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母親不同的態度會給孩子帶來不同的生活
孩子長大后,由于不同環境的影響,性格差異很大。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標桿”。因此,父母的言行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心理和行為習慣。
1.總是喜歡談論孩子缺點的媽媽們
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充滿優點,不被人評判。因此,他們很難接受孩子的缺點,尤其是母親,她們會變得喜歡談論孩子的缺點。
如果母親總是喜歡說孩子的缺點,孩子的心本可以長成優點的種子,在父母的冷遇下,她會枯萎或死亡,就像遭遇冰雹和風霜一樣。這樣的孩子在父母眼里永遠不會有優勢。
2.善于發現孩子優點的母親
一位母親告訴我們,她管教兒子的方式是“賞罰分明”,她在家里的墻上貼了一張“功過清單”。分為兩欄,一欄是優點,一欄是缺點。當兒子犯錯時,她會在缺點一欄做記錄,提醒兒子不要再犯。
當然,如果孩子想記住自己的錯誤并改正,就應該得到相應的鼓勵。如果孩子做了好事或養成了好習慣,她也會在上面做記錄,在精神上或物質上獎勵孩子。
偉大發明家愛迪生的母親是一位善于發現孩子優點的好母親。愛迪生第一次上學的時候,老師說他是個低能兒,學不好東西,因為他聾了。愛迪生的母親堅信她的孩子總是有特別的地方,最后她成為了孩子們的老師。
當她發現孩子喜歡讀書,對物理和化學特別感興趣時,就給他買了關于物理和化學實驗的書。在母親的指導下,愛迪生根據書本自己開始了實驗。
慢慢地,他的才能逐漸顯現,最后成為一名優秀的發明家。正是因為愛迪生的母親善于發現他的優點,愛迪生才沒有變得平庸,有了造福世界的發明。
第二,父母對孩子實施賞識教育,發現孩子聰明
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可塑性。當他的一個小缺點復發時,父母必須考慮積極鼓勵,實施賞識教育,幫助孩子克服困難,而不是采取簡單粗暴的方法,反復批評。
1.心態:“別人家的孩子”其實不太好
有網友說,從小學開始,家長總是拿我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這個“別人家的孩子”有時候是具體的人,有時候是虛構的。總之,當我學習放松退步的時候,或者當他們對我有新的要求的時候,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就會適時出現。
就因為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多少幼小孩子柔弱的心靈受到了傷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的心愿。然而,有時候,過于強迫的態度很容易導致孩子的反抗。
如果父母總是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問別人家的孩子有多好,他們總是會挑自己孩子的毛病,這很容易導致他們自卑,讓他們覺得父母不喜歡自己,這很容易導致他們誤解父母的意圖。
2.獨特視角: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
在家長眼里,只要考試成績好,這樣的孩子就會有“閃光點”。然而,現在很多父母用考試成績來衡量孩子是否成功,卻看不到孩子的其他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