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福建的莆田市!畢竟,這里是一座福建獨具特色的地級市,不是莆田的特色產業(yè),而是她的面積較小,僅僅4200 km2,但是人口密度與人口數量多,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莆田市常住人口為321.07萬人,與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432206人,居于福建省第五位!大家一定會覺得,莆田的區(qū)縣很多,這樣才能夠擁有那么多人,實際上莆田市共有4個市轄區(qū),僅下轄了1個縣(仙游縣)。
那么,莆田市為何只有1個縣?其實,當時有一種說法就是武則天時期,大約天圣歷二年,析莆田西部設立清源縣(即現在的仙游縣),而莆仙兩縣均屬當時的清源郡(今泉州市),而這僅僅是仙游縣的最初狀態(tài),到了天寶元年,泉州改稱清源郡,畢竟郡縣不能同名,清源縣才正式更名為仙游縣。故此,我們就需要去了解莆田本身的歷史,才能夠深入挖掘這個問題。
早在新石器時代,莆田境內已有人類活動,而莆田古代的時候本身處于南安郡,直到隋文帝開皇三年前廢郡,改置定南縣置莆田縣。福建之名最早出現于唐代,因福州、建州而得名,在這個時期,莆田縣先后為豐州、清源郡、泉州等管轄,這些都是莆田市的前身,所以本身莆田的歷史進程還算是比較曲折的。
時間又到了兩宋時期,那時候的區(qū)劃調整為各“路、軍、州、府”(八個府州軍,因此又有“八閩”之稱)。故此,福建路誕生,相當于明清的“省”,此外,興化軍隸屬福建路。在這種前提下,莆田縣就隸屬于福建路一帶。一晃,又到元朝,莆田縣仍為路治,明初改路為府,后來轄區(qū)基本未變。直到大清滅亡后,由于“興化”的名稱在福建徹底終結,莆田縣隸屬于省、南路道、廈門道,在解放后,人們結束了戰(zhàn)火的紛擾,從而福建分為八大個專區(qū)及福州市和廈門市,各地休養(yǎng)生息,莆田縣屬于福建省第五專區(qū)。
七零年代以后,莆田的歸屬變化發(fā)生了改變,其規(guī)劃屬于閩侯專區(qū)(在今福建省中部偏東),由于閩侯專區(qū)專署遷駐莆田并于次年改稱莆田地區(qū)。故此,莆田地區(qū)轄莆田、【仙游】、閩清、福清、平潭、長樂、閩侯、永泰等8縣,到了1983年,莆田撤地設市,一座千年的老城變成了市,而其僅下轄了城廂區(qū)、涵江區(qū)2個轄區(qū),及2個縣:莆田縣、仙游縣。直到千禧年以后,撤銷莆田市下轄的莆田縣,成立了如今的荔城區(qū)、秀嶼區(qū)、城廂區(qū)、涵江區(qū),至此,只保留了1個仙游縣。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的仙游縣,人口在莆田市位列第一,約90.51萬常住人口。轄1個街道、12個鎮(zhèn)、5個鄉(xiāng),如:鯉城街道、楓亭鎮(zhèn)、榜頭鎮(zhèn)、郊尾鎮(zhèn)、度尾鎮(zhèn)、鯉南鎮(zhèn)、賴店鎮(zhèn)、蓋尾鎮(zhèn)、園莊鎮(zhèn)、大濟鎮(zhèn)、龍華鎮(zhèn)、鐘山鎮(zhèn)、游洋鎮(zhèn)、西苑鄉(xiāng)、石蒼鄉(xiāng)、社硎鄉(xiāng),其中人口密度達到了為486人/km2,主要的鯉城街道人口大概102394人,另外,還有一點大家要注意,仙游縣下轄的象溪鄉(xiāng)更名為菜溪鄉(xiāng),人口僅有1萬多人。
不過,莆田本身還擁有2個功能區(qū),分別為:湄洲島、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fā)區(qū),我們也祝福莆田的發(fā)展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