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武義縣鄉村俯瞰(航拍圖)。 吳維康 攝
杭州8月13日電(邵燕飛 胡豐盛 張斌)“共同富裕”是當下東部省份浙江的“熱詞”。
今年,浙江擔負起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重要歷史使命。從城鄉看,該省農村戶籍人口占了一半,村域發展顯然是共同富裕的“題眼”之一。觀察浙江村域,抱團“進步”、組團發展已成為一股新趨勢。共建共享共富的村域發展道路,日益清晰。
抱團“進步”的先行示范
“年輕人在廣闊鄉村大有可為。”身為“80后”的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下姜村黨總支書記姜麗娟說。
姜麗娟所在的下姜村有“蝶變”經歷:其曾是當地最偏遠的貧困村之一。2003年,浙江啟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后,下姜村就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下,村莊面貌不斷改善。
2016年,姜麗娟成為返鄉創業第一人,從外地回到故土追夢。5年來,除經營自家民宿,姜麗娟還先后擔任村里多項職務。2021年,她接過下姜村黨支部書記的“交接棒”。
“農家樂、民宿忙、瓜果香、游客如織進下姜。我想正是家鄉日復一日的變化、村民臉上越來越多的笑容,給我帶來了底氣和信心。”姜麗娟說。
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該村把紅色旅游資源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僅2021年就累計接待游客近7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626萬元(人民幣,下同)。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如今,下姜村還與周邊的24個村一起,組成“大下姜”鄉村聯合體。根據不同區域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大下姜”聯合體分別規劃了各具特色、彼此互補的產業帶,注冊了“大下姜”統一品牌。今年上半年,“大下姜”集體經濟收入同比增長近44%,強村與弱村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
不止“大下姜”鄉村聯合體共富模式成為邁向共富的“先行示范”,在“紅船起航地”——浙江省嘉興市,該市嘉善縣的探索實踐,成為浙江跨省“飛地”抱團、共奔富裕路的首次嘗試。
“這里預計每年可為浙江慶元和四川九寨溝帶來約2200萬元收益,用于推動慶元縣83個薄弱村和九寨溝縣48個貧困村增強‘造血’功能。”在浙江首個跨省“飛地”產業園:嘉善—慶元—九寨溝“飛地”產業園,嘉善縣大云鎮副鎮長孫利榮對發文人說。
據介紹,該產業園是嘉善縣首個強村計劃“飛地抱團”項目——中德生態產業園的三期項目,由當地村集體出資成立公司開發建設,大云鎮負責招商及運營,每年按投資額的10%給予出資村保底分紅,讓當地薄弱村、騰退村都有機會參與抱團發展。
2018年至今,該產業園已為22個“股東”村帶來30萬元到100萬元不等的分紅效益。
“通過‘飛地抱團’項目,慶元和九寨溝可以堅守山的優勢,走好生態之路;嘉善也可以積聚產業規模,打造新的增長極,實現互利共贏。”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副主任汪燕說。
上述經驗在嘉興市得到廣泛“復制”:截至2021年底,嘉興累計建成“飛地抱團”項目110個,實現縣域抱團項目全覆蓋、集體經濟薄弱村全打包、“消薄”任務全兜底。
組團發展的大勢所趨
無論是淳安的“大下姜”鄉村聯合體共富模式,還是嘉善的跨省“飛地”產業園,本質上都是“先富幫后富”的基層實踐之舉——這些經驗是否僅適用于當地、是否適合“移植”?
“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腳知道。”從浙江各地類似的實踐來看,組團式發展,是鄉村地區邁向共同富裕的大勢所趨。
在浙江省麗水市的山區縣——青田縣,當地東源鎮通過村企聯建、資源盤活、項目開發、要素保障及特色農業培育等方式,牽線村企合作24家,做大做強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今年1月至7月,該鎮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經營性收入分別同比增長168%和579%,提前完成高標準增收目標。
此外,當地聯合11個村組建強村公司,探索山坡養雞、水庫養魚等“企業+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集中包裝銷售本土農特產品,持續激活村級致富潛力,推進鄉村振興。
在浙江省金華市,該市武義縣的桐琴鎮是當地工業化、城鎮化水平較高的鄉鎮,柳城畬族鎮則是當地南部山區的民族鄉鎮。兩地正聯建“桐琴電子商務產業園二期項目”,解決桐琴鎮19個經濟薄弱村和柳城畬族鎮33個經濟薄弱村集體經濟發展問題,改變過去的單純“輸血”為“造血”,增強集體經濟發展的后勁。
組團注入發展資源的嘗試,還在金華全市范圍展開——今年,該市發揮統一戰線資源優勢,發動統一戰線各團體與全市20個人口相對較多的民族村達成“1+1”組團式結對共建,旨在促進民族村產業更興旺、百姓更富裕、文化更繁榮、民族更融合。
“我們近期到結對共建的鄉鎮和民族村進行了調研,下一步計劃把民建‘我們的幸福計劃’‘點亮書房’等社會服務品牌拓展到當地,逐步在產業幫扶、項目對接,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成效。”民建金華市委會專職副主委陳琳說。
在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當地則在著力構建具有龍游特色的“縣鄉一體、條抓塊統”高效協同治理格局,以基層治理現代化為共同富裕奠定堅實基礎。
過去,龍游縣溪口鎮及周邊的廟下、沐塵、大街等鄉鎮普遍面臨“責任多權力少、事項多人員少、考核多話語少”等基層共性問題。為此,該縣推出“一鎮帶三鄉”區域協同治理新模式。
溪口鎮黨委書記劉洪剛介紹,這一模式不僅起到了帶作風、帶管理、帶服務、帶項目、帶產業的作用,還解決跨行政區域工作聯動難、鄉鎮力量不足、“互看互學互比互拼”動力機制不全等問題。
此前,在龍游縣委組織部牽頭下,溪口、廟下、沐塵、大街四個鄉鎮還成立龍南黨建聯盟,致力于實現政治理論聯學、優勢資源聯享、實踐活動聯辦、中心工作聯動等四聯工作,截至目前共開展黨建理論聯學活動76期,接洽學員5000余人次。
“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主戰場在‘三農’,短板弱項在‘三農’。”浙江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王通林告訴發文人,該省正計劃培育百條新時代美麗鄉村共同富裕示范帶,推廣“大下姜”鄉村聯合體共富模式,推進鄉村片區化、組團式發展。
“我們要探索黨建統領‘先富帶后富’實現共同富裕的機制和路徑,實現風景美向共富美、一處富向處處富提升。”王通林說。(完)
來源:我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