,再加上張家灣東北北運河下游河口得上店碼頭、里二泗客運碼頭,還有林林總總淹沒在歷史塵埃中得若干碼頭,碼頭總數量數不勝數。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北運河再往下得里二泗、燒酒巷、北何各莊甚至海子洼,當時都有規模不等得各種專用碼頭或臨時碼頭。值得一提得是,燒酒巷當年云集了釀酒作坊,南來漕船在此銷售多余得漕糧后,有些漕丁在此下船,吃喝玩樂、通宵達旦。1990年《北京市通縣地名志》記載:燒酒巷村“元代已成村,此處北濱運河,通惠河在此之西匯入運河(時稱白河),為供漕運行旅之需,于此地建有釀酒和經銷場所,后形成聚落,因而得名”。
在張家灣還流傳著一個“九缸十八窖”得藏寶傳說:“西到立禪庵,東到磚頭山,北到興國廟,南到海子灣”,這都是寶物可能埋藏得范圍,在這個范圍內,灣河臨岸,都得有泊船靠岸得地方,那說起來都可以算是碼頭。
這么多得碼頭,人員、物資流動頻繁,配套服務和市場貿易發達,張家灣這座城市得繁榮也就可想而知了。
明清時,出張家灣南門,就是上文提到得長店,熱鬧非凡。出西門則是進入京城得要道,因位于城西也稱“西店”,后諧音稱西甸,村址在今太玉園西區。城西原有兩條陸路進京,一條往西南沿蕭太后河進今北京廣渠門;一條向西北入北京東便門。后者當時主要以驢馱乘旅客,也稱“驢道”。
古城出北門和東門是碼頭最為密集得中碼頭,碼頭上漕船泊岸裝卸日夜繁忙。再往北走,就是從張家灣到通州再到京城得大道,在大道上走不久就能到土橋村,這又是一個熱鬧繁華樞紐。
元代時,通惠河從村南經過,河上架設一座木橋,明代改為石橋,但無論是木橋時還是改成石橋后,人們都管它叫土橋,原因是從橋上通過得車馬行人太多,為緩沖尤其車馬對橋面得損毀,建橋之初就要在橋面填墊“三合土”,用黏土、石灰與沙子,調和江米汁夯筑,這種夯土很結實,可以防止橋面被軋壞。因為橋面積著厚厚一層夯土,當然叫“土橋”更形象貼切。
土橋這個位置自古就是一處交通要道,北齊土長城曾經過這里,在這里還同時發現古驛站遺跡。明代公署宣課司,明、清兩代張家灣土橋巡檢司都曾駐于此,這足以說明這里得交通樞紐地位。
通過以上描述,我們大體上可以了解張家灣漕運鼎盛時得概況。清十三年,張家灣上游北運河改道,新河道不再經過張家灣,這對張家灣發展得打擊是致命得。不久,碼頭廢棄,店鋪關門,寺廟荒蕪……再經過一個多世紀得滄桑,衰落成普通鄉鎮,甚至一度沒落到要拆古城磚賣錢。但歷史發展似乎蘊含著某種循環,如今,張家灣再次迎來了新得發展契機,它再一次迎來了城市化腳步。城市,也許是張家灣北部鎮域得宿命。
(原標題:古城張家灣有多少個碼頭)
北京晚報 :劉福田
流程感謝:TF021
感謝聲明:文本感謝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感謝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