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刷短視頻的時候,你是否經常能瀏覽到一些諸如“5分鐘帶你看一部電影”“盤點影視劇的穿幫鏡頭”之類的視頻內容?這種形式的短視頻引起了一些人的抵制。
4月9日,逾70家影視傳媒單位及企業發布保護影視版權的聯合聲明,表示將對目前網絡上出現的公眾賬號生產運營者針對影視作品內容未經授權進行剪輯、切條、搬運、傳播等行為,發起集中、必要的法律維權行動。
由于影視公司在聯合聲明中把矛頭指向了“未經授權進行剪輯、切條、搬運、傳播等行為”,輿論便開始聚焦一些視頻平臺上的影視博主群體。
“搬運工”如何構成侵權?
原片搬運、切片合集、影視混剪、雜談解說……在一些視頻平臺上,影視的二次創作內容層出不窮,很多視頻博主都是粉絲過百萬乃至千萬級別的大號。每當一部新影視作品上線之后,影視博主通常會對這部作品進行二次創作或者解說,向觀眾推薦或者進行“吐槽”。這個過程幾乎都會涉及到原片素材的使用。
這種未經權利人授權將影視作品“二次加工”的做法算不算侵權呢?
對此,北京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常務副院長張平表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使用他人作品無論長與短,也不論使用的多與少,只要用了就必須得尊重他人的著作權。
因此,除去法律規定的“合理使用”之外,有商業目的地使用他人的作品,都要事先獲得權利人的許可,必須署名,尊重他人的人身權,同時要支付報酬。
去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進行了第三次修訂,并將于今年6月1日施行。這次的修訂,加大了對著作權的保護力度,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 擴大保護范圍。比如將“電影作品、電視劇作品及其他視聽作品”,統一改稱為“視聽作品”。
2. 加大保護力度。引進懲罰性賠償,除了正常民法填平原則,對于惡意侵權行為,法院可以給予懲罰性一到五倍的賠償。這樣就有可能加大打擊力度,起到對侵權人的威懾作用。
逾九成原創作者被侵權
12426版權監測中心發布的《2021我國網絡短視頻版權監測報告》顯示,僅2019年至2021年10月間,就累計監測疑似侵權鏈接1602.69萬條,獨家原創作者被侵權率高達92.9%。
尊重知識產權、維護原創權益是保護影視創作的底線。保護著作人權益的相關法律法規也在不斷完善。然而,在短視頻環境下,原創保護的具體落實還存在一些難點。
首當其沖的就是:如何厘清平臺在侵權過程中的責任。
早在2006年,我國在《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就引入“避風港原則”。該原則參考國際通行做法,構建“通知-刪除-轉送-反通知-恢復”的網絡著作權侵權處理流程。與之相對應的另一種方式是“紅旗原則”,即網絡服務提供者在“知道”或“應當知道”服務對象提供的作(制)品侵權的情況下,未主動刪除或斷開鏈接的,仍構成侵權。
目前,不論是法律法規還是平臺規則,對于短視頻是“模仿”還是“抄襲”都存在模糊地帶,再加上在互聯網環境中,原創作品被侵權的形式多樣、手段隱蔽、內容分散,對短視頻侵權問題采取“紅旗原則”,對平臺來講存在不小的難度。
相比之下,“避風港原則”相對寬松一些。但也正因為如此,部分平臺存在“默許侵權者使用,坐等權利人通知刪除,甚至延緩刪除”等濫用“避風港原則”的現象。
另外,在短視頻侵權問題中,版權方、平臺、影視二次創作者和觀眾之間應該構筑一種怎樣的關系呢?
在這個問題上,各方本身并不是對立的。在保護影視版權的同時,我們也要為二次創作留足空間。
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作者,人人都是使用者。如何在法律上和機制上厘清版權方、平臺、影視二次創作者的邊界?如何在海量信息的今天,建立更加高效而靈活的版權授權制度?這還需有關各方做進一步思考。
(據新華社電)
來源: 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