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象,以后女排比賽,再也看不到郎平在旁指導的身影,是一種什么場景。
是的,郎平要退休了。
東京奧運,我國女排鎩羽而歸很遺憾,但一次失敗并不代表什么,我國女排還有的是機會。
只是,郎平這次之后要離開排球舞臺了。
那天,伴隨著《陽光總在風雨后》的背景音樂,女排姑娘們集體向郞平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眼淚情不自禁的流下來。
說起來,郎平算是為我們帶來了排球最好的時代。
飯姐不禁想起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
女排姑娘們雖然在小組賽時敗于外國隊,但卻越戰越勇,最終決戰連勝三局。
她們拿到的不僅是女子排球“三連冠”,還是我國女排的第一枚奧運金牌。
如今,那些和郎平一起參與了封神之戰的姑娘們退役后都去哪兒了?
卸下冠軍光環的她們,是否也都有著各自的精彩人生?
朱玲和李延軍
奧運奪冠之后,27歲的朱玲回到了老家四川。
為排球奮戰了十年她,文化水平僅僅是高中畢業。
朱玲沒有回避,退役后,她毅然進入四川大學干部培訓班,經過兩年進修,成功拿到了大專文憑。
隨后,朱玲接到任命,成為四川省體育運動委員會副主任。
那一年,她31歲,是四川最年輕的副廳級干部。
初來乍到的朱玲面對著繁雜的工作,一時之間慌了神。
做運動員時,沒有什么事是需要她操心的,一切都有領導和教練,朱玲只需要學會一點,服從命令。
如今,她處在了領導的位置上,獨自面對一個大省的體育管理事務。朱玲面對空前的壓力,沒有退縮。
她為自己制定了“三多一少”方針——“多聽、多看、多干、少說。”
憑著在球場上鍛煉出來的韌勁和勤奮,朱玲適應得很快,無論是體育競賽還是體育產業,都干得風生水起
朱玲在任期間,四川省向國家輸送了不少好運動員,她也升職為四川省體育局局長、黨組書記。
但2014年,天涯論壇等網絡社區上突然出現了一批舉報朱玲等人索賄的信息。
不久,四川省體育局相關領導相繼報警,警方調查后,并無實際證據證明她索賄,才將此事平息。
2016年朱玲離開體育局后,進入政協工作,任政協四川省第十一屆委員會文體醫衛委員會副主任。
今年5月,朱玲還和梁艷一起去了江津,指導了幾個中學排球隊的隊員訓練。
和朱玲一樣,老女排副攻手李延軍在退役后也選擇留在體制內。
剛退役時,李延軍曾去奧地利打球。
1997年回國后,她進入國家機關黨工委黨校分校工作,成為了一名公務員。
與朱玲有一些不同,李延軍更向往安定平靜的生活。
進入機關后,她主要從事培訓教育工作,也很少再提及自己的“冠軍”身份。
但她也時刻都掛念著排球,遺憾自己沒有趕上“有自由人”的時代。
2019年,她曾到江蘇淮安,為我國女排援建的排球訓練營揭牌。
2021年1月,她和張蓉芳、梁艷、楊希等幾個隊友一起參加了北京衛視的春晚。
張蓉芳和周曉蘭
說到張蓉芳,她在隊里一度被譽為“怪球手”。
她曾是我國女排的隊長和主攻手,與郎平攜手奪下女排“五連冠”。
1984年女排奪得奧運冠軍后,張蓉芳就選擇了退役,到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學習。
期間,她與前我國男排隊員胡進確定了戀愛關系,兩人感情穩步發展。
更戲劇化的是,胡進第一次出任我國女排教練員也是1984年,可以說張蓉芳前腳搬離了女排宿舍,胡進后腳就搬了進去。
但陰差陽錯反而是好事,因為體育局對運動員的個人感情管理很嚴格,張蓉芳和胡進的“錯過”,恰到好處地保護了兩人的愛情。
胡進作為教練員幫助女排奪下“四連冠”之后,牽起張蓉芳的手,踏入了婚姻的殿堂。
時隔兩年,在女排征戰“五連冠”前夕,主帥鄧若曾因故請辭,還在讀書的張蓉芳臨危受命,擔任主教練,上任兩個月后,她懷了身孕。
胡進自然不能與張蓉芳搭檔執教,所以與張蓉芳共同幫助我國女排奪取“五連冠”的是郞平。
而擁有一身攔網絕技的周曉蘭,曾被賦予“天安門城墻”的美譽。
退役后,她選擇到上海體育學院進修,一畢業就進入國家體委,出任排球處長。
與朱玲不同,初次上任的周曉蘭有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狠勁兒。
由于當時國家為體育事業調撥的經費遠遠不能滿足發展需要,周曉蘭立即決定進行排球運動管理體制的改革,嘗試引進外資。
后來,她成功地為女排拉來了數千萬的巨額資金,也成為了女排商業化運作的第一人。
周曉蘭把球場上的那份拼搏和豁達也一起帶到了“官場”,接二連三的驚人業績讓她的仕途一馬平川。
但直到1994年接任國家體委球類司副司長前,她還一直住在只有一室的公寓里,拿著54元人民幣的薪水。
五連冠之后,我國女排一直在走下坡路,張蓉芳和周曉蘭用不同的方式為女排努力著。
1988年漢城奧運會失利后,胡進重新被任命為女排國家隊主教練,與此同時,新的矛盾產生了,那便是,我國女排出現了“夫妻店”。
張蓉芳沒有回避矛盾,她主動請辭,分管訓練局的其他工作,與排球劃清界限。
周曉蘭的排球體制改革,恰好進行地如火如荼。
命運似乎就是喜歡磨練努力的人,巴塞羅那奧運會上,女排落入了十年間的最低谷。
八支參賽隊伍中,我國女排僅獲得了第七名。
同時,又曝出女排隊員服用興奮劑事件,各界輿論一片嘩然。
接踵而至的便是全國球迷們對張蓉芳胡進夫妻的指責和聲討。
那時,國家體委頂著各界壓力,周曉蘭和張蓉芳的恩師,原我國女排教練袁偉民要求由周曉蘭出面舉行發文人招待會,為我國女排的頹勢負責。
周曉蘭決定從大局出發,嘗試化解危局,但出于種種原因,發布會并未如期舉行。
不過,胡進被迫下課,周曉蘭的工作也開始陷入逆境。
之后,周曉蘭代表我國排協,與正在外國讀書的郎平取得聯系,大力邀請她回國出任主教練。
期間,她未經高層同意,便私自向外界透露了“我國排協同意郎平回國執教”的消息。
不知道是否受此影響,在擔任“體委副司長”8個月后,周曉蘭辭職回歸家庭,與丈夫一同去了外國定居。
據說,她先是在喬治華盛頓大學做排球教練,后在馬里蘭州愛德華市的一家醫療器材公司做工程師,她也成為兩個孩子的母親,目前近況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張蓉芳在胡進離開我國女排后,再度接管排球相關工作,見證了郎平第一次回國執教,帶領女排重回巔峰的奇跡。
2015年,她作為主管領導與郎平共同征戰女排世界杯,不負眾望再次奪下冠軍。
張蓉芳用另一種方式見證了世界冠軍的榮譽,回國后,她遞交了辭職申請,因為那時的她已經被病痛折磨了很多年。
雖然還沒有到退休年齡,但國家體育總局為了她的身體,最終還是免去了張蓉芳的行政職務,讓她提前退休。
鄭美珠和侯玉珠
老女排的接應二傳鄭美珠,則在見證了“四連冠”后選擇退役。
退役后,她雖然沒有離開體育,但是卻遠赴德國尋求發展,她一直堅信:“經驗是我國女排最大的財富。”
1991年,鄭美珠從德國俱樂部退役,與丈夫一同經商。
鄭美珠的丈夫是曾經擔任過我國女排運動隊醫生的孫衛中,異國他鄉的重逢成就了這段美好的姻緣。
他們在德國成立了中醫醫療法培訓中心,積極向世界傳播和展示博大精深的中醫文化。
雖然鄭美珠在國外生活多年,但對祖國的眷戀始終留在心中。亞特蘭大奧運會時,女排的比賽,她一場都沒落下。
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夕,鄭美珠回到了老家福州,并成為圣火傳遞的第一棒火炬手。
接替她的第二棒火炬手,是與鄭美珠共同被譽為福建“雙珠”的隊友侯玉珠。
侯玉珠離開賽場后,就回到了家鄉,一直從事與體育相關的工作。
身為省政協委員,侯玉珠始終為全民健身事業建言獻策,特別關注青少年、幼兒體育工作。
2021年初,她當選為福建省體育總會第七屆理事會副主席。
楊錫蘭和蘇惠娟
楊錫蘭獲得過女排“五連冠”的榮光,同樣也經歷了88年漢城奧運會的低谷。
她作為當時女排的隊長,承受了巨大的輿論壓力,這也成為她退役后遠走他鄉的導火索。
選擇去瑞士對楊錫蘭來說是個偶然,當時一心想去外國留學的楊錫蘭因為不想與被拒簽的愛人分開,毅然放棄了去外國的機會。
早年到瑞士比賽的經歷,在楊錫蘭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象,于是夫妻二人選擇了這個美麗的國家。
定居瑞士后,楊錫蘭曾擔任一家小俱樂部的排球教練,雖然這個球隊由業余球員組成,但在她的帶領下,曾拿到瑞士排球聯賽亞軍的好成績,并參加了歐洲杯。
那時的楊錫蘭已經通過自己的努力,精通四門語言,分別是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羅曼語。
她直言:“盡管學得很艱難,但有老女排的精神支撐,我可以面對一切困難。”
后來,由于懷孕生子,楊錫蘭選擇回歸家庭,等兒子和女兒長大一些,她又重新投入工作,到聯合國日內瓦總部做安全保衛方面的工作。
憑借優秀的運動員素質和認真嚴謹的工作態度,楊錫蘭面對新的挑戰和任務不僅迅速勝任,而且工作起來游刃有余。
雖然定居海外,但楊錫蘭每隔幾年就會回到家鄉,她說:“祖國永遠是她的根。”
同樣在瑞士定居的還有蘇惠娟,1994年世錦賽后,她選擇了退役。
蘇惠娟曾在瑞士復出打球,但之后,便逐漸從公眾視野中消失了。
姜英、楊曉君和梁艷
姜英被稱為郎平的“接班人”,是隊里的主攻手。
退役之后,她也選了和郎平同樣的路,出國留學并且擔任排球教練。
初到澳大利亞的姜英,一心只想著快點闖過“語言關”。
不料,半年后,她接到了南澳大利亞體育學院的聘任書,邀請她擔任學校女子排球隊的教練員。
雖然語言還不熟練,但姜英還是決定上崗。
剛一上任,學院發給了她一臺電腦。口頭溝通和肢體語言并用,讓姜英與隊員們勉強能夠交流,可用電腦寫工作報告成了讓她最頭疼的事。
沒有什么能難住在我國女排歷練過的運動員,姜英不斷嘗試,用更多的時間加倍學習,在擔任了一年的助理教練后,她成為了球隊的主教練,一干就是13年。
郎平接任外國隊主教練的時候,姜英也接到了澳大利亞國家隊的邀請,出任女排主教練。
雖然相對于排球來說,澳大利亞人更喜歡沙灘排球,可姜英卻覺得,這是自己喜歡的事業。
如今,姜英正積極在澳大利亞普及排球運動,她一直喜歡平靜的生活,陪孩子做喜歡的事,和丈夫一起親近大自然,平淡卻有滋有味。
副攻手楊曉君離開國家隊后,受邀到德國打球。
退役之后,她的狀態并不好,排球在德國是一項缺乏關注的運動。
1996年,楊曉君的女兒在德國出生,她決定結束自己的排球生涯,進修德語,學習金融貿易。
畢業后,她進入依必安電氣公司。非常巧合的是,這家公司一直是排球俱樂部的贊助商。
同年,楊曉君靠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德國國家教練A級資格證書。
40歲那年,為了女兒能夠學習中文,楊曉君搬到了法蘭克福,在一家物流公司擔任要職。
同時,她還擁有一份兼職,做排球教練,她是出了名的“工作狂”。
每年假期,楊曉君都會帶女兒回北京住一段時間。
她自然決定留在德國,她說:“北京德語學校的學費太貴了。”
2021年北京衛視的春晚舞臺上,老女排歡聚一堂,除了張蓉芳、李延軍,還有久未露面的“笑面黑娃”梁艷。
梁艷是我國女排的副攻手,也是唯一一位以球員身份全程參與女排五連冠奇跡的選手。
但是退役后,她并沒有再從事體育相關的事業,而且選擇進入我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學習,成為了一名新聞工作者。
后來,梁艷辭去了安穩的雜志社工作,決定“下海經商”,創辦了一家體育文化傳媒公司。
隨著生意越做越大,梁艷陪伴家人的時間也越來越少。
后來,她開始有計劃地回歸家庭,公司穩定后,梁艷逐年減少工作量,把重心慢慢轉移到家人身上。
她的女兒是清華大學的博士,談起這件事,梁艷就會覺得很驕傲。
如今,關于她的消息也越來越少,但在先前的采訪中,她曾說,珍惜當下,享受生活已經成為她最大的追求。
結語
37年時光飛逝,當老一代女排隊員經歷過命運的起起伏伏,回歸于平靜時,新一代女排姑娘們仿佛又站回了曾經的起點,而她們身后的祖國和人民,也將一如既往的支持她們。
競技體育的魅力,就在于沒有人一直是贏家,時代一直在改變,不變的是女排精神,她是一代又一代我國人的美好回憶和寶貴精神財富。
令我們欣慰的是,帶著這種敢吃苦、敢拼搏、敢勝利的勁頭,女排姑娘們即使退役,在各行各業也發展得很出色。
這就是對女排精神最好的詮釋,成功之后還有成功,失敗之后永不氣餒,這也是最讓人放心的結局。
祝福女排姑娘們,祝福郎平。
-END-
作者:白衣渡江
責編:ze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