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1年8月13日,今天也是七月初六,六天前立秋了,接著到來的節氣將是處暑,明天就是傳統的情人節七月初七七夕節。老人常說自己的生日是農歷幾月幾,你也一定聽過陽歷、陰歷的說法,那么農歷是不是就是陰歷呢?二十四節氣與農歷之間有什么關系呢?農歷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兒?什么是陽歷,什么是陰歷?今天來談一談。
我們都知道一年有春夏秋冬4個季節,12個月、365天,那古代人民是怎么記錄這些日期和季節的變化的呢?這可難不倒聰明的古人:他們根據太陽升起、落下,或者月亮陰晴圓缺的變化規律,總結出了一套記錄日期和季節變化的法則,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歷法。
我國傳統的歷法是陰陽合歷,和現代西方傳來的陽歷是不同的系統。我們先談一談陽歷。陽歷的“陽”,指的是太陽,陽歷的一年就是地球圍著太陽繞一圈的時間。相對地,陰歷的“陰”,指的是月亮,月亮繞地球運行一周所花費的時間就是陰歷的一個月。
陰歷和陽歷,都是古代人記錄日期和季節變化的兩種基本方式。有的國家把陰歷叫做月歷。大部分國家歷史上使用的歷法都是陰歷或者陽歷。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公歷就是一種陽歷。為了與世界接軌,我們放棄了自己傳統的歷法,農歷。
農歷很特殊,她不是單純的陰歷,也不是陽歷,而是結合陽歷和陰歷演變而成的“陰陽歷”。聽到這里,你以后就可以肯定的回答說:農歷其實并不是陰歷,陰歷只是復雜的農歷歷法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之前我們說到的陰歷是月亮圍繞我們地球繞一圈的時間,古代沒有像我們現在這么精密的天文儀器,只能通過觀察月亮每日的形狀,得出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6個大月,6個小月,一共是354天。
陽歷就是我們地球圍繞太陽繞一圈的時間,這個時間用現代精密的天文儀器,可以精確的測量出時間是365天又5小時48分46秒。古代雖然沒有像現在這么精密的儀器幫忙,但他們也通過長年累月的觀察,發現陽歷一年的時間是365天。365-354=11。完全使用陰歷來記錄時間,將比完全使用陽歷來記錄時間,要少整整11天。
因為月亮亙古不變,也很容易被觀察到,因此我們的老祖先就參照月亮來計算每月的時間。也就是說每月的時間記錄,使用的是陰歷。
而古代我國一直都是一個農業國家,農是國家的根本,務農的根本就是不誤農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定及時播種及時務農。農時的關鍵在春夏秋冬的變化,也就在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變化,所以農歷需要參照陽歷來計錄日期的變化,為了彌補陰歷比陽歷每年少11天的問題,每三年,就加多一個月出來,這樣多出來的這個月叫閏月,加了閏月的那一年就叫閏年。平常每年都是十二個月,閏年就是十三個月。陽歷每年比陰歷多出來的這11天,就叫“閏余”,加入閏月的那一年就成為了閏年,《千字文》中記載的“閏余成歲”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啦。使用“閏余成歲”的方法,陽歷和陰歷就完美的結合了起來。
我們的傳統節日,像春節正月初一、中秋八月十五等等,都是使用陰歷記錄的節日,唯獨“清明節”是使用陽歷記錄的節日 。因為清明節不只是節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二十四節氣是把陽歷一年的日期平均分成了二十四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于立春,終于大寒。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8個節氣反映的是四季變化。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這5個節氣,反映的是溫度的變化。
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這7個節氣,反映的是天氣現象的變化。
驚蟄、清明、小滿、芒種這4個節氣,反映的世間物候的變化。
根據二十四節氣,古代的勞動人民就不會耽誤重要的農時,帝王官員也不會耽誤重要的典儀。
好了,我們傳統的農歷,你搞清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