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逐段解讀一遍《資治通鑒》,把300多萬文言文,解讀為白話文。
加以評點,讓這部偉大著作,輕松融入大眾視野,從中汲取做人做事的智慧。
受限于個人時間,及《資治通鑒》編年史的特點,且要兼顧故事性和啟發性,只能“忍痛割愛”。
抓重要內容解讀,如有決心去讀《資治通鑒》原文,那是最好的。
《資治通鑒》共計294卷,如果抓住一卷卷的重點,提綱挈領分拆出來,梳理出一種閱讀結構,應該更容易讀懂這部書。
《資治通鑒》接著《春秋左傳》的歷史,直接往下寫,遇到第一個大事兒就是“三家分晉”。
本次主題:老大要怎么選人?
1. 智宣子選人策略
《資治通鑒》原文
初,智宣子將以瑤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
瑤之賢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鬢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
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惠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弗聽。
智果別族于太史,為輔氏。
《資治通鑒》洪槿譯文
當初,晉國智宣子,評估每個兒子才能,選來選去,想要讓智瑤為繼承人。
本族人智果說:“他不如智宵。智瑤有五個過人的地方,也有一個致命短板。
美發個子高第一個長處,
精于騎射是第二個長處,
才藝雙全是第三個長處,
能寫善辯是第四個長處,
堅毅果敢是第五個長處。
短板是為人處事不仁厚。
如果智瑤用這五個長處,來制服別人,做些不仁不義事兒,別人怎么和他相處呢?
要立智瑤為繼承人,我們智氏宗族一定會滅亡。”
智宣子對智果的建議不當回事兒。
智果于是向太史請求脫離智族姓氏,別立家族為輔氏。
《資治通鑒》洪槿點評
“事在人為”,人選對了,事兒就對了,反之亦然。
智宣子和智果兩個人選人上,有完全不同的標準和價值觀。
在《資治通鑒》中,沒明寫智宣子選人標準是什么?
這是司馬光的“絕妙筆法”,先寫智果對智瑤優點,缺點評論。
從這番評論中,可以看到智宣子的選人標準是什么?
智果反對的,正是智宣子看重的,智果所看重的,正是智宣子所輕視的。
但決策權在智宣子手中,智果只能點到為止。
智果評論智瑤五個優點指向才能層面,一個缺點是指向德行層面。
智果看重一個人德行,而德行是承載事業的核心。
智宣子把“人的德行”置之度外,傾向“唯才是用”,最后形成“三家分晉”的破敗局面。
表面上是繼承人智瑤的問題,實則從一開始選人上,就決定了未來走向。
2. 趙簡子選人策略
《資治通鑒》原文
趙簡子之子,長曰伯魯,幼曰無恤。
將置后,不知所立,乃書訓戒之辭于二簡,以授二子曰:“謹識之!”三年而問之,伯魯不能舉其辭;求其簡,已失之矣。
問無恤,誦其辭甚習;求其簡,出諸袖中而奏之。于是簡子以無恤為賢,立以為后。
《資治通鑒》洪槿譯文
趙國大夫趙簡子的兒子,大兒子叫伯魯,小兒子叫無恤。
趙簡子要選一個繼承人,不知立誰比較好,日夜苦想,想個辦法。
他把自己日常訓誡言詞,寫在兩塊兒竹簡上,交給兩個兒子,并且囑咐說:“你們要好好記住!”
過了三年,趙簡子突然問兩個兒子,大兒子伯魯早忘了竹簡上的話;又問他的竹簡,早就丟失了。
又問小兒子無恤,竟然把竹簡上那些話背的滾瓜爛熟;又問他竹簡,小兒子從袖子里,取出來獻給趙簡子。
于是,趙簡子認為無恤比較賢德,放棄了大兒子,選擇小兒子為繼承人。
《資治通鑒》洪槿點評
是不是很有意思?
瓜分晉國分別是韓,趙,魏,瓜分晉國后,戰國滾滾硝煙紛紛燃起,七個強國,若干拼死掙扎的小國。
韓,趙,魏在戰國舞臺上,算很牛X的大國,尤其趙國,魏國可以公開和秦國拉硬。
刷幾遍《戰國史》,最可能統一天下的是楚國,趙國,魏國,其次是齊國。
但齊國靠海,一直到齊國滅亡,最后40多年,不參與各類戰事。
閉關鎖國,忙著修長城,發展漁業,大領導者志向,氣魄,器局和格局,讓稱霸一時的齊國凋零了。
趙簡子的選人辦法在今天看,有點“博彩”味道,賭對了,就發了。
趙簡子運氣還不錯,后期趙國發展來看,趙無恤確實算個比較牛X的老大。
韓國“以退為進”臣服智瑤,魏國“以靜制動”討好智瑤時,唯有趙無恤敢和智瑤直接拉硬兒。
在趙無恤謀士張孟談策劃下,和韓國,魏國里應外合,一起吃掉了智瑤。歷史這段“以下犯上”“家臣反叛”以晉國被瓜分,畫上圓滿句號。
總結
司馬光以“對比手法”把智宣子和趙簡子選承人的策略,清晰刻畫出來。
即然叫《資治通鑒》,主要發揮“借鑒”和“資政”的作用。
司馬光寫這兩個事兒,提醒做老大的,學會怎么選人?到底選擇有德行的人?還是選擇有才能的人?或者德才兼備的人?
普通人大概不用選“繼承人”,但需要選做事的合伙人,或交朋友。
這個道理本質是通的。
工作關系,見識了不少做事兒的合伙人,最后“朋友散伙”“夫妻分家”“兄弟反目”。
歸結起來,都是選人時,犯了和智宣子一樣的錯誤。
如果公司折騰的比較大,兒女又很多,要想讓公司持續發展下去,選對的繼承人,就是核心戰略了。
洪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