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弗失之矣。”
顏回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認定了中庸的道理之后,哪怕得到一點點正確的指導,都會不斷踐行,時刻放在心上不讓她丟失。
01 張 桂 梅
“七一勛章”獲得者張桂梅,17歲從黑龍江來到云南支教。
當初的青春少女,如今已年過六旬了,張桂梅幾十年如一日地堅守著帶學生走出大山的夢想。
她四處奔波籌錢建女校;如焦裕祿般,就算身染重病,依然堅守在教育崗位上,讓孩子有書讀。這就是夢想的力量,這也是張桂梅恪守的中庸之道。
張桂梅說:“女孩子受教育是可以改變三代人的。”
1996年,張桂梅被調到麗江市華坪縣民族中學任教。家長們帶著一大堆一元兩元、甚至一角兩角錢來交學費;有些孩子只吃飯,舍不得吃菜;有些女孩子從學校消失后,回家就嫁人了。這些在農村習以為常的事情,卻讓張桂梅萬分心痛。
張桂梅找到村里的干部和學生的家長,提出要自己掏腰包資助孩子上學。
有一次,張桂梅到學生家家訪,得知家長為了3萬塊錢的彩禮硬把13歲的女兒嫁人后,她馬上極力勸阻。可是,她用盡一切辦法,也沒能讓家長放棄讓女兒出嫁的想法。
家長為了3萬塊錢就把女兒給賣了。這只是因為貧窮嗎?不是的,此類悲劇的發生,是因為他們缺乏知識。
從那以后,張桂梅決定要建一所女校,一是為了保護那些還在豆蔻年華的女孩們,二是為了讓她們多讀書、走出大山,看看真實社會的樣子。
后來發文人問張桂梅:“為什么一定要辦女校。”
張桂梅回答道:“我想要救她們啊,我想讓這些山里的孩子有書讀,將來可以見世面。”
為了建女校,張桂梅找各個政府部門撥款,可是得到的都是拒絕。政府不幫忙,張桂梅就去大城市找企業,求捐贈。
從2002年到2007年,她受盡各種冷眼,被人放狗咬過,被人辱罵過,甚至有人給她起外號——十大杰出女乞丐。
可是,就算她再怎么低聲下氣地去求別人,最后也只籌到一萬塊錢,遠遠不夠建一所學校。
直到2007年底,張桂梅穿著一條破牛仔褲,參加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事情才出現轉機。一篇題為《我有一個夢想》的采訪報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張桂梅建女校的夢想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2008年,在中央和各級政府以及社會愛心人士的支持下,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華坪女子高中正式成立。
20多年來,從乞討建校,到說服老師,再到將1800余名女孩送進大學,張桂梅成為了先進工作者,成為那些已經走出大山的女孩的恩人。
2021年2月25日,張桂梅當選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她坐輪椅接受表彰時說:“我會努力地活著,戰斗到我最后那口氣!”她身患20多種疾病,卻將自己的醫藥費資助給了孩子們,讓她們如同大山外的孩子一般,盡可能享受到同等的教育。
張桂梅跟顏回一樣,只要自己認為對的事情,選擇了便會義無反顧地將她進行到底。
02 何 國 賢
孔子說:“有些品德不錯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廢,不能堅持下去,而我是絕不會停止的。”孔子的話告訴我們:找到正確的道路,就要堅持走到底。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何國賢說:“幸福生活永遠都是奮斗出來的,就算是平凡崗位上的普通人,也能在艱苦的蛻變中完成質的飛躍。”
90年出生的何國賢,是貴州省安龍縣人,從小失去了母親,與父親相依為命。父親因患了嚴重的哮喘病,而失去了工作能力。何國賢從十幾歲開始,就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擔,照顧重病的父親。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他們比城里的孩子更早體驗生活的苦,更深刻地感受到賺錢的不易。
2009年,19歲的何國賢,進入貴州百靈企業集團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在綜合制劑一車間包裝班工作。
他善于學習,仔細觀摩,不恥下問,從不會到會,從生疏到熟練。每一項工作都是從小做起,在工作上始終嚴格要求自己。正是這種認真的態度,讓他快速地成長為一名精英式的技術工。
久而久之,年輕的何國賢被大家公認為“老師傅”。這并不是因為他資格老,而是因為他的技術老道。
有一次,廠里一臺包裝設備的零件出現故障。經過技術工咨詢生產廠家后,得知要花費將近4000元才能修復。
何國賢通過咨詢廠家的技術員,然后再在網絡上查詢對比,找到型號相近的零件,花兩個小時便將機器修復。此次,他為公司節省了一大筆費用。
何國賢對工作盡職盡責,對家人更是盡心盡力。
何國賢進入百靈廠工作后,為了方便照顧父親又能兼顧工作,他把老家的父親接過來一起住。
有一次,父親因病情加重而入院。何國賢白天照顧父親,等父親入睡后悄悄離開醫院,又回到車間工作。
有人說:“自古忠孝不能兩全,但是何國賢做到了。”
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后,何國賢說:“工作沒有終點,只有起點;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會一如既往地嚴格要求自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到學以致用,刻苦鉆研,奮發圖強,為班組塑造一個積極向上、團結奮進的工作環境而加油,為公司安全穩定、和諧發展貢獻自己的滿腔熱情。”
03 寫在最后
中庸有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道”是片刻都不可以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在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
張桂梅與何國賢都遵循天性的道,認定了方向,就堅持到底,把事情做到極致。這正是我們自古推崇的中庸之道。
- End -
作者|魚非白,一條愛看書愛寫作的魚;有書寫作課金牌導師,在各大網絡平臺發表文章。
圖片 | 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即刪。
本文由@大魚帶娃 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國學經典智慧育兒#